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李白此诗写得太牛苏轼不敢与之争锋,独辟
李白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厉害的一位大诗人,又称为“谪仙人”、“诗仙”,他是写诗的天才,信手拈来,都是经典,尤其是将夸张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李白多如牛毛的诗歌名篇中,《望庐山瀑布》无疑是李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巅峰之作。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后人写诗都爱模仿杜甫,因为杜甫的诗歌讲究格律,有法可循,但却很少有人能模仿李白,因为李白的诗歌都是兴之所至、毫无章法的神来之笔。但在唐代,却还有一个敢模仿李白的人,这个人就是徐凝,他到庐山游玩,苦苦思索,也写下了一首《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的仿作虽然也有独到之处,但四句诗都不离瀑布,反而令人觉得格局非常狭小,与李白的诗一比较,更显得李白原作的境界之高,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奇伟。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徐凝的仿作,便是非常不客气的嗤之以鼻。
戏徐凝瀑布诗
宋苏轼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庐山瀑布是上天赐予的,古来只有谪仙的诗才能配得上;瀑布每天飞溅的泡沫不知有多少,都不想去洗徐凝的恶诗。
同样作为大文豪的苏轼,就非常聪明了,他知道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珠玉在前,虽然也是游庐山,却不与李白争锋,独辟蹊径,写下了另一首关于庐山的经典之作《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写的庐山的主要景点:瀑布,诗歌内容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一个“挂”将瀑布如一张水帘挂在天地之间的情态写的明白如画、传神入骨,三千飞流、九天银河的比喻,更是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庐山瀑布的雄浑气势写到了极致。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色,也因为李白的这首诗更加扬名天下,雄伟瑰丽的万千气象,千古以来令四海之人为之绝倒。
苏轼对徐凝仿作的东施效颦是大为不屑,自己当然不会再走李白走过的路。苏轼的《题西林壁》与李白的诗歌不同,体现了宋代诗歌与唐诗的差异。
首先,苏轼所选的景就与李白不同,李白写的是庐山的水景,苏轼写的是庐山瀑布水景之外的另外一景,就是庐山的山景。庐山除了瀑布的壮美,山峰之美也是非常令人神往的,山与水,构成了庐山的绝胜风景,苏轼从山景出发可谓是眼光独到,在李白的名作之外轻松开辟出了另外一条道路。
其次,苏轼的诗歌风格也与李白大不相同,李白以唐诗的气象取胜,而苏轼是以宋诗的哲理意味取胜,借庐山景色来讲述生活的哲理,更可以看出苏轼的独特匠心所在。
正面看,看到的是庐山的山岭,侧面看,看到的是庐山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角度看,庐山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风景都不一样。为什么我就是看不清楚庐山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因为我自身就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已经成为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说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一首诗,既写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群峰林立的雄伟风景,又写出了一个令世人尽皆叹服的人生哲理。
虽然立意不同,但苏轼的语言与李白却有不谋而合之处,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写诗与李白一样,讲究的是自然无痕、水到渠成。虽然寓意深刻,语言却毫不晦涩。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不愧为苏轼,在李白的光芒之下,依然可以独辟蹊径,在同样的庐山题材上,写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