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游记 >> 庐山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ABC号文,全文余字,阅读可能需要9分钟
年5月30日,庐山市正式成立。这也标志着,牯岭镇的近2万居民,正式离开了这个他们世代生活了多年的名山小城,迁往山下的新城。随着原著居民的离开,庐山近代传奇般的故事是否还能被口口传颂?
今日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庐山,谈一谈她那一段传奇的故事。
▼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山体呈椭圆形,是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它集风景、避暑、宗教、文化、教育、政治、地质于一体,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
现代,庐山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世界文化景观”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江火线上的一座凉山
长江干流一线是我国火炉城市集中营,东有南京、中有武汉、长沙、南昌,西有重庆,夏季闷热,高温期长,如同火炉。
火炉带上的庐山却是穿越长江火线上一道凉爽的风景。
庐山位于长江与京九铁路交汇处,北望长江,东临鄱阳湖。山体海拔米,相比山麓九江和南昌,平均温度低近10℃,当九江、南昌夏季30多摄氏度的高温时,庐山上也不过20摄氏度,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夏都”
而真正让庐山成名于“夏都”,是山顶的牯岭镇。
牯岭镇是庐山风景区的中心,是一块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平缓谷地。海拔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风景秀丽,空气清新。
这个山谷中生活有近2万常住人口,是国内常住人口最多的山地景区。
每年旅游旺季,有将近万游客来此避暑度假,小小的山谷顿时成了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高密度的人类活动,庐山的生态和环境面临巨大的挑战。
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庐山政府就计划迁民下山。计划一出,民众哗然,有支持,有反对。
文人莫不担忧:牯岭的人文情怀是否也会随着原著居民的迁走而不复存在?
牯岭(cooling)历史
庐山曾是陶渊明、李白等古代山水诗人的乐园,在历史上有近0位文人登上此山,并留下文字。
然而真正使它进入现代人视野,却是一个外国人。
年,清政府战败与英法等国签署《天津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南京、镇江、汉口、九江等地为通商口岸。外国人拥有在通商口岸地买地建房、经商传教等特权。此后越来越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
在这批传教士中,有一位叫做李德立的英国人,他于年孤身来华。时年22岁的李德立顺长江而上来到庐山脚下,或许是被长江沿途火炉般的天气所折磨,李德立被这座高山清澈的溪流、幽雅绝尘的环境、凉爽的气候迷住,由此也拉开了庐山的现代开发序幕。
不过在李德立进入庐山之前,俄国人已经提前染指了庐山,并在莲花洞租地修建了教堂。
极有商业头脑的李德立考虑到庐山的避暑效果,一心想将庐山打造成在华西方人的休闲避暑胜地,但同时深谙中国文化的李德立不敢明目张胆的购买庐山土地,只好暗地里寻求当地官僚的帮助,租借到了庐山长冲、牯牛岭、女儿城、大小较场和高冲等地方。
当时庐山还是一片荒山野岭,虎狼出没之地。牯岭只不过是庐山上一处较为平坦的荒地。因为地处偏僻,人迹罕至,正是追求与世隔绝,清心寡欲的道士、僧人立身安命之地,所以山上不过几座寺庙,几十来个僧人、尼姑。有时候,山下穷苦人家,为谋生计,上山伐木烧炭,也会来此定居,但山势险峻,交通不易,定居下来的烧炭工也不过寥寥数人。
一个外国人买到庐山土地的消息传出后,周围的百姓和乡绅群情激愤,以破坏龙脉为由,一把火将李德立的住处烧毁。
双方纷争由此争执了10年,直到年出现转机。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惨败。李德立借此租得长冲谷一带,共约亩土地,租期长达年。协议中写道租金,“每年十二千纹银”。
李德立将租到的土地,取同音英文名:cooling,即“牯岭”。
此后李德利将土地卖给各国洋人,同时参照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和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在庐山修建别墅和基础设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庐山从中国传统古典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新型的山中城市与国家公园的雏形。
