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艺术中国陈泰宏作品评选第一辑

发布时间:2024/5/15 14:33:19   点击数:

当代艺术家

陈泰宏,号第一山人。一九五二年二月出生于福州乌石山第一山房。毕业于首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

现为:福建省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州温泉大饭店专职高级画师,艺术总监;福州画院墨园、虫二斋美术馆特聘画师;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雪峰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圣泉印社理事,正觉书画院副院长。两岸将军书画院(连氏画院)名誉院长,福建省书画研究会理事,福建陈氏书画院副院长。

多次参加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大型画展,年12月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年11月入选“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并结集出版,数幅山水画悬挂北京金源国际大饭店会见厅,福建美术出版社于年出版《陈泰宏画集》,年于世界遗产出版特刊《陈泰宏画集》,年四月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出版陈泰宏画集上、下二集,作品入编《中国美术全集》《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精典》《中日现代美术通鉴》等二十余部画册,传略辑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典。06年元旦在福州画院举办个人画展,07年在泉州华侨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07年在上海南汇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年12月在厦门深德美术馆举办个人展均获得好评;年12月31日-元月8日在福州子圣美术馆举办三联展;年作品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

福州素称“海滨邹鲁”文风甚盛。吾友陈泰宏兄世居乌石山(又称第一山)山麓,故号第一山人。其曾翁陈琼孝廉书有“家藏山第一,门对塔成双”一聊刻于园中摩崖,祖翁、尊公亦擅翰墨,清芬累叶,代有传人,幼受蔗陶,肆意丹青,初从临摹植基,孜孜不倦,积久有成,非一日矣。其足迹遍及祖国名山大川:黄山、泰山、庐山、武夷山、漓江、长江三峡……山水钟灵,画境日辟。

近二十年,复向墨沈淋漓之写意山水闯进,于云气卷舒,烟霭变幻,得四时春融、夏郁、秋疏、冬淡之趣。既有传统技法,又有时代气息。在其画中,奇峰危峦、悬崖绝壁、深谷幽壑,随处可见。林莽、乔柯,或清旷萧疏,或险绝逶迤……交相关连,主次分明,情景交融。叙事花卉翎毛,挥散自如,真趣盎然。乡先贤林畏庐曾云:“凡能画者,心胸至廓,其间可以构造无数山亭池馆,配以名花美树,一似绿野平泉之胜,可以摇笔既来。不宁唯是,譬如心念匡庐,则开先瀑布即现毫端;心念武夷,则隐屏玉女即成巨幅,随心所欲,一一如愿而偿,天下快心,无逾此矣”。造化之与心源,相得益彰。

余夙喜书画,与君相交有年,谈艺品茗,时相过从,君每成一图,必持以相质顷择其称意之作,辑印行世,以相交之深,相知之切,嘱序于余,爱不揣简陋,乐为绍介,以当喤引云尔。已卯孟秋蔚风弟庐为峰于榕塇五凤山麓。

在绘画中安身立命

陈泰宏作品评选

文/林公翔

陈泰宏是我认识20多年的朋友,我认识他时,其时他是福州最繁华的五四路上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艺术总监,并且主持酒店中的一家艺术中心。由于泰宏在书画界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艺术中心时有省内外的书画名家光临,吟诗作画,雅集聚会,一时成为佳话。时光飞逝,二十多年一晃而过。不久前,泰宏致信于我,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画册写序,我一口答应。

泰宏今年已经66岁,这是一个从“耳顺”到“从心所欲”过渡的年龄。对一位艺术家而言,我觉得这个年龄也是在绘画中可以安身立命的年龄,是艺术可以放得开的年龄。齐白石尝言:“草间一粥尚经营,刻画论钱为惜生。安得化身千万亿,家家堂上挂丹青”。泰宏虽然已经不需要通过绘画来进行物质上的安身立命;但他之于绘画,是把它当作自己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而作为一种精神的“安

身立命”,显然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

陈泰宏的作品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带青绿泼彩性质的山水画,另二类是颇具个性的花鸟画。他的山水画作品以中国山水画传统为基础,既有青绿山水和泼彩技法的多样化呈现,又以创新的手法开拓出具有意象和印象色彩的水墨画的新路。在他的山水画中,总是以多次的滴彩积色,形成一种空濛的诗意化的冷暖调子,从而产生富于变化的天然之趣,再结合大自然之千般万象,研创出风云四起、层层叠叠的四季变化的独特风格。

