没想到快20年了,当时写给聂县长的一封信,居然在整理移动硬盘时找到留存的word文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重览千文,心生百感!聂县长(现应称聂厅长)您在省城还好吧?为了家乡发展,历任书记县长和领导班子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更比一棒好,英山人民永远感恩并名记于心!当年信中的美好愿景,已变成现实的壮丽画卷;当年楞头小伙不成熟的建议,已被吸纳融解到新的发展理念之中。重阅之余,我在想:搁在当下,你敢不敢写、会不会写这封信呢?回答自然是NO,因为当下要是写封信,又是给并不熟络的县令,还是夸夸其谈谋发展求振兴的主题,感觉很不合时宜,甚至让人觉得挺奇葩的。过往便成历史,特定的时期方有特定的呈现。但改变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永远是情怀。昨天下午,县人大赴广东招商考察团领导在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发展成就,概括说:家底越来越厚实,家业越来越兴旺,家庭越来越幸福,家运越来越昌盛。令我们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明天上午,县一中广佛校友会组织成立活动,邀请本人参加,我不知道该讲点什么,想想还只有同窗情、乡友情、家乡情这个共同且能共鸣的主题,这几天触景生情的感受很多,但发言提纲却不知怎么梳理。我觉得会上无须多言,不如分享曾经的信札,20年前、20年来,及至20年后,我和同学们家乡情怀的心路历程都已浓缩其中……
尊敬的聂县长:新年好!
虽是乍暖还寒,但春天的脚步已由远而近,冻土之下嫩芽萌生,大地正悄悄孕育着万物生机。我们期待和欢呼新世纪第一个春天的到来,更心仪和神往故乡那茶园滴翠、水映桃红、布谷和鸣,蜂飞蝶舞的迷人画卷。十几年未见故园春色(自打穿上军装春季就很难休假探亲),十几年魂牵梦萦。我想,春天既是故乡现实的写照,也是故乡未来发展的象征。祝福县长,祝福父老乡亲,也祝福生我养我的那方红色且绿意的故乡大地!
其实,自己不知多少次想提笔给县长写信,一吐心声,只是要说的很多话,握着笔竟又不知该说些什么,生怕意气用事,没轻没重,也怕县长工作太忙,扰乱了你的精力和思绪,但口碑里县长平易实在,乐于联系群众,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过如多虑了。
我的中学同学祖同乔从日本寄回的有关资料及关于英山发展的一些建议,自己读后深感钦佩。不说别的,仅凭他那种情系家乡的责任意识和不计名利得失的思想境界,就足以值得本人学习。那封日本国际援助事业团的回函资料是他自己一手翻译的,《几点建议》也是他苦思多日,见缝插针拟写的。给我时还是铅笔初稿(本人替他在电脑上打印出来),他说日本生活节奏太快,能有几个小时坐下来想想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是一种奢侈。相比之下,本人感到自愧不如。现将祖同乔转给的资料及所提建议推荐给县长,仅供参考。
祖同乔对日本的情况比较熟悉,他提到的日本国际援助事业团,主要是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第三世界居多,如非洲大陆)提供无尝技术援助的一个国际机构。我想,因是无尝的,且又是技术方面的援助,加之其主要援助方向又是高附加值农产品,故自己感到值得联系,因为英山说到底缺的还是人才、是技术,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的确是当务之急。
就此,借祖同乔的话题,我也想无逻辑性和概括性地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关于英山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此点,必须从英山的具体实际出发。借用小平同志的话,要摸索闯出一条符合英山县情,具有英山特色的发展之路。那么英山的县情是什么?英山的特色又是什么?对此父老乡亲比我们久居外地的英山人更清楚。但有言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凭我们的直观感觉,英山的资源优势,恐怕主要还在优质生态和农林产品上(即常说的“青龙”、“白龙”,还有药材等农副产品),以及极具开发价值的地热资源和有利于旅游开发的良好生态环境。当然,究竟优势在哪里,不妨请有关专家作必要的考查论证,因为他们视野开阔,见得多、想得远,前瞻性比较强,让他们论证英山与别人相比潜在的优势是什么,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抓住特色做文章,才能有针对性制订本县的近期和中长远战略规划,因为能否选好战略的主攻方向,决定一个战役的成败,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反思英山的发展过程,听说也是走过弯路的,某些项目的开发只有投入而回报甚微,有的甚至亏损严重,让干群非常心疼和失望!当然,摸索过程难免“交学费”,在失误中总结教训,在失误中反思奋起,“学费”也不会白交的!