到年,牯岭人口居住人口超过一万,各色洋人近,同时出现了20多个国家风格的别墅多栋,是名副其实的“万国别墅群”。(除庐山外,莫干山、鼓浪屿、鸡公山、青岛八大关、北戴河、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也被评为“世界建筑博物馆”,“万国建筑博览地”)这些山地别墅群,以牯岭东谷为中心,沿着长冲河两岸,循着山势林地依山而建,和谐的藏匿于山涧林木幽谷之中。
此外还有各国政府修建的会所,以及邮电、旅馆、饮食、杂货、照相、营造、医院、书肆、学校等服务设施,这个山顶小镇已然成为了一座云中之城。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有幸能在庐山李德立纪念馆看到由当年的规划图,不禁感叹“规划图几乎是完美,将建筑镶嵌在景物之中,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
当时的庐山已经成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牯岭代表着西方文化侵入中国腹地的趋势。
年,李德立将经营权交给一个香港商人,自己去了新西兰,年病逝。
不得不承认,李德立虽然是用帝国主义手段获取了在牯岭的特权,但他的确为牯岭的开发做出了贡献,也丰富了庐山旅游的内涵。
李德立离开庐山后,年日军全面侵华,牯岭的大部分外国人离开庐山回国避难,这一别,就再也没能回到牯岭。
年7月庐山保卫战打响,冈村宁次幻想几日之内拿下庐山,去牯岭避暑,但被英勇的中国军人所阻挡。庐山保卫战坚持9个月,大小战役余场,守军牺牲过半。庐山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历史上孤军抗战的奇迹,是抗日壮士慷慨赴义,用生命谱写中华民族不屈的壮举。
夏都的政治光芒
年,国民政府收回庐山租界后,中国达官贵人、豪门政客纷至沓来,牯岭又一次被接手经营。
蒋介石一生77次登上庐山,在庐山上共度过天,主持20多次重要会议。这段时期,庐山政客云集,买地筑房,成为了南京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被称为“夏都”。
解放后,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修缮了山顶上数以千计的别墅,庐山成了干部、工人、劳模的疗养地。
毛主席也非常喜欢庐山。
、、年,进行的三次庐山会议,每一次都影响了时局,并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文革后,庐山又掀起了一股建房小高峰。随着机构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筑房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许多别墅被分割占用。
年,退却政治色彩的庐山,再一次火起来,这次是因为一部电影《庐山恋》,这部爱情电影,献上了“新中国银幕第一吻”,也打开中国许多年轻人羞涩的爱情观。此后庐山电影院放映的唯一一部电影就是《庐山恋》,几十年间接待观众近万人次。
80年代的旅游业,庐山力压黄山。然而20多年过去了,黄山在旅游人次实现翻倍增长,而庐山却依然裸足不前。
难道,退却了政治的外衣,庐山真的就失去了它耀眼的光芒了吗?
一山分治,弊端百出
最多的时候,庐山一山有六主,个个不省油。
庐山一直是一个大蛋糕,长期以来一直被多个地方和单位瓜分管理。山南的星子县、山北的庐山区、西边的九江县分割了庐山山麓。山上的庐山自然保护区、庐山垦殖总场也掌握着庐山部分管辖权。留给庐山风景管理区的仅仅只有占山体14%的山顶部分。
各方都打庐山牌,靠山吃山,相互排斥拆台,为了能多分一杯羹。混乱的管理使得庐山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破坏殆尽,使得外人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据其刊述,年庐山一处景点发生火灾,邻近的星子县政府居然却无动于衷。最后不得已,庐山管理局出面扑灭大火。对于不作为,星子县政府却也有理有据:根据年江西省人大通过的《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防火护林的责任归庐山管理局。这样即使大火就在辖区内,也未必会及时救火。
“一山六治”导致权责模糊、利益纷争等问题,庐山管理局对庐山山体外的管理根本无从进行,也没有办法监督。
混乱的管理使得庐山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直线下降。
终结:设立庐山市
庐山设市是解决庐山沉沦的最好办法。
80年代江西省政府就有设立庐山市的想法,以解决庐山分治混乱的问题。年、、年,庐山设市三次被提上议程,终因利益分配,区域划界、机构设置等诸多问题而被搁置。
然而问题的解决之路始终没有斩断,年6月经各方协调努力,庐山市终于设市成立,政策规定庐山市属于县级市,省政府直辖,九江市代管。
庐山设市成功,让昔日的名山再一次成为众人的焦点,相信庐山品牌会在各方的强大合力下再次振兴。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