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理,苗语叫“jaxlil”。在苗语语境中,“贾理”是汉语“哲理”、“真理”、“道理”、“法理”等语义项的综合。贾经、贾例、贾理、贾师、贾仪等等这些概念,既说明了贾理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彩纷呈,又体现苗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它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语言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等于一身,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圣经”、“法典”,贾理具有哲学宗教、法理精神和人伦道德三者一体同构的文化特征,贾理是苗族最神圣的精神文化大法典。
年6月,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申报的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理辞》是一部洋洋近百万言的鸿篇巨制之作,内容之丰富,天上地下,人界仙域,无所不有,几乎涵盖了苗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无怪乎苗族学者和《苗族文学史》都誉之为“苗学的百科全书”。
这部理辞的口本流传地区,虽是笔者的父母之邦,摇篮之地,但只闻其名,未识其庐山面目,深以为憾。“生不熟读百家诗,但愿一识贾理辞”。我是有这么一个愿望,盼它早日出版,先读为快。但这年头,“孔方兄”挂帅,“利润爷”决策,如没多有点儿“猫腻”(money),出书你就甭想了。原以为这又是一个“书还未出成废纸,著述之人泪湿襟”的悲剧。讵料“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在年10月出版了。消息传出,激起家乡人一片欢呼之声,声声感谢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和贵州民族出版社。其实出一本书,原也平常,但有谁想到,出这部《苗族理辞》会在民间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和获得如此的殊荣,实属罕见。
理辞,一般都称作“贾”或“贾理”,但音译之名就多了。有译作“迦”或“迦理”的;有译成“嘉”或“嘉理”的;有译成“佳”或“佳理”的……,这有望文知义之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不失为一种尝试。不过,汉字译苗语,十之八九都不准。但唯独“贾”或“贾理”特准。这若不是天造地配,那便是特殊的意外了。
其实,译作什么名儿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究竟“贾理”是什么涵义?理就是道理,两个字就道尽说绝了。可是贾就不好这么打发,民间本来就没什么诠译,也无人诠译得了。但贾比理的内涵大,而理则是贾所派生的。民间只说“贾就是理”,所以有“贾理”的联称但不说“理就是贾”,也无“理贾”的联称。可是,民间对于贾理的区别与联系,倒有个蛮形象的比喻:
贾好比一座谷仓,理就象一个茅棚;
千种贾好比梳齿,百种理就象头发;
千种贾如是头发,百种理就是胡须;
枋头穿入柱榫,柱榫套住枋头。
——《苗族理辞》
贾无形无象,虽看不见,摸不着,但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它就在字里行间,它就在理词之外,就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指天地日月的产生与发展变化;
第二指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第三是指一切神话和历史的传说已成为共识的典故;
第四是指古人传下的节日与风俗。
越是这样,越奉为圭臬,越坚信不疑,越忠贞不渝,越遵循照办。这在本书第一章《启贾》里有言简意赅的说明:
汉人离不了书,苗人离不了贾;
妈死不埋织布机,爹死不埋长砍刀;
妈死时说过的话,爹死前讲过的事:
妈留下的伞就扛,爹留下的刀就背;
沿着妈的足迹下悬崖,顺着爹的手印爬高山。
——《苗族理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