关于如何发掘人才优势问题。可以说,英山不是没有人才,从县委、县政府等五套班子越来越精干,整体素质越来越高,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拚搏精神为英山带来有目共睹的变化,就足以说明英山的人才优势。还有在我的映象里,英山文化氛围还是很浓的,出过知名作家,也出了不少媒体方面的人才。外地各行各业也都有不少有所成就的故乡人。但恕我直言,这些人才的整体优势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尚处于一种自发的、凭个人感情来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目的、有组织、有机制地将这些人发动起来还比较欠缺。要知道“众人挥浆行大船”,个体的力量总是微薄的。据我不够全面的了解,有些家乡人对外地老乡们可能有某种误解,以为他们日久天长淡忘了养育之地,缺少故乡情结,怕找上门去不冷不热。这种现象可能会有,但绝不普遍。因我所接触的故乡朋友,都是以乡音乡情为纽带,而且都是在谈论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讨论交流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中,找到共同点,并不断加深友谊的。去年9月在西安政治学院学习时,自己凭郭国庆主任提供的《英山同乡录》(上有聂县长亲自作的序)联系到定居西安的几位老乡,他们都非常热情。在北大街工商银行工作的段祖国老大哥,68年便离开故土,我们彼此虽素未谋面,但谈起家乡他却是那般动情和兴奋。他还说一直想动员孩子回老家做点事情呢。去年家乡电视台来广州时,我陪同采访王楚(人民日报广东分社社长),见到家乡人,他依旧浓浓的乡音乡情,谈起“茶叶经”滔滔不绝,得知我老屋是汪家山的,他高兴地说你们大山头上的云雾茶,是我进京和出国最好的伴手礼。我想真切的感受,电视台出来采访的同志更有体会。正因为有这样的情感因素作基础,把老乡们都召唤和凝聚在英山的大家园里怎么不可能呢?
谈到家乡的发展,我认为当务之急,应学广东及沿海地区打好“侨牌”(做活吸引侨民,招商引资等工作),尽快建起英山的智力资源库和信息资源网。很多地方通过多种途径聘任高级顾问,组建政府的智囊团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借鉴(去年我曾与郭国庆主任和柯昌荣局长谈过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人口普查时也曾想建议家乡的相关部门,结合普查契机对在外工作的英山籍同乡搞个调查登记,登记的表样都设计好了,后因多种因素未果)。可建议统战部门做下这方面的工作。真要统计起来,几千、上万人是有的,想想看,每年仅从高考途径出去的该有多少?不论其地位职务高低、事业生意做得大小,都值得联系。这些人当中有专家学者,有各种技术人才,还有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尤以北上广深和二三线城市居多,他们既有大别山人朴实、坚韧、勤奋、敬业等诸多优点,又因在外多年,思想观念、眼界学识等均有很大转变和进步,尤其是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又快又多,这对于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英山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而言是求之不得的。靠什么来凝聚?我想,可考虑成立一个“振兴英山乡贤联谊会”(名字可斟酌),在北上广深,武汉、南京、长沙、西安等地设分会,选出或聘任会长,由其做些具体组织发动工作。县政府可创办一个内部刊物,有条件可创办一个网站,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园地。及时发布有关英山建设发展的动态,刊出外地传回的各类信息及有关建议。县政府可挑选不同对象,将其组成各种主题的“促进会”(具体叫法可商讨),并结合茶叶节、春节等时机(必要时可发邀请函)组织各种形式的论坛,共商英山的振兴大计。县政府重大节日可向外地的乡贤乡友们发个慰问信,寄一点英山的土特产,春茶上市时,寄上一点精制的香茗(就权当做产品推销的广告也好哇),做做暖人心的工作。
英山电视台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去年开办的《神州大地英山人》栏目,效果非常好,对在外的英山人是一个鼓舞和激励,他们会想:不好好干,不为父老乡亲、不为家乡振兴做点实事,惭愧啊!。在我看来,最好的广告是朋友的推荐,一传十才能十传百。发展不宣传不行,创品牌就更要宣传,但宣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电视等媒体上做广告是一种,但花销不菲。靠老乡在无形中宣传也是一种方式,却既廉价又管用。英山在传媒产业上人才很多,仅广州,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都有英山人(北京等地做传媒的可能更多)让他们利用媒体资源报道宣传英山,绝对比做一般的广告效果好得多。王楚社长曾开玩笑说,请我的人太多,常常分身无术,可老家却很少开口,帮助写点东西在人民日报等刊物上露露脸,我们很乐意嘛!
