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荐读世界遗产美学标准40年之演进

发布时间:2022-4-20 17:42:08   点击数:
世界遗产美学标准40年之演进

来源ZhonghuangYoung爱世界遗产-07-2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偏爱造就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培育了我们对自然景观独特的审美而在中国大地上凭借“美”的标准而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地有12项之多

1.美学标准的演化

年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的第年诞生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为这个星球保护和延续瑰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虽同时包含了文化与自然遗产但两者的之间却没有任何实质的交融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割裂与日俱增自然美学标准中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含糊其辞饱受各方诟病各种价值激烈冲突年在欧洲仍为乡村景观争执不休时刚刚加入公约不久的中国登陆了首批6项世界遗产其中泰山的登录给世界遗产体系带来了巨大的东方文化冲击泰山登山道以山岳景观为基底泰山融合了中华文明的哲学、宗教、自然审美、政治伦理…这是一个比肩史诗的活态大景观当年进入名录的泰山何其惊艳作为唯二的“七星”遗产登录至今三十余年未被超越泰山的天人合一自然美与人文美的高度融合撼动了世界也推动了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弥合年土耳其希拉波利斯-棉花堡申遗关于是否适用自然与文化交融的美学价值ICOMOS与IUCN各执一词土耳其棉花堡此次争执虽无伤棉花堡的美学价值但也让世界遗产专家开始严肃思考自然与文化的特殊结合是否属于自然美学标准的范围年新版《操作指南》指明作为自然标准的美学价值从此往后将只着眼于自然之美而自然与文化联结而产生的美将以全新的类别文化景观登录-年美学标准的演化自此人文自然互动的美不再满足自然美学标准复合遗产的美学标准必须依赖纯粹的自然美在此之后25年的岁月里仅约旦瓦迪拉姆保护区一地自然部分单独依美学标准登录复合遗产

2.美学标准的应用

自然遗产的标准共四条年UNESCO专家组指出自然美的概念本质上是主观的建议美学标准应仅在特殊情况下或与其他标准结合时才适用统计截止至年时至今日,全球共有自然遗产项,复合遗产39项有项(约60%)适用美学标准(vii)单独适用美学标准的却仅仅16项其中在年美学标准改革后单独依美学标准登陆的仅1项复合遗产,3项自然遗产年IUCN明确了美学标准的两个方面最高级的自然现象(superlativenaturalphenomena)与特殊的自然美与美学重要性(exceptionalnaturalbeautyandaestheticimportance)最高级的自然现象着眼于可以客观测量的自然特征代表全球的最高水平如全球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绒布寺遥望珠峰如全球最高的瀑布——安赫尔瀑布委内瑞拉安赫尔瀑布近年来规模宏大的生物聚集与迁徙壮美复杂的地质过程亦被视为最高级的自然现象如规模宏大的帝王蝶迁徙墨西哥帝王蝶保护区如乌尼昂加湖复杂的地下水文系统乍得乌尼昂加湖泊群特殊的自然美与美学重要性这是相对主观的评价标准因此应立足于全球,而非当地的审美进行评审其往往是壮丽的自然景观主要是山地和沿海地区或具有多种突出特征的自然景观如宁格鲁海岸,拥有斑斓的珊瑚礁与海陆交织的沿岸风光澳大利亚宁格鲁海岸或具有单一突出特征但数量多,密度高如数量众多的卡帕多西亚石柱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由于缺乏客观评价标准IUCN建议使用该部分标准时应做详尽的全球比较分析

3.美学标准与中国世界遗产

文化与自然复合遗产得益于传统的山水审美中国的名山大川往往人文自然交相辉映而中国也是全世界拥有复合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泰山与黄山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绝美的自然风光珠璧交辉东方的美惊艳了世界黄山迎客松但自年人文美与自然美剥离之后我国复合遗产的申遗之路坎坷曲折,一言难尽年庐山、峨眉山申遗自然美学标准双双折戟庐山被迫成为我国第一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峨眉山幸而依生物多样性标准登录为复合遗产峨眉山舍身崖年武夷山凭借其秀美的丹崖碧水成功斩获美学标准结合文化标准与生物多样性标准成为我国第四项复合遗产武夷山九曲溪畔玉女峰但在此之后的二十年我国再无一项复合遗产入账自然遗产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14项自然遗产其中9项符合美学标准黄龙、九寨沟、武陵源、三清山此4项单独依美学标准登陆黄龙原始森林,钙华池,瀑布,喀斯特的绝美组合巨大的钙华景观名列全球前三黄龙五彩池九寨沟湖泊,瀑布,组合成仙境般的自然美景九寨沟五花海武陵源超过个砂岩柱与山峰,耸立云雾间,如山水画般梦幻张家界砂岩峰林三清山奇特的花岗岩峰从、多样化的森林与云雾等气象现象构成了非凡的自然景观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在IUCN应用标准的方式中其定性描述的美学价值本质上仍是地学,生物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标准的价值而我国剩下的5项符合美学标准的的自然遗产其美学价值来源于配合使用的其他标准南方喀斯特作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喀斯特景观分布地完整地展示了最杰出的岩溶地貌的复杂演化历史美学标准配合地质过程使用中国南方喀斯特组成部分桂林漓江喀斯特中国丹霞系列遗产的六个部分清晰展示了丹霞地貌从青年到老年的演化过程美学标准配合地质过程使用中国丹霞-湖南崀山天山从雪山冰川到高山草甸到山地针叶林到河流湖泊湿地自然带到红层峡谷与荒凉的沙漠垂直植被的分布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构成了惊人的视觉对比与非凡的美感美学标准配合生物生态过程使用天山喀拉峻草原的垂直景观可可西里微小的草甸野花与高大雪山的对比无数辫状河与湖泊构成的巨大湿地系统初夏无数藏羚羊从羌塘,阿尔金,三江源迁徙至此这是东非大草原之外最壮观的有蹄类迁徙之一美学标准配合生物迁徙(生物多样性标准)使用可可西里藏羚羊三江并流横断山脉的深处三江并行奔腾数百里记录着五千万年的地质历史收留了无数第四纪冰期的孑遗动植物它的美源于三江并行、雪山冰川源于高山喀斯特、丹霞地貌美学标准配合地质地貌标准使用位于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梅里雪山日照金山时刻

