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镜奁镜盒与镜台

发布时间:2017-9-12 20:33:38   点击数:

中国古人自照容颜,长期使用青铜镜。追溯以青铜制镜的历史,至少是在距今年以前的齐家文化时期。殷商时期的青铜镜,也已在安阳殷墟的墓葬中出土过,仅妇好墓中就出土过四面。东周时期,青铜镜制工日趋精美,使用颇为普遍。后历经汉魏六朝,直至隋唐宋元,青铜镜的制作和使用经久不衰。殆至玻璃镜于晚清流行,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制工精美的青铜镜,自为人们珍爱的日常用具,为保镜面明莹,除适时打磨外,也须仔细收贮,自然就制作了专为贮镜的器具。而以镜照容时,除以手持外,也须有支承的器具,特别是当梳理头发和做面部化妆时,总须双手同时操作,自然无法再以手执镜,因此支承铜镜的器具更是不可缺少之物。由于上述原因,存贮铜镜的镜奁、镜盒以及支承铜镜的镜台等物应运而生,它们也与铜镜一样,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目前在考古发掘中出土铜镜数量颇多,而与铜镜有关的存贮或支承的器具虽有发现,但却不如纹饰精美、制工精良的青铜镜受人注意。   先秦时期用以存贮青铜镜的器具,在湖北的楚墓里曾有出土。年发掘的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在头箱的大竹笥内存放的物品中有一件小圆竹笥,其中放有包裹在凤鸟花卉纹绣绢镜衣内的羽地蟠螭纹铜镜。圆竹笥编工精巧,盖顶周边及转折处,口沿的内外层均用宽竹片相夹,细篾锁口。外层经篾红色,纬篾黑色,编织成矩形和十字形花纹,内层篾素色,正中用红黑色篾编成十字交叉纹。盖、底套合通高5.4厘米,径厘米。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埋葬的是一位年龄约40至45岁的女性,那件精工编成的圆竹笥,即是她用以存贮铜镜的“镜奁”。与镜奁同时出土的小竹笥,还盛有梳篦等物。

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剔犀镜盒

  到了汉代,存贮铜镜的器具有的是精致的漆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轪侯家族墓中,在1号墓内发现有单层五子漆奁,其中放置有裹在镜衣中的青铜镜,还有梳、篦、笄、镊等物品。那座墓中的死者也是一位年长的妇女。如从上述墓例看,镜奁似多出土于妇女墓中。《后汉书?皇后纪》中,亦记有光武帝阴皇后镜奁之事,汉明帝谒原陵时“从席前伏御床,视太后镜奁中物,感动悲涕”,《后汉书》作者以此作为明帝“性孝爱”的例证。上述考古发现与文献中,镜奁均与女性生活相联系,但如果得出当时镜奁仅只妇女使用物的结论,则是不切实际的,如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中,放置南越王物品的西耳室中,出土有目前国内考古发掘所见最大的西汉绘画青铜镜,就存贮在圆形的漆镜奁之中。可惜那件漆镜奁早已残损,难辨全貌。同时文献中还有皇帝赐赏物品中有镜奁的记载,《太平御览》引蔡邕表曰:“赐镜奁等,前后重叠,父母于子,无以加此。”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以漆奁盛镜,直到晋时仍盛行,《太平御览》引晋《东宫旧事》:“皇太子纳妃,有着衣大镜尺八寸,银花小镜尺二寸,漆匣盛盖。”此外,晋时又流行以青铜制作镜奁。在江苏宜兴发掘的西晋周处家族墓中,第5号墓和第6号墓都出有铜质镜奁。镜奁的形制相同,都是圆形,有盖,盖顶心有纽,盖面和奁腹各饰弦纹数周。第5号墓出有两件镜奁,一件盖径19.2厘米,高10.5厘米,另一件盖径18.9厘米,高10厘米。奁内除各存贮有铜镜和铁镜外,一件镜奁内还有铁匕首,另一件内有铜弩机。第6号墓的镜奁,亦高10厘米,其中只放一面圆铁镜。看来这些铜质镜奁,都是死者生前的实用器具,表明当时社会上即流行以铜制作镜奁,又流行使用铁镜。至于晋时漆镜奁的残迹,可以从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中看到,其中第3号墓(王丹虎墓)出土铁镜上有丝织物残痕,周围尚存圆形漆镜奁痕迹,奁上有银质柿蒂纹饰件,可见铁镜原是裹于镜囊内再置于漆镜奁之中。第2号墓出土铜镜上面,也存有红漆片残迹,也应贮存于漆镜奁之中。类似周处家族墓出土铜质镜奁形貌的青瓷器,在六朝青瓷中常可见到,或许有些就是瓷镜奁亦未可知。目前所知确为贮存铜镜而烧造的瓷器,只有迟至宋代的遗物。在南京博物院所藏古代瓷器中,有一件北宋白釉黑花带盖瓷盒,通高12.2厘米。盒盖上饰黑彩莲花、荷叶和水生植物图像,内圈盖纽两侧分写有“镜”、“盒”两字铭文。瓷器上有书明用途铭文的作品,是颇为罕见的。以宋代白釉黑花瓷镜盒与前述宜兴周处家族墓出土铜质镜奁相比,虽然时代相距甚远且质料不同,但其基本造型却大致相近似,看来古人选择这种样式的容器来贮存铜镜,是经过深思且经过实用的考验,才能流传久远,长用不衰。至于传统的漆镜盒,宋代仍然沿用,并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新工艺技巧,20世纪70年代末期,曾在江苏武进发现一些精美的南宋漆器,其中有一件镜盒,木胎,长27厘米,以剔犀工艺制作而成,褐底,黑面,朱、黄、黑三色更叠,剔刻云纹图案。而且这件镜盒是为收贮新式样的有执柄的铜镜而制作,更表现出当时流行的新款式。