关于招商引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家的最怕囊中羞涩,搞建设必须三有:“有人才、有资金、有政策”,缺一不可,没有资金怎么办?我认为可招商引资,借鸡下蛋,用资源作资本,如地热开发(我认为是英山最大的特色),仅仅养养热带鱼之类实在太可惜了,完全可在立体综合利用开放上下功夫,如先是用于旅游休闲保健(可谓是朝阳产业),接下来可用于温室利用,种植热带名贵花木等高新农产品(一盆蝴蝶兰在广州卖到几十、上百元)。洽谈招商是引进资金的一种途径,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寻找合作伙伴。如和院校及研究所合作进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开发(反季节蔬菜种植、山野菜的保鲜及深加工、丝绸产品上档次等)。地热资源的开发本县没钱可请人来投资,开发利用好了,又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政府的税收自然会有大幅提高。老乡们在一起谈到家乡时,总会互相询问:家乡人民最希望我们做些什么?围绕这个话题,建议把家乡的愿望与要求综合起来,向我们作个介绍,也可以向我们介绍英山招商引资项目及优惠政策,我们办不到的,可处处留心,做牵线搭桥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努力就不至于盲目。
关于产品的深加工问题。英山不是没有好东西,但英山的牌子能叫响的不多。如绿茶,内质不错,但“青龙”提了多年,我也不知道英山到底是什么牌子,是春笋、是云雾、是毛尖还是羊角春?太杂滥,到不如,发动专家或文人墨客起个响点的名字,只认一个地理标志牌子。当然牌子是苦心经营创出来的,不精工细做难出精品。英山绿茶在外面市场上可谓毁誉参半,作为礼品送人的,喝了都说:不错!不错!可从二级市场以下销售出去的,有的消费者可能要骂娘,因为水货(掺假)不少。当然,并非都是自家人干的缺德事,但却也有那么一些茶叶贩子,黑着心谋不义之才,他没有想到这种做法是多么愚蠢,因为砸了英山牌子等于砸了自己的财路后路,砸了子孙的饭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短视行为害死人!英山的绿茶开发这些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家都感到只做了半篇文章,生产形成了规模,产量上去了,但相应的总体效益提升不大,尤其是勤劳苦做的茶农,没有偿到更多的甜头。原因恐怕还是茶的制作品质、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环节跟不上,买不出好价钱。去年听老家人讲,品质真好的、价格越高还越俏销,何故?消费者认为多花点钱值呀!我想如果英山要在“青龙”上创牌子,的确有必要组建一个专门的顾问班子好好研究一下发展对策。我觉得要对零零散散的手工作坊式加工厂进行整合重组改造,运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培养一批制茶的能工巧匠,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产品的包装也是门学问,蕴含了文化、美学、工艺等高层次的知识,可以提升产品的品位。围绕茶叶其实有很多产业可待开发,这块“蛋糕”是可以做大的,因为茶叶是绿色饮品,国内国际市场很大,不怕没有销路,只怕没有质量。英山完全可以成为大别山区茶叶聚散地,打出英山的牌子来,不要让茶叶贩子把茶廉价运到信阳、宜昌、福建去了,自己仅落点辛苦钱。药材的深加工在县长的直接领带下,取得良好开局,也令人倍感欣慰!
关于转变观念的问题。祖同乔同学在信中也谈了不少。我觉得,英山的观念转变要在加速市场经济步伐上见成效,行政部门要围绕市场经济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出科学决策、出台优惠政策、制订管理规章、搞好服务保障等工作上,顺应形势要求。实际证明,哪个地方市场经济活跃,哪个地方发展就快。政府要引导职能部门为市场经济创造宽松环境,少些检查站、少些这关那卡、少些乱收费(当然必要的不能不搞),真正树立起开放的英山,大气的英山形象,使别人愿意来投资,小商小贩多了,大小老板多了,经济自然就活了。谈起这方面的问题,家乡人时有牢骚,我不全信,但却有一些部门和少数大盖帽乱来的,当然只是少数。前年回老家,自驾一辆进口越野车在彭畈收费站就被截下,怀疑是走私的,理论半天,还扣下驾驶证,很是扫兴。若是外地人初来乍到,留给他的会是什么印象呢?听说从武汉来英山旅游,有的人也有类似不快,如今是好多了,但其他方面有没有呢?一句话,要让人多留恋,走了还想来。做生意就怕没有回头客。要想求得发展,就不能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这个观念一定要强化。政府要多教育引导,机关职能部门要示范带头,抓建设要一步一步打基础,蓄势待发,以量变求得质变,不能只望一个锄头挖口井。
以上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望县长不必见怪哈!无论如何我的心是真诚的,只有一个期盼,就是祝愿县长大展宏图,祝愿英山早日腾飞!(因用键盘码字多于用笔,未手写于信笺上,敬请谅解!)
此致,敬礼!
袁新迪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