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

发布时间:2021-6-21 21:57:08   点击数:
北京医院治疗酒渣鼻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117/8598818.html

为什么雾霾问题总得不到解决?频繁换工作,每次都不顺心怎么办?农田里虫害严重,怎么应对才能事半功倍?病人为什么越治越多?一款生态产品本身很好,价格也不贵,怎么销量总是上不去?地球生态系统会在几十年内崩溃吗?……这些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上都与“系统”相关,都需要系统思考方式,才能尽可能地看清问题实质。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系统并不仅仅是一些事物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构成的,能够实现某个目标的整体。”

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系统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分子、细胞,还是个体的人,社区、公司、国家、河流、山川、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星系……都属于系统。因此,如果缺乏系统思考的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生活将是充满困惑的、错漏百出的,甚至很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导致系统的崩溃。

现代的系统思考常常和计算机、方程式等联系在一起,看上去高深莫测。其实,人们自古以来就一直凭直觉认识系统,这种思考方式不应该是陌生的。回归传统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更多样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系统之美》这本书,来自德内拉·梅多斯(-),美国环境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书中用浅显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系统思考这门古老又新颖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决策者的系统思考”只是中文译名中的副标题,英文原标题没有说本书只适合于“决策者”。实际上,每位大众读者都会从本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或寓言,就是在告诫人们看待事物需要从整体出发。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等等。然而,很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对这些告诫很熟悉,却还是常常犯错,以忽略系统或者对抗系统的方式去做决定和行动。

以下就将结合《系统之美》这本书,以及梅多斯为第一作者的另一部经典名著《增长的极限》中的个别例子,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和观察,来看看当我们患上“系统思考缺乏症”的时候,会有什么表现,又会产生什么后果。

违背系统思考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看不到系统的存在

看上去像是常识,我们却常常做不到——进行系统思考的一大前提就是,必须要承认系统的存在。

很常见的,所谓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是典型的忽略身体系统的例子。现在还有一个同样普遍的现象叫做“身痛医身、心痛医心”,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身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身心是每时每刻都互相影响的。

再比如,我们有时候不认为自己居住的社区是一个系统,“不就是各过各的日子吗?”事实上,哪怕是邻里之间很疏离的社区,人与人依然会以各种方式互相影响、连接。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改善社区这个“系统”,那么代价是需要每个社区成员去承担的。

?不承认自己是系统的一部分

典型迷思:“找一片净土躲起来。”

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系统的存在,却不承认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典型的,对于雾霾问题,忙于抱怨政府的人远远比做出实际行动的人要多得多。

更有甚者,错误地以为自己可以孤立于其他系统存在,这点是非常可怕的。

有人花大把精力营造“世外桃源”,以为找一块偏僻的田地躲起来,就能保证饮食和居所“干干净净”。我们也可能是生活在城市中,但误以为只要用了空气净化器,吃进口食物,甚至喝进口的水,就能自保。但是实际上,事物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不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中断。

污染是流动不止的。假如外界环境持续恶化,假如社会发生动荡,没有任何“净土”可以持续存在下去。每个生命的福祉是真真切切连在一起的。没有利他行动,再多的“自保”也达不到目的。

?认为只有一种可能的结局

典型迷思:“世界末日必定会很快来到。”

即便看到系统的存在,却看不到其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可能性,依然是缺乏系统思考的表现。

例如,面对生态危机,常见的态度有两种:乐观派觉得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坚持先污染后治理;悲观派觉得世界末日不远了,再多的积极行动也没用了,崩溃一定很快会到来。

但是,善于系统思考的人会知道,系统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走势,这取决于系统在何时做出何种行为。

△比如《增长的极限》中的例子:World3模型的各种模拟场景叠加,显示了全球人口和人类福利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路径。如果发展的范式及时得到转变,那么即便不大幅减少人口,也能形成具有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

对于个人生活也是一样,自己未来的生活如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并非只能有一个固定的结局。

?认为只有一种“灵丹妙药”

典型迷思:“吃XX包治百病。”

正如系统未来的可能性多种多样,通往可持续系统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

系统通常非常复杂,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又受到多种外界反馈的影响。但我们常常试图去寻找一种灵丹妙药,以为找到了它就可以拯救整个系统,结果往往是徒劳的。

从个人层面寻找“最佳”养生补品、最“神奇”的饮食方式;到社会层面寻找“最佳”的制度、最完美的领导人,都是在犯缺乏系统思考的错误。

关于如何形成可持续社会,我们很多人也都有自己坚持的“唯一答案”,而且常常因此争执不断。但是——

“一个可持续的社会没有理由是单一模式的,正如自然界的情形一样,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增长的极限》

?推卸责任

典型迷思:“我的失败是因为对手太强大。”

系统自身出问题的时候,如果把原因全部归于外界,是无助于问题解决的。

一个国家污染问题严重,却归咎于其他国家的污染转移政策,就是典型的推卸责任。

一些公司业绩不好时,往往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竞争对手或消费者。比如我常听到一些农人这样抱怨,“生态食品销量不好是因为普通食品太便宜了,而且消费者缺乏信任、不舍得花钱……”事实呢?真的只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原因吗?这里不多做分析,只要多加观察思考,我们自会得出答案。

?追求错误的目标

典型迷思:“要钱不要命。”

现在绝大多数国家系统拼命追求的目标是更高的GDP,而不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性,而后者才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衷,也是大多数人内心所真正渴望的。GDP无法反应生态环境是否被破坏,无法反应人们的幸福水平等等真正与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因素。在GDP这个错误的目标引导之下,系统将不可避免出现问题。

“一个成功的系统,应该能够实现个体目标和整体总目标的一致性。”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常常在大系统的潜移默化之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29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