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ldquo素读rdquo文本的五

发布时间:2022-5-1 11:59:48   点击数:
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址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210119/8604573.html

“素读”文本的五个角度

——以石磊老师《秋词》的教学设计为例

一、“素读”的价值所在

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告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好,因为比起“过”“到”等动词,它不仅写出了春天的色彩,更写出了作者王安石看到春天到来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也常常津津乐道于贾岛“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这个关于“推敲”的典故,正如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中评价:“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其实,语文的阅读教学,尤其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这种推敲,只能是执教者对文本的直接面对,不可能经由其他途径。我们把教师直面文本进行的自主阅读,称为“素读”。

“素”的本意是“本色的生帛”,“素读”也就是“本色的阅读”,这种阅读,不借助文本之外的其他任何资料。对于“素读”一词,在罗晓晖老师和我的《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教师不依赖任何外在资料对课文(或别的文本)展开的阅读。“素读”的要点在“素”,提倡的是教师不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直接面对文本,依靠自己的分析能力,对文本进行解读。

根据最近几年的听课观察,很多教材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师在讲授过一两轮后,常常陷入“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的教学套路之中。“读一读”和“背一背”常常交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最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讲一讲”,在课堂上却常常成了“翻译全诗”的代名词。当教师带领学生翻译结束,弄懂了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后,似乎也就无甚可讲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教师缺少真正的自主阅读,缺少靠自己的独立钻研发现这首诗“可讲之处”的过程,而并不是这首诗真的“无甚可讲”。

我们认为,教师的“素读”,能够帮助教师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对于教材文本的“素读”,教师可以围绕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①学科角度:读出该文本涉及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②学生角度:读出学生可能的未知及可能存在的疑惑;

③教学角度:读出该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可能运用到的引导方法;

④教育角度:读出该文本所显示的人类智慧,读出文本所涉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⑤素养角度:读出该文本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的显著特征。

《秋词》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积累”中的一首诗。由于被放在“附录”中,很多老师对这首诗的处理极为简单粗暴——背诵、默写。其实,如果能够从上述五个角度对该诗进行“素读”,教师有可能在备课过程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下面以石磊老师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素读”在这首诗备课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二、学科角度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对于《秋词》这首诗而言,它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怎样的语文能力呢?

从学科知识的角度看来,对于刚进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的学习,是教给学生古典诗歌中“意象”这一重要的概念知识的教学契机。那么,这个学科知识是怎样在设计中循序渐进地被学生接受的呢?

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意象”这个词语的认识还比较陌生。所以,教师需要介绍或巩固关于“意象”的知识。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就是包含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景物,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使用意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而诗人对于意象的选择,一定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接下来,复习旧知——在本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的学习中,有一首著名的《天净沙·秋思》,学生从中会接触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组密集铺陈的意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40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