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古时的甘州八景之木塔疏钟

发布时间:2020-8-15 19:50:27   点击数:

木塔疏钟

30年代的张掖木塔寺

木塔是一座历经沧桑的佛塔,耸立了年,声名远播,成为古甘州的象征,是一道靓丽的景观,现位于甘州城区县府街中心广场西侧,它是西北地区最高的木塔,是甘州城内“金、木、水、火、土”五行塔之一。在张掖民间有“张掖有个木塔寺,离天只有七八尺”的说法,极言木塔之高。

旧时,木塔所在的寺院叫木塔寺,又名万寿寺,是甘州城中最古老的寺院,规模宏大,有山门、殿堂、佛塔、藏经楼、僧舍等,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木塔和藏经楼。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在塔的最上层原有古钟一口,叩之,声闻数十里,钟声隐约若在天际,四野皆闻,有可谓“塔势凌霄汉,钟声叩白云”的绝妙意境。在苍烟暮霭、万籁俱静的黄昏,或在风清日丽之时,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铃声成韵,每当几许疏钟,钟声回荡,清悦悠扬,最为人们所称道,“木塔疏钟”成为“甘州八景”之一。

在《甘州府志》上记载,“万寿寺。城西南禺。寺中木塔九层,罗汉五百,俗名木塔寺,前五代后周时已有之。”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记载,隋文帝开皇二年(年)重建的寺塔,塔名为“归塔”。在塔顶“放光者久之”,“楼殿一新,廊庑改观,五百罗汉,尊尊光明,二十诸天,在在圆满。卧像显丈六金身,千佛耸百尺高阁,伽蓝、护法、山门、厨库,无一不重加修理。”在四周修建了僧舍和围墙,达到了“规模始称,障碍尽除”,并使德行较高的老僧永住禅院,修焚香火。在《通鉴》上说,开皇初,突厥沙钵略可汗次被隋所败,向隋朝提出和亲,其妻千金公主自请改姓杨氏,尊文帝为父。隋文帝遂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并遣尚书右仆射虞庆则及东骑将军长松晟往省公主,并望公主归宁。“归塔”即有迎接大义公主归宁之意。

在《甘州府志》中还有这样的记载,“释迦佛涅槃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中华震旦有塔一十六座,甘州木塔其一也。”

仁寿元年(年),隋文帝遣名僧造塔,将张掖木塔改建为15层舍利塔。唐朝对万寿寺的维修也极为重视,唐贞观十三年(年)唐右武大将军尉迟恭敬德曾奉唐太宗之命,负责监修万寿木塔。唐僧玄奘西天取经归来,路经张掖,也曾在万寿寺礼佛诵经。

明永乐年间重修木塔,仍为木质。明永乐十八年,古哈烈国使者盖耶素丁经过张掖,还赞叹此塔精巧,称赞木塔“此塔制作之工,可为世界之木工、铁工、画师取法也。”当时的木塔由底至顶共有15层,每层有廊道,内有房间,全塔皆以光木构成,外表油漆彩绘,光彩鲜明,视之全塔金光灿灿。塔底有魑魅魍魉像,塔基座落在诸像之肩上,下有地窨,塔中有一铁柱,自底至顶,贯穿塔中央,柱底置于铁板穴中,上端即擎起全塔,人立在地窨中,稍用力即可将全塔旋转,这一杰出的造型今天已难看到。明宣德年间(-年),镇守甘肃太监王贵曾疏请明宣宗颁赐“万寿寺”匾额,又赐藏经。

在万寿寺北端引殿中,原有六朝铜佛3尊,为西方三圣像。中间为西方净土之教主阿弥陀佛,左边为观世音菩萨,司慈悲;右边为大势至菩萨,司智慧。像高约5尺余,眉目宛然,栩栩如生,衣带飘洒。

民间传说,在修建木塔的时候,工匠们已经做好了木质塔身,却想不出立起来的办法,鲁班就化身为一个年轻木匠前来点化。他到工地看了一圈,然后找到督工师傅,见督工一个人在喝闷酒,转身端来一碟豆腐,中间穿插几根韭菜,督工一看,豆腐如同木料,韭菜恰似套铆,把木料连成一个整体。督工抬头正要感谢小木匠,可鲁班化身的小木匠早已不见了踪影。此后,历代不论重修还是维修木塔,都沿用这个套铆结构。

在清末,木塔遭暴风摧毁,又进行重修。现存的木塔是民国15年(年)重建的,为砖木结构,塔基平面为正八边形,修建在长20.3平方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塔基宽15.1米,塔高32.8米,塔壁一至七层以青砖砌成。外檐有仿木结构砖雕斗拱,檐下雕刻有十二生肖图。塔身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各层门窗互异。制做精巧,塔内设有楼梯,供人攀登。塔顶呈八角伞形,每层的八个角上有木刻龙头,口含宝珠,下挂风铃。主体为木制结构,外檐系阁式建造,塔身内壁是砖砌,各层都有门窗、楼板、回廊和塔心,并雕有花饰,门楣嵌砖雕匾额。第一层,东西开门,东门题额为“登极乐天”、西门题额为“入三摩地”。第二层,东西假门,南北假窗,东门题额为“西天正觉”,西门题额为“宝筏金绳”。第三层,四面开门。第四层,东门题联“玲珑塔下祥光景,紫金钵里千朵莲”,横披“千佛明经”,西门题联“九级浮图光闪灿,千层莲座镇金刹”,横披“万法归空”。第五层,东门题联“宝寺犹云中世界,高塔如静里乾坤”,横披“西来妙意”,西门题联“平安两字西方佛,清净三途上界仙”,横披“甘泉福荫”。第六层,四面辟门,无联无额。第七层,东西辟门,南北月窗。第八层,木围花栏,八面开阔。第九层,井式塔顶。

整个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整座塔给人以高大、巍峨之感,体现了我国独特的楼阁建筑艺术特点。登上塔顶,扶栏远眺,高楼林立,田畴如画,雪峰凝素,河流如带,城乡风光尽收眼底。

清代卜舟和尚《题万寿塔》诗云:“巍然笔势蘸寒空,九级玲珑造化工。结顶朝元映日月,盘根错节傲霜风。声飘烟景微茫外,影射波光淡漠中。灵瑞毓钟张掖秀,能仁标范永流东。”

清代马羲瑞《木塔疏钟》诗云:“天花何处鸟衔飞,一塔依然立翠微。画栋崚嶒齐雪岭,残钟断续入柴扉。阳回乍喜初调律,漏尽谁伤未拂衣。莫厌疏慵趺坐久,半生劳碌已知非。”

清代任万年《木塔疏钟》诗云:“峻极浮图象外晖,钟鸣夜半彻通微。松涛振醒三更梦,桂魄穿虚万佛扉。课罢老僧闲说偈,焚余童子惯薰衣。几时悟得庐山面,迷恋尘缘总觉非。”

清代任侗《木塔寺》诗曰:“浮图传说建开皇,木墩巍于柱石坊。一粒可真凝佛骨,九层还似巩仙房。尉迟昔已迁麟阁,迦叶今犹认鸽王。试问回澜劫几许?嶷然独峙鲁灵光。”

木塔后有楼,俗名黑楼,取镇慑黑水之意。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也称藏经楼,呈平面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楼有两层,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气势宏伟,与木塔交相辉映。后来,万寿寺纳入张掖中学校址,寺宇改为校舍。年到年,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对塔、楼修葺一新。年由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13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