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远山讲坛第34期文学篇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20-8-23 18:50:15   点击数: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漫谈盛唐诗人高适

今晚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盛唐诗人高适的人生,

感受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波澜壮阔的人生。

总觉着,当文字出现在了一个人的笔下,便多少沾染了这个人的性情和气息。人婉约,文字也婉约;人豪放,文字亦豪放。所以,一直以来,我习惯了在文字里感受一个人。比如,对于高适。读他的诗,足以令人读出其人的侠气与豪迈,读出其人的品性与胸襟。

在正式进入高适波澜壮阔的人生旅途前,不妨先来读读《旧唐书·高适传》中的一句话:“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段话,意指,唐朝是中国诗坛的顶峰,但大诗人官居高位者却不多,唯有高适。

高适晚年,官至左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漫谈了这么多诗人的生平,虽然个个才华横溢满怀抱负,却终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结局不是令人黯然,就是令人悲凉,倒是高适终以诗人之身,成就了军功报国的理想,令身为写者的我心中也不觉添得十分快慰。

唐1

高适也并非生来就是平顺的,与唐代众多的知名诗人相比,高适的成名之路也走得艰辛。

再读旧唐书的另一段:“高适者,渤海蓚人(河北沧州景县)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少家贫。儿时的高适,首先面对的是生存的艰辛。生与活,其实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当人遭遇冷酷的现实环境时,你得先考虑如何生下去,保证了生的前提,才能再考虑活的问题。如何活,怎么活?这里面学问就大了,混日子是活,诗情画意是活,施展雄伟抱负也是活。说到底,一句话,活的学问,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思想。

面对冷酷的现实,高适明白首先得解决生存的问题。于是,他一度当过乞丐,也曾做过赌徒,这都是他在面临生存问题时不得已的选择。他毕竟是有志向有抱负,即便是做赌徒,倒也做的别具一格。首先他的赌技甚佳,运气甚好,其次他的赌品甚好,为人侠骨丹心,更兼他有卓越的才华与见识,绝非池中之物。所以即便沦为赌徒,却也做的令人不敢轻视。

他一边认真赌博,一边认真读书,一边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居然毫不违和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一步努力靠近。

之前漫谈初唐诗人时曾说过,唐代是科举的天下,科举拼的是人脉关系。任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初出道前,不被人所识前,就得学会带着自己的作品,奔走于达官显贵的门庭,得低得下头,拉得下脸。如若拉不下那个脸面,只有失败告终。高适是一个极具风骨的人,他向往功名,更注重脸面,是绝不愿意低三下气拜门求人的人。于是,二十岁,高适直接仗剑来到长安参加科考,结果当然名落孙山。落榜的原因,除了不愿从俗缺少人脉关系,另一方面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曾说过,由于高适瞧不起常规的考试,不喜欢诵读经史,文走偏锋,以致出师不利。

落榜后的高适客游于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之间,“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继续着他困顿的生活。科举虽然失利,却并没有轻易磨灭掉高适的志气,他一边继续埋头读书,一边交游,依旧满怀信心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

开元十八年(年),契丹背叛唐朝,唐玄宗下诏征讨。高适于第二年北上蓟门,奔赴边塞,面对壮丽的山川和紧张的战局,他写下了《淇上酬薛据兼寄郭微》

“北上登蓟门,

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

慨然思卫霍。”

心中豪情,万千志向,毫不掩饰地流露诗中。他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为了实现心中梦想,高适投奔到当时负责驻防蓟门的信安王李祎的帐下,递上了《信安王幕府诗》,表达了自己入幕从戎的强烈愿望,可惜李祎并没有把这个年轻人当回事。致使高适在边塞游走两年后,终因“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无奈地结束了这次行程。

游走长安未果,投军边塞不成,高适不得不回到现实中,重走他的科举入仕之路。结果还是无一中第。之前我们说过,科举拼的是人脉关系,任你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没有一位在朝廷说得上话的人举荐你,都属白费心思。何况,在唐玄宗后期,杨国忠和李林甫弄权,把持朝政,小人行径可谓做尽。尤其那个李林甫,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历史上,天宝六年(年)的科考由李林甫担任主考官,就发生过一件最荒唐的事。那次科考居然没有一个被录取。对此李林甫居然还上表向唐玄宗表示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就在这次落榜的人中,高适、杜甫、元结等一批名闻后世的诗人都在其内。

有才而不得用,有抱负而不得赏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人生挫折,即便内心再强大的人也会难以抑制的郁闷了。高适只能借助笔下诗抒发不遇的悲慨,发泄愤懑的情绪。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古大梁行》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送蔡山人》

