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匡山话西游佛国广济与吴承恩写西游记

发布时间:2017-7-3 21:05:08   点击数:
一、盗墓人,揭开吴承恩身世之谜

(吴承恩)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名扬四海的中国古典神话小说,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故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后人称之为“射阳山人”。

1、吴承恩墓的发现。年12月,淮安当地盗墓者偶然间挖到吴承恩及其妻妾共三人棺材,当时并不知道是吴承恩的棺木,后来转卖给马甸中学准备改做学校门窗时,木匠吴顺来发现棺材横挡板上有“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等十个字,吴师傅特意留下了横板的上半部分棺材挡板,即“荆府纪善”四个字,这块挡板现存于淮安吴承恩纪念馆。

 2、“荆府纪善”吴承恩确为《西游记》作者。“纪善”为王府属官,正八品,为明代的独设官职。明代淮安人任“纪善”一职的有四个人,其余3人任的是别的王府“纪善”,唯吴承恩于长兴解任后有“荆府纪善”之补。况且墓主姓吴,号称过“射阳山人”,符合这些条件的明代的淮安人只有吴承恩一人。特别是后来经过专家反复比对,“四五六”的棺木式样,完全是湖北东部一带的民间风格,而非江淮地区的棺材式样。

二、长兴县,吴承恩蒙冤入狱

嘉靖二十九年,四十五岁左右的吴承恩成了一名“岁贡生”,到京城听候朝廷授职,结果大失所望,他没有得到官职,却被安排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此后十多年,吴承恩一直在南京国子监肄业。到六十岁左右,吴承恩才得了个长兴县丞(正八品)的官职,相当于一个副县长。因吴承恩生来刚正不阿,当然不适应黑暗时代官场的那一套,仅仅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县丞,就大大惹恼了上司,因受署印官在征粮时贪赃,被诬陷和牵连而革职拘禁。不久案情大白,得以释放。后来,在好友李春芳宰辅的活动下,朝廷补授吴承恩为荆府纪善(荆王府,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为正八品官职。

一位怀才不遇、且受过打击的县丞官,在荆王府里供受闲职当师爷,时间长了就有些无所适从。这位饱读诗书、胸怀大志的纪善官,面对当时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生平经历,于是蒙发了著书抒情的想法。

三、荆王府,纪善官挥笔著书愤平生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他30岁开始搜集鬼怪故事和民间传说,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至晚年任职蕲州荆王府,后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历时8年。等到《西游记》流传开时,吴承恩已经不在人世了。由于作者是一位抨击封建社会的人,他顾忌在有生之年会遭受文字狱之灾,因此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没有署名。

吴承恩写《西游记》其实是为了讽刺朝政,宣泄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例如:无能而又缺乏决断能力的领导——唐僧;只会阿谀奉承的猪八戒;碌碌无为的沙和尚;还有那个能力突出、却不谙社会之道、敢作敢为的孙猴子。吴承恩之所以在西游中如此贬低道教,就连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在他的笔下也变得窝囊至极,到现在还翻不了身,还有讽刺另外一层社会现实原因:由于当时的皇帝崇信道教、宠信道士,成天沉迷于丹药,不理政事,朝中一遍乌烟瘴气,当时的官员和百姓对此普遍不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蕲州府辖地广济县(今武穴市),是宗教禅宗四祖出生地,素有千庙佛国之称,到处寺庙林立,人人信仰佛教,百姓丰衣足食,佛国县城商贸繁荣,县城东边有被称为“小西天”的灵山,那里是作者向往的一块人间净地!有了抨击对象,有了向往之地,有了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愤慨的动力,吴承恩就利用闲职之余,广结蕲(州)广(济)文人志士,一边游览辖地风光名胜,一边开始了《西游记》的撰写工作。

四、广济县,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载入《西游记》

(大藏寺)

《西游记》以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为蓝本,经过唐、宋、元、金等几个朝代的不断演变,明朝的吴承恩又在历代民间传说和众多作者创作的基础上,同时融入了佛国广济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山水地名也多半取自于广济县境内,现列举如下:

1、唐僧人物来源:大藏寺、存奘。一是源于蒋祖自泰国到广济建大藏寺的故事。唐贞观年间(年)广济始建大藏寺,[清《广济县志》同治壬申年载:“大藏寺在猴峰寨(山)东,为蒋祖修静处,祖唐僧自暹羅国(泰国)来,众建寺居之。顶有真武祠,西为藏经楼,乾隆五十七年僧豁堂重修”]。由此可推测,志中所载的唐僧,有可能是与唐玄奘一路取经的僧人,或是随后而去的唐僧,不然广济怎么留下了太平山上的西来古寺、白马驮经山和南泉地域的孙悟空寺呢?二是唐僧玄奘与存奘西天取经故事存在必然联系。从县志中所载祖唐僧自暹罗(泰国)来,众建寺居之可以看出,取经的唐僧不止一人,至少三五人等,从年代上看,唐僧玄奘和唐僧存奘去西方取经的时间都是唐贞观年间,唐玄奘取经回来的时间是唐贞观十九年,而大藏寺众唐僧建寺的时间也是唐贞观年间,说明在唐代特别是贞观年间,去西域异国取经的僧众不止一批、二批,要不就是同一批僧人!