4.美学标准与文化景观

上世纪80年代自然文化分离与弥合的争论促成了自然美学标准的改革也促成了文化景观的诞生年文化景观类别的设立堪称世界遗产的革命文化景观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共同作品”其3个子类分别为: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2.有机演进的景观3.关联性的景观其中第3子类“与自然相关的哲学、文化、艺术、宗教等关联性价值”国际权威甚至直接指明这是专门为中国而设立年,新西兰依据文化景观中的宗教关联性价值将汤加里罗国家公园补充申请文化标准(vi)成功从自然遗产晋升复合遗产并成为全球第一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新西兰汤加里罗国家公园年,澳大利亚依样画瓢认为乌卢鲁-卡塔曲塔为土著人的家园和领地而乌卢鲁岩、卡塔曲塔岩是其传统信仰的一部分补充申请文化标准(v)(vi)成功从自然遗产晋升复合遗产成为全球第二项文化景观澳大利亚乌卢鲁岩年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在庐山申请复合遗产被驳回后才被动地登录了我国第一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庐山芦林湖年文化景观创立10周年之际《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报告指出:“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天人哲学思想没有中国的参与文化景观的体系是不完整的但中国却有故意规避文化景观类别的嫌疑”中国似乎固执地认为复合遗产才是天人合一哲学的表述复合遗产才是人文美与自然美交融的体现乐此不疲地申报备受争议的复合遗产年中国申报佛教名山五台山这本是最典型的文化景观但我们仍然坚持申报复合遗产最后再次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文化景观五台山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的人与自然的交融桃花源记里的山水田园便是最典型的文化景观内核九州大地诸多的风景名胜区以自然风景为基底文化与自然长期双向构建是天人哲学的完美实践也是“人和自然共同作品”的典范桃花源记中的山水田园翻开我国冗长的复合遗产预备名单里面有多少名山大川的美是由人文自然协同贡献而非单一的自然美若是以文化景观申报不再执拗于自然美学标准不再执着于复合遗产的光环是否申遗之路会少一点坎坷文化景观与复合遗产并不冲突它可以是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复合遗产它强调的只是人文与自然的联结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和复合遗产的关系时至今日IUCN仍在积极推动“展示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和谐共处的国际重要地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年在文化景观提出将近20年之后中国终于第一次主动提名并登录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与雷峰塔西湖的登录意义非凡它代表着东方文化的自觉参与它同时覆盖了文化景观的三个子类它为每一个文化景观子类都做出了中国式的诠释自然与文化的融合还在继续中国逐渐接受了文化景观为世界贡献最为突出的自然文化相融合的天人价值从庐山、五台山到西湖再到后来的哈尼梯田和花山岩画中国逐渐追紧文化景观发展的步伐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位于广西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未来我们还会有多少文化景观进入名录?景迈山茶林世界茶源,千百年来的劳作创造的举世无双的茶园文化景观景迈山古茶林和村寨长江三峡夔门天下雄的壮美风景与朝辞白帝轻舟过万重的文化印记三峡夔门雁荡山—楠溪江名山丽水,渔樵耕读,中国人心中延续千年的山水田园情怀浙江雁荡山。图源Howard未来自然文化之旅仍在行进未来文化景观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IUCN.StudyontheApplicationofCriterionVII:ConsideringSuperlativeNaturalPhenomenaandExceptionalNaturalBeautywithin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

[2]FowlerP.WorldHeritageCulturalLandscapes,—:aReviewandProspect[M]WHC.CulturalLandscapes:theChallengesofConservation.Paris:UNESCOWorldHeritageCenter,.

[3]韩锋.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3(11):18-21感谢微博

Gep-Hr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

《海洋生态大讲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240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