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中国文化概观

发布时间:2021-3-22 17:45:22   点击数:

《中国文化概观》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成语中哪个不适合用来形容“美女”()。

A.闭花羞月B.春花秋月C.沉鱼落雁D.国色天香

2.我国古代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妇女戴的头巾叫“巾帼”B.妇女善于织造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D.源于一个叫巾帼女子的典故

3.“一门三文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是指谁()。

A.曹操曹植曹丕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苟鹤

4.下列哪一部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

A.《史记》B.《国语》C.《论语》D.《传习录》

5.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之口()。

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

6.“书到用时方很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是我国哪位人物的名言()。

A.陈延焯B.苏轼C.孔丘D.葛洪

7.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论语B.春秋C.诗经D.史记

8.春秋时的齐国和鲁国在现在的哪个省()。

A.河北B.辽宁C.山东D.安徽

9.五岳中的中岳是()。

A.泰山B.华山C.嵩山D.衡山

10.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妇女道德行为标准的书是()。

A.《道德经》B.《内训》C.《礼记》D.《女诫》

11.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那个风景区()。

A.黄山B.九华山C.泰山D.庐山

1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

A.《诗经》B.《春秋左氏传》C.《史记》D.《庄子》

13.道教的出现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之际C.西汉时期D.两汉之际

14.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内容是()。

A.赡养老人B.传宗接代C.抚养子女D.光宗耀祖

15.隐逸文化以()作为最终追求目标。

A.修身齐家治国B.主体的个性消融C.出污泥而不染D.主体的个性自由

16.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导致的结果是()。

A.儒家的法家化B.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C.法家的儒家化D.伦理的法制化

17.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时代属于()。

A.轴心时代B.黄金时代C.鼎盛时代D.蜕变时代

18.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是()。

A.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B.修书以遏邪说,借以禁毁不利其统治的书C.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一较高下D.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19.三国时诸葛亮作为机械制造的专家,他制造了()。

A.滚柱轴承B.水运浑象C.翻车D.木牛流马

20.按照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顺序排列的常用称谓是()。

A.长老、阿訇、道士、神甫B.长老、道士、神甫、阿訇C.长老、道士、阿訇、神甫D.道士、神甫、阿訇、长老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2、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2分,再说明理由3分;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中华文化是优秀的文化,我们应弘扬中华文化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

2、“四大文明古国”包括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

3、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就是物质生产的经济价值。

4、“有教无类”其实就是因材施教。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

2、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B2、A3、B4、C5、A6、A7、C8、C9、C10、D11、D12、C13、D14、B15、D16、D17、D18、B19、D20、B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3)推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2、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起到了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与文化交流的作用。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1)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2)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2分,再说明理由3分;每小题5分,共20分)

1、错误。理由: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同时,必须充分汲取世界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营养和民族精神的精华,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错误。理由:埃及、印度、中国和巴比伦。

3、错误。理由:历史文化的经济环境是指人类加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所形成的一套生产条件,包括工具、技术、生产方式等,它是人与自然发生直接关系的产物,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4、错误。理由:实行“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民间。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有革新意义的突破。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点。第一,中国古代拥有众多的杰出的史学家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史官不绝,竹帛长存”;第二,中国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有不断创新的传统,因而中国古代创造出了众多的史书体裁;第三,中国史学家历来对历史研究工作有神圣的责任感,表现出秉笔直书的无畏精神,鄙视"曲笔"的丑恶行为。

2、论述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第一,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负面影响: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了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综合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侧重的是()。

A.物质财富B.事务的复合体

C.能力与习惯D.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创造

2.人类存在和人类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是()。

A.地理环境B.生活环境

C.政治环境D.社会环境

3.中国的万里长城最早修建于()。

A.春秋战国B.隋唐

C.秦汉D.明清

4.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后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赶上甚至超过北方是在()。

A.宋代B.唐代

C.南北朝D.汉代

5.被尊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B.王献之

C.柳公权D.王羲之

6.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荀子

7.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

A.东牛寺B.白马寺

C.永宁寺D.华严寺

8.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人们被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养成了()。

A.因循守旧的思想B.敢于冒险的精神

C.崇尚科学的态度D.迷狂妄想的习惯

9.“三纲”是指“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A.兄为弟纲B.母为子纲

C.父为子纲D.官为民纲

10.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A.《西游记》B.《水浒传》

C.《金瓶梅》D.《三国演义》

11.翻译了《天演论》、《法意》等西方思想名著的翻译家是()。

A.林纾B.严复

C.王国维D.章太炎

12.位于长沙,两宋时期享有盛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讲学的书院是()。

A.白鹿洞书院B.岳麓书院

C.应天府书院D.嵩阳书院

13.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A.《难经》B.《脉经》

C.《千金方》D.《黄帝内经》

14.楚辞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

A.贾谊B.刘向

C.宋玉D.屈原

15.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16.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的人是()。

A.孔子B.孟子

C.管仲D.伍子胥

17.开创了早期青绿山水画先河的《游春图》作者是()。

A.展子虔B.李思训

C.李昭道D.阎立本

18.号称明长城“天下第一关”的是()。

A.嘉峪关B.娘子关

C.山海关D.居庸关

19.中国第一座位于河南洛阳的佛教寺院是()。

A.法门寺B.白马寺

C.东林寺D.灵隐寺

20.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是()。

A.魏晋B.南北朝

C.隋唐D.宋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

2.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3.儒家所讲的直觉具有哪些内涵?

4.科举制对唐宋文化的面貌带来的正能量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科技由盛转衰、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

2、谈谈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D;2、A;3、A;4、A;5、D;6、A;

7、B;8、A;9、B;10、D;11、B;12、B;

13、D;14、D;15、A;16、A;17、A;18、C;

19、B;20、C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

(1)、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2)、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2.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3.儒家所讲的直觉具有哪些内涵?

第一,反观

第二,静观

第三,统观

第四,顿悟

4.科举制对唐宋文化的面貌带来的正能量是什么?

(1)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

(2)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文化人才。

四、论述题(此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科技由盛转衰、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鸦片战争前,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科技由盛转衰、发展相对停滞的时期。

明代初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虽在继续发展,在农学、中医药学、地理地质学等方面有重要突破,但已渐趋缓慢。明中叶以后,中国封建制度进入腐朽没落时期,统治者对内极端专制,对外闭关锁国,严重妨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到了清朝,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科学技术完全丧失了领先地位。明末清初,虽然有过西学东渐之事,但是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

2、谈谈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第二,佛教与中国文学。

第三,佛教与艺术。

第四,佛教与中国语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gscs/226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