上海博物馆藏明黄花梨木宝座式镜台

 至于支承铜镜的镜台,特别是帝王官僚所使用的,多追求华美,文献中多有记述,如《太平御览》所引《三国典略》曰“胡太后使沙门灵昭造七宝镜台”。《魏武杂物疏》曰:“镜台出魏宫中,有纯银参带镜台一,纯银七贵人公主镜台四。”晋《东宫旧事》曰:“皇太子纳妃有玳瑁钿镂镜台一。”此外,《世说新语》还记有温峤北讨刘聪时曾获“玉镜台”。可惜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能够寻到这些豪华精美的古代镜台的身影。只有在传为顾恺之绘的《女史箴图》中,有对镜梳妆的图像,绘出一镜台,但结构颇简单,下有覆钵状基座,上设立柱,柱端悬铜镜,柱中段设一方盘,从其形貌自难想象古文献中所记豪华镜台的庐山真貌。 目前考古发掘中能较清楚地揭示出形貌的古代镜台,已是迟至宋代的物品。在宋墓的壁画或雕砖中,常可看到镜台的形貌,其中发现较早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宋墓中的镜台壁画,绘于第1号墓后室西南壁。画面绘出女子对镜著冠,旁有四女侍执物侍奉。镜台形貌清晰,着淡赭色,台端画七枚蕉叶饰,最上蕉叶饰下系圆镜一面。镜台之下有方桌或方台,使镜面高度正好与站立著冠的女子脸部持平。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今犹有高镜台,盖施床则与人面适平也。”白沙宋墓所绘就是这类高镜台。与白沙宋墓壁画所绘镜台相似的砖雕,在河南郑州一带的宋墓中也有发现。但是迄今还没有出土过宋代镜台实物。目前所获得的制工最为精美的镜台,已是元末的制品,出土于江苏省苏州南郊吴门桥南的张士诚母曹氏墓中。

曹氏墓银镜台

曹氏墓发掘于年,因曹氏葬时张士诚割据姑苏称吴王,所以墓中随葬有象牙哀册,并随葬有大量豪华物品,有许多金银器、玉器及大量丝织品,其中有银镜一面,放置于银奁上层。另有一制工精细的银镜台,镜台是折叠支架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后身顶部镂雕的双凤戏牡丹纹,中心的方框内有六瓣花形图案。内凸雕玉兔跳跃于流云、仙草之中,制作纤巧华美。将奁中银镜放置其上,恰为适宜。镜台通高32.8厘米。这件银镜台,可称中国古镜台中最精美的佳作。

(作者:杨泓)









































鍖椾含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湪鍝噷
鏉窞鏈濂界殑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17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