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九侯读诗

发布时间:2021-3-11 11:08:12   点击数: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6314286.html

写诗容易,写好难。好诗句使人眼前一亮,心灵一颤,会心一笑,耳目一新;而庸常之诗,往往不能卒读,或过目即忘。

周末,回诏安老家,与朋友登九侯山,至“风动石”前,见乡贤林壬诗:

讬地何巍然,不受藤萝绊。

峭影摇秋空,白云皆惊散。

小别倏八年,重来蹑绝险。

问君识我否,无言头自点。

林壬(-),诏安城关人,清光绪三年(年)丁丑科进士,入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协修,光绪十一年(年)出任乙酉科山西乡试主考。林壬登科前在九侯山读书,林木为伍,石头做伴,春去秋来,日久情深。他在《题风动石》诗后跋文说:“丙寅丁卯间,家君赋闲寓寺之西斋。壬与先兄随侍,日抚摩斯石。此景忽忽八年矣。京华归来,爰成五绝,聊志三生之缘云尔。”林壬父亲林天翔,清咸丰年间举人,因爱九侯山,在天开门内右侧巨石上镌刻宋王梅溪手书“万山第一”擘窠大字。林壬曾与父亲及兄长寓居于九侯禅寺,“日抚摩斯石”,感情之深溢于笔端。后来科举及第,京城为官,一别八年,衣锦还乡,重游故地,见到老朋友“风动石”,心情激动,亲切招呼。石头也有人性,喜出望外,频频点头。看着秋空中巍然挺立,不受羁绊自由自在的“老朋友”,已置身宦海的翰林大人也是感慨良多,心驰神往。

“问君识我否,无言头自点。”这最后一联抓住了“风动石”的形态特征,情动于衷,脱口而出,语言朴实而又亲切可爱。好的诗句往往如此,平实隽永,意味深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离别以后,你,就是我的故乡”……

古往今来,诗作无数,仅《全唐诗》,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但能让人印象深刻,过目成诵的不多。如果一个人穷其一生写了许多诗,却没有半句让别人记住,这就不免令人遗憾而且尴尬了,因为没有性灵,没有感动,为写诗而写诗,实际上只是一种文字堆砌而已,益处不多,但自娱自乐,还是够了。

九侯山在诏安县城以北15公里处,九峰并列,尊若公侯,故名。除风动石外,山上还有始建于唐朝的九侯禅寺,有五儒书室、望海台、花瓶、月案、棋盘石、牛眠石、鲤鱼石、三宝石、云根、松涧泉、天开等风景,“山峻、水秀、树灵、洞幽”,被誉为“万山第一”。明朝天启年间进士、本县人沈起津有诗记胜,虽是景点名字连缀而成,但朗朗上口,别有意境:

风动花瓶月案开,天门罗汉佛飞来。

五儒人去棋盘古,三宝殿空松涧洄。

瀑布泉中鲤跃浪,天然桥畔牛眠苔。

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

还有一个景点不得不提,它就是九侯禅寺后面的“福胜岩”。这是由一块天然巨石覆盖而成的天然石室,与别处不同的是室内供奉“遁地佛”。相传飞来佛与遁地佛相约一起到九侯山,约定谁先到便住福胜岩宝地。飞来佛先到,洋洋得意进入石室端坐。遁地佛后到,见石室已为飞来佛所占,便蛰伏地下等待时机。飞来佛坐等良久,以为遁地佛速度慢还在半路上,便到外面一看究竟。飞来佛一离开,遁地佛便趁机钻出来占了座位。飞来佛无奈,只好在石室外栖身。如今福胜岩外,有一“飞来”亭,亭里有一尊飞来石佛,据说便是飞来佛的化身。明朝本县教谕卢洪声有《飞来佛》诗一首:

水到渠成未偶然,庄严定与碧云连。

年年飞锡黄金在,谁识双峰不住禅。

卢教谕诗中“庄严”“飞锡”“双峰”“住禅”等都是与佛教有关的用语,一般人不易理解。我对佛学知之甚少,粗浅的认识,应是作者认为飞来佛乃修行圆满的觉者,道行高深,结伴的是蓝天白云,云游不定,来往自如,无需固守一方。如果这样,那这首诗也是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因为大多数人听了飞来佛与遁地佛的故事,都会为飞来佛的结局感到惋惜。作者能跳出惯常思维,不落窠臼,实属难得。

九侯山因为出名早,故事传说多,摩崖题刻多,历代游览者又留下许多登临览胜之作,旅游前如果能做做功课,一旦身临其境,便会在欣赏美景时唤起诸多记忆,增添旅游乐趣。

九侯禅寺的山门有一副楹联,不仅透着几分自信,还有几分寻觅知音的热切:

似此名山能有几,

是真游客不嫌多。

Via闽南日报(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24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