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学在中文文趣期末季特献你好科举
小编:期末季已经悄悄来啦,
宝宝们都在为期末考忙得焦头烂额了呢?(T?T)
考试制度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呀!
今天小编就带各位宝宝详细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吧~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的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年。
科举制的发展
两晋时,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唐承袭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五个级别:
秀才考试,称为童试,这是取得科举考试资格的一场测试。童试过后才能参加院试。院试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
关(ti)于(sheng)科(bi)举(ge)的一些词( ̄︶ ̄)
汉代考试方法之一。主试者出题,书于简策,分甲乙科,列置案上,随应试者之意取答,主试者按题目难易和所答内容而定优劣。射,投射之意。
汉唐举士考试皆有甲乙等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科甲出身。
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讲了那么多,宝宝们是不是想看看科举试卷的庐山真面目!
下面是小编扒出来的年的会试题目。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哟。我从中节选了几道题目来给大家开开眼界。
第一场史论五篇
例: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例: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场科举考试的殿试的前三名为: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小编拜读了他们的答卷,感叹:大神只应天上有!有兴趣的宝宝可以搜来看一下~( ̄▽ ̄)~*
科举考试有利有弊:它是选择人才的工具,最后却也是摧残人才的工具。但是不管如何,它终究是时代的产物,饱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无穷智慧。
最后啦,给大家送上小编最真挚的祝福!
文编:慧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