但是,即便是此刻,字里行间虽然满怀苍凉,豪迈的志向依旧充溢在诗人的心中。我们可以从那首流传千古的《别董大二首(其一)》窥见一斑: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当年一样郁郁不得志的琴师董庭兰颓然离开长安时,高适为他送行所作。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一番慷慨激昂既是写给失意的董庭兰的,也是写给信念不泯抱负不屈的自己的。

果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宝八年(年),诗名远播的高适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封丘县尉的小职务。这一年,高适已年近半百。

唐2

好不容易中第,好不容易得来一个职务,却没有让高适感受到半点快意,相反高适合感觉到极端的不适应,一首《封丘县》足以道明他当时的心境: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徊。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想县尉只不过是“从九品”的卑微之职,主管的无非是捕盗贼、察奸宄一类差使。对于一个无所谓尊严,无所谓抱负,庸碌无为混吃混喝的人,或许还是个理想岗位,但是对一个抱负不凡的才志之士来说,却无异于屈辱。试问,一个心怀大江之人,怎能甘心只做小溪默默流淌。于是,尽管是千辛万苦,才得来了这个小官职,但是时过三年,高适毅然的辞掉了这个令他憋屈的小官,为心中的宏伟的梦想重新奔波起来。

确切的说,高适的命运是在天宝十一年(年)发生转机的。当时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闻听了高适大名,特别中意,盛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幕府掌管文书工作。虽然这样的恩遇对于高适还是显得有些委屈,但哥舒翰乃唐朝一代名将,靠近了他,便是与高适向往的军旅生活更近一步。事实上,几经坎坷,高适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高适的人生之路也从那一时得以峰回路转。

能够投身军旅,高适的心中顿时掀起万丈豪情,雄心勃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赴安西》)”“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

天宝十四年(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下诏哥舒翰讨伐叛军,同时命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原本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然而宰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让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被逼无奈,“恸哭出关”,最终兵败被俘,变节投敌。因为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得被迫出走四川。

危难之时,穷节乃见,身在乱军中的高适没有被功名利禄所引诱,他冒死抄小路星夜兼程,追上了唐玄宗。此时,大臣们对哥舒翰是一片谩骂,高适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还站出来说:“哥舒翰一生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娱乐,此外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尚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我多次向宰相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那一刻的唐玄宗不仅认同他的说法,随擢升高适为谏议大夫。

高适不仅是有胸襟,有抱负,有品德的人,而且还是一个真正具有政治眼光的人。当初为了尽快平息安史之乱,有人建议唐玄宗分封诸王到各地,授予军事权力。高适曾激烈反对,言明要害:“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可惜唐玄宗不曾听进,导致高适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这一事件充满说明高适审时度势的过人之处。

天宝十五年(年),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果然叛乱,图谋割据东南。当时唐玄宗已退位,新上任的唐肃宗李亨听说了高适的劝谏,便召他谋划如何处理这个烂摊子。高适冷静地分析了江东的形势,结论是永王必败。他的话让唐肃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让他兼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江淮叛乱。事实证明了高适的预见,面对朝廷的讨伐,永王很快就土崩瓦解,兵败被杀。因为这场功劳,高适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威望与日俱增。

高适读书,不重儒术,更偏爱苏秦、张仪的纵横之术,很以经世济民的才干抱负。担任谏议大夫后的高适,务实而直言谏议,丝毫不给人留情面。如此说话过直,不留情面,用半个脑袋都能想象出,高适迟早一日会因为得罪小人而遭到排挤。比如说权臣李辅国,在唐肃宗面前大进谗言,终于使得高适被降职,离开了中央政府。

时势造英雄,乱世倒也成就高适。乾元二年(年),高适五十六岁,因为四川发生骚乱,高适被皇上点名出任蜀、彭二州刺史(两个省会级城市的一把手,大概算副省级),将局势成功稳定下来。随后四年,也就是唐代宗登基第二年的二月,年已六十的高适正式出任剑南节度使,恢复了正省级地位。尽管就在当年十二月,高适领命率兵迎击,企图趁着唐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立足未稳乘机起兵犯境的吐蕃,终因实力不济,陷落了松、维、保三州。朝廷却并没有因为高适的失利而获罪,相反第二年,高适奉诏回朝,进封渤海县侯,最终实现了封侯的人生理想。

永泰元年(年),正月,高适病逝,他的人生终于落下帷幕。而他的诗作,也集成《高常侍集》,流传于后,流芳百世。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位诗人来说,可谓圆满。

漫谈盛唐唐3

从初唐诗人开始漫谈到此,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尤数高适。有才情,有思想,有见地,正义豪爽,重情重义,诸多优点。然而历史上曾有人拿高适与李白的关系说事。因为李白在经历永王李璘之难时,曾向高适发出求救,高适没有理会故而招来一些说辞。

高适原本是一个重情仗义之人,面对好友李白的求助为什么不予理会呢?