2、孙悟空人物来源:西来古寺、石猴。西来古寺历代供奉石猴。西来古寺,又名西来庵,位于广济县北部山区太平桥村。据庙志记载,寺庙始建于隋末唐初。为纪念一只为当地百姓降魔除兽的神猴。庙内最初供奉的是一只石猴,明末、清初,寺中的菩萨成了“齐天大圣——孙悟空”。神猴的出现比吴承恩的《西游记》要早多年,特别是寺庙后山有早于宋代的红茶花与元代的和尚墓,民间百姓家里还有供奉大圣的习俗,这些充分表明,武穴的齐天大圣信仰远远早于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明代。石猴出世的传说与《西游记》故事一致。在太平桥村一直流传着“神猴出世”和“菩提打坐”的传说,这与《西游记》中的“石猴出世”和“孙悟空向菩提老祖学道”的故事基本一致。太平桥村的一座小山上至今还有一块裂开的巨石,传说是神猴出世的石头,附近还有一个菩提老祖打坐的“仙人洞”。最近,在该地区发现的一尊隐藏半个世纪的“石猴”,为论证《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广济再添佐证。因此众学者推断,吴承恩应该是到此游历受启发后,才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

3、猪八戒人物来源:猪头山、野猪栏。猪头山坐落在广济北部一尖山脉,此山方圆80米,海拔米,因山形酷似高昂的猪头故得名。说起猪头山的来历,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上界天蓬元帅一次赴王母娘娘蟠桃会,醉酒闯入广寒宫调戏嫦娥,被玉帝打下凡间错投猪胎,变作了一个猪头人身的怪物——猪八戒。天蓬元帅错投猪胎后,从南天门落入凡间飘至广济一尖山时,看到此地山势雄伟,林麓幽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便踏云而下,就地一坐,而猪八戒打座的山峰变成了猪头之形,这就是现在的猪头山。猪八戒定居猪头山后,占山为王,伤害人类,白天饿了就袭击禽畜,渴了就下山掘食农作物吮吸果汁,糟蹋庄稼。晚上就夜宿离“猪头山”不远的“野猪栏”猪窝,从此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非常有趣的是,“野猪栏”附近确实有个姓高的高家垸。吴承恩任荆府纪善之余,经常游历与蕲州府毗邻的广济山水,信手将猪头山、野猪栏、高家垸以及天蓬元帅错投猪胎的民间传说写入了《西游记》,猪八戒娶亲的故事更是精彩一笔。

4、白龙马形象来源:费龙君、龙湫寺、大圣山。据清·康熙丁未《广济县志》记载:“唐贞观四年六月初二平旦而神生焉,不食母乳,天性颖异,四岁就学通诗书,七岁灵异彰变。常与诸子戏水洗澡于涧,涧水涌溢逆流。诸子告于师,师知不凡,伺夜睡熟视之,见黄龙伏于床下,益异之未畿,云雾四合,雷霆激空,化黄龙而去,留有马迹尺余在石岩”。费龙君,人龙也,龙马乎,余川镇干仕村龙湫寺龙王殿内所供奉的主神。唐贞观四年生于干仕村(古时名石门里)大圣山(后朱元璋改为大明山)脚下,其祠于唐贞观十年()建于郎君故址。千百年来,费龙君上扶天子、下佑黎民的各种传说故事不但府志、县志有载,在民间更有神奇的传说,龙君是人、是龙、是马、是神,故而被吴承恩描写成《西游记》中的白龙马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5、天宫仙境的来源:玉皇顶、真武顶、小西天。《西游记》中描写的众多天庭人物,均与佛国广济寺庙中的供佛、山水地名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佛国圣地横岗山,是佛道共存的圣山,该山最高峰是玉皇顶、真武顶,山顶上自唐代就建有玉皇殿、真武殿、圣母殿等,殿内供奉的就是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还有道教真武祖师,此地称为“天宫”再恰当不过。灵山过去建有大、小雷音寺、天竺寺等大小庙宇三十六座,传说是如来佛祖居住的仙境,素有“小西天”的美誉。而武穴地名中的毛颖山、花果山、灵泉洞、黄牛院、白马寺、八卦顶、炼丹丘、藏秘洞、女儿城、桃树岭、凌云渡、碧波潭、放马场等地名和传说,均与《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故事有关。









































白癜风图片
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17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