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张敏名师工作室活动报道之五十七张

发布时间:2020-8-26 13:33:37   点击数:

年11月7日,工作室学员张恒参加昆明市年初中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在师傅张敏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工作室学员的共同帮助下,获得一等奖。

张恒老师讲的题目是《革命国民》,本课讲述的是—年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历史事件----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以《国民革命歌》为主线,从“谁要革命?革谁的命?怎样革命?革命成功了吗?”四个问题,来讲述本节课。

本课在第三单元中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同时,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的具体体现之一。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本课用《国民革命歌》作为线索,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谁要革命?革谁的命?怎样革命?革命成功了吗?”四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看教材、找资料,在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又完成了自我教育。加深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印象,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历史教材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第12课《国民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1、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清楚学习目标,能够在目标的指引下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合作探究一:谁要革命?(革命的主力)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段材料,第一组的同学介绍他们合作的成果。

材料一:当孙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才意识到自已的孤独;当中国工人的斗争一次又一次被军阀镇压,他们意识到自已的弱小。于是我们的代表可以把急需伙伴的他们叫到一起,达成他们自已的同盟。

——《中外历史新编》吴雁南等主编

材料二: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

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合作探究二:革谁的命?(革命的对象)

播放《国民革命歌》。请第二组的同学展介绍三个军阀的具体情况。

合作探究三:怎样革命?(北伐战争)

播放《国民革命歌》。教师:歌词中唱到“努力国民革命”,国民当时做了哪些努力呢?请第三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前提都具备之后,为了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在中共的积极倡导下,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多媒体课件出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展示四段材料,学生讨论过后总结。

材料一:北伐军由国共两党共同组成。共产党直接掌握的军队虽不多,但战斗力特别强,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李晓红《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材料二: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上海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上海解放。在北伐革命战争期间,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军阀们为了筹措巨额军费,对人民进行疯狂掠夺,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无法估量的损失。

——黄修荣《国民革命史》

材料四:苏联顾问向北伐军传授作战经验,提出战略战术建议,并随军出征。苏联政府还提供大批军事装备支援北伐。

——李晓红《北伐战争胜利原因探析》

教师总结(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北洋军阀统治不得人心;苏联的援助;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北伐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等。

合作探究四:国民革命成功了吗?

播放《国民革命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国民革命进入高潮的时候,统一战线却分裂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插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等图片,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让学生讨论: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最后老师总结: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叛变革命。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这时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直到年才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推翻,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2、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体现了共产党人和孙中山等国民党求同存异,携手合作,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尽管革命最后失败了,它留下的经验教训是极其宝贵的,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吸取教训后,必将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革命的面前。

用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两只老虎》的调子播放《国民革命歌》导入本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用导学案的形式有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在云南省新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系下,历史被放在了很边缘的地位,只要及格就有十分,学生、家长极不重视,如何做到既不占用学生课下时间,又能让学生掌握本课内容,课堂对初中历史老师来说是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我认为导学案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从实际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

虽然课程设计方面花了一些心思,但还不够新颖,且设计和落实还是有些差距,因此需要认真总结和反思。

读书太少,不管是教育理论方面,还是专业基础知识方面都还很匮乏,每到备课特别是这种公开课的时候就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设计的主题不够深刻,感觉讲起来很平淡,不能真正做到很好落实核心素养。也可能是自己的教学模式上触到了天花板,到了一个瓶颈期,要想进一步提高,我觉得读书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方式。

材料教学方面,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怎样提供材料,这些都是值得推敲的。学历史犹如观庐山,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如果不给出引导材料,学生的思维就会失去约束,往往会提出一些远离课堂内容的问题,加大教师引导的难度。如果给出引导材料却不当,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教师想拓展他们的思维也比较困难。所以,提供适当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教师适时的引导非常重要,在给出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又要让学生能够跳出材料以更宽阔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仅局限于材料,没能达到再跳出材料思考的目的。

教育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会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始终是一种过程和探究方式,是没有终结的,把这次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当成教学生涯的一次提升机会,在不断反思中追求更好的、更完善的教育教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13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