这里得从高适与李白相识之处说起了。

说来,他们的认识,还得缘于杜甫。天宝三年(年),李白因为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在长安已难容身,于是上书唐玄宗,请求告离。唐玄宗以其“非廊庙器”,下诏赐金放还。李白一路东行,在洛阳与杜甫相遇,随后两人相约同游汴州(今河南开封),此时高适正寓居于此,杜甫邀他一起,于是三人同行。他们曾同登禹王台,谈诗论酒,笑谈古今,狂歌痛饮,好不快意。从杜甫所写下的《昔游》,多少可以感受到当初三人一同壮游的情景:

“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

汴州之游,让他们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世事弄人,分别十几年后,高适与李白这对曾经的朋友,却走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想来都是政治惹得祸。如果他们只是做好诗人的角色,而不是入仕,跻身政治,或许他们的友情,会如醇酿穿越千古芬芳至今。

严格的说,导致友谊出现裂痕的责任在李白。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于政治的敏感实在有些弱智,竟糊涂到不分清青红皂白,站到了叛逆者永王李璘的阵营里。至德元年(年),永王李璘擅自引兵东巡,路过庐山时,盛邀李白入幕。因安史之乱一直隐居于江西庐山的李白不仅欣然前往,还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天真的他以为只要永王出征,就能“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浪漫的李白哪里知道,他笔下极力讴歌的李璘,耀武扬威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北上平叛,而是想拥兵自立,意图谋反。而此时,他的好友高适,正接受唐肃宗的重托,以淮南节度使的身份,踏上了讨伐李璘的征程。

打从开始李白选择站入李璘的阵营就是巨大的错误。兵败后,李白理所当然获罪被关进了浔阳郡(今江西九江)大狱,那时那刻我们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得以幡然醒悟,当他得知高适正是平叛的主帅时,满怀希望地写诗向他求救。然而李白的求救信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李白最终被免除死罪,流放夜郎,这个结局还得感谢他的夫人宗氏极力营救,否则只怕就是死路一条。

出狱后的李白对于高适友情难复当初,一个难解的结就此种在他的心里。高适没有解释,也无法解释。孰是孰非只能留给历史。至少历史能够证明高适绝不是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的人,从他对杜甫的态度上可以得到佐证。

乾元元年(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两年后,他辞官来到成都,在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此时,高适恰好入蜀担任彭州刺吏,得知杜甫的情况后,不仅寄诗慰问,还经常派人给杜甫送钱送粮,帮他渡过难关。杜甫非常感动,在《酬高使君相赠》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后来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专程从成都到蜀州拜望,分别之时,高适写下了著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

杜甫则回和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无限感慨地说:“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北宋绍兴年间,蜀州州官计敏夫为了纪念杜甫与高适的深厚友谊,在蜀州修建了“尚友阁”,并将他们的这两首诗雕刻其间,供后人凭吊。

至此,关于高适的为人究竟如何,历史已然给予了有力的答复。

高适他对李白的沉默,更多的是源于政治因素。官场经验太过于苍白,政治敏感性更是迟钝之极的李白,无法明白,当高适以统帅的高位讨伐永王李璘时,他实际也成了他的对手和敌人,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也不敢因私情救李白出狱,而李白也注定了咎由自取。

唐4

高适以边塞诗见长,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于当时也是极负盛名的。

高适的诗写得好,一方面因为自身的才气,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文认真严谨。相传他曾外出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一座禅寺时,触景生情,在寺庙的墙壁上题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离开禅寺后,他仔细观察钱塘江水,发现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水。他想起那首诗,觉得应该把“前村月落一江水”中的“一”字改为“半”字。巡察归来,高适特地回到寺院,把墙上的诗改了。

高适的边塞诗经常被拿来与岑参相比较,有人以为他的诗“体气狭小”,不及岑参的高歌激昂,故而“岑胜高远甚。”然唐人殷璠则认为:“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气骨”两字,道出了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点。这既与他落拓不羁的豪迈性格有关,更得益于他在边塞游历和战斗的生活经历。这种风格在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得到了最为生动的体现: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他的诗雄壮豪放,“如骏马驻坡,鹰击长空的雄放之气,无不动人心魄”,“不但展示出蓬勃向上、璀璨壮美的‘盛唐气象’,同时也凸现出诗人性格豪爽、抱负远大和刚毅勇敢的精神面貌。”这也是高适的诗动人心魄,至今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所在。

当初,唐玄宗在任命高适为侍御史的诏书中曾说:“立节贞竣,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评价之高,可谓荣耀之至。而他以天下为已任,愈挫愈勇,矢志不渝,终以诗人之身,成就了军功报国的理想,更让我们感喟、钦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135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