陈泰宏对宣纸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在艺术实践中认识到宣纸的性能,知道它在色彩的渗透与承受力方面,能显示出独特的、不逊于油彩在画布上的表力。同时,他谨慎地保存水墨的肌理,在注意笔法、墨法的基础上加强“色法”,确立自己“笔情、墨趣、色感”的探索方向。在颜料的运用上,泰宏善于把控中国画的颜料,用拓、泼、冲、积、印、沁、沥、染、罩、提等各种方法,通过积色于宣纸的正反两面和染色隔纸的过滤,以及多种泼、积法,使画面在几种主色调的基础上出现许多复合色,形成多种色调,从而呈现出色泽鲜明、色相明确而又厚重、丰富的色彩效果。

更重要的是,他遵循传统的审美原则,在山水画中写景传情,追求画中意境的表现。例如,他的山水画作品《看山多上最高楼》《溪山行旅》《十里桃花》《东方破晓》《渐入秋色》《雨后山动》《山水有清音》《尚有紫薇》《为听泉声山中行》等,显然可以看得出他的山水画上追魏晋、五代,下涉宋元、明清,尤其是在宋元一块,下过很多功夫。其实,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元时期,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特别是黄公望的艺术追求,成为元以后文人画的典范。明代是明清山水画走向鼎盛的时期,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进一步强调了文人画在中国画坛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董其昌,由于“南北宗”的提倡,文人画更是到了无与伦比的地位。泰宏对这些名家经典,可谓心追手慕,临池不辍。泰宏临摹古人经典名作,显然并不是仅仅单纯从技法上亦步亦趋,而是遗貌取神,透过山水画面,直接与古人对话,去追寻古人内心世界的思想和情感,去领略古人笔墨精神和赋予自然山水的神韵。

陈泰宏的《翠色和烟醉九曲》和《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等大尺幅作品,气势磅礴,画面响亮,夺人眼球。作品笔墨干净利落,画面清新氤氲,有一种萧然出尘的韵致,是“尚意”之作。特别是《翠色和烟醉九曲》,把武夷山水的媚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如诗如梦。中国的山水画始于晋,成熟于宋。而宋是一个尚意的时代。其实“意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对一个艺术家综合素质在作品中如何体现的概括。如果用宋词来比喻陈泰宏的山水画,无疑他的山水画应属于画中的“婉约派”。泰宏的画中,很少见“狂放”之笔。当今画坛,常见的是那些满纸纵横、水晕墨涨、潇洒涂抹的“不可一世”之作,这些作品往往略具形式而缺少内蕴与意趣,艺术水平上则大打折扣。而泰宏的山水画却气象生动,神理俱足,内蕴丰厚,耐人咀嚼。正应了古人所谓的“山河壮丽不及诗,江山最美不如画”的道理所在。

陈泰宏的山水画作品构图方式舍弃了传统的两段式、三段式、S形,多采用难度较大的“满构图”,章法讲究,起承转合有度,满而不堵,气韵生动,气象恢弘,间或三两高山流水中的雅士骚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意为之。

其笔下高山峻岭,气势雄奇,寺庙殿阁、流云飞瀑、巨岭碎石、茂木丛林,可谓景物繁密,层次丰富,构图布局大开大合,笔墨语言细致入微。

陈泰宏的花鸟画同样可圈可点。他的花鸟画注重从古代经典绘画中汲取营养,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停留在前人的画幅上,他在传统的绘画意趣中,注入了个人的章法和思考,在画面的布局、语言的运用、物象的描绘、风格的追求等方面都匠心独具,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力。

作品格调高雅,画面生气勃勃,草木滋生,老树新枝,花朵竞放。他画的是他理想中的“心境”之意象,这些作品中,大多有一种清幽、含蓄、旷远、朦胧、抒情诗般的意境,这其实正是泰宏文人情怀的外露。正是这种文人情怀与作品的诗意化,使我们几乎从他的画中看不到半点的尘嚣浮躁之气。

陈泰宏对自己的创作认识很清醒,他一方面在笔墨功夫上坚持不懈地努力着;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在他看来,这二者缺一不可。他经常游走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我相信他内心有一个坐标,这使得他对艺术有一个高的要求,对自己的作品也有一个高的要求。

陈泰宏号“第一山人”,他出生于乌山天皇岭的“第一山房”,那里是福州人文荟萃的名山胜地。从小的耳濡目染,从小对艺术的痴迷,使得他取象高旷,落笔生凤,自成逸格,他将自然自自然然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在绘画中安身立命,这是陈泰宏现在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高贵的境界。是为序。

(林公翔为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编审)

作品鉴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5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