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诗情画意的掦州,掦州徐凝门和唐代诗人徐凝
作者:聂昕(扬州)。
在中国有一片诗情画意的地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地方叫扬州。“春风吹绿,夏花绚烂,中秋明月,傲雪冬梅”四季分明的扬州。初唐扬州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扬州。
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赠別二首》“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扬州。
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扬州。
宋代词人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扬州。
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阳台行雨回。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空房独守时。”的扬州。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扬州。
清代诗人,江宁將軍魁玉《夜泊掦州》詩二首:其一:“月落煙横渚,風清霜滿舟。數聲柔櫓響,殘夢落掦州。其二:舟泊維揚浦,寒潮半夜生。月明人語骊,遍睡聽箫聲。”的扬州。
笔者最喜欢扬州的春江美景和徐凝门。更喜欢初唐诗人张若虚“孤篇盖全唐”美誉的《春江花月夜》和徐凝的《忆扬州》。徐凝门位于扬州市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徐凝门路是贯穿南河下片区的一条南北向交通干道,是老城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依然保留着扬州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市井文化,有晚清第一园的掦州何园、小盘谷、徐氏住宅,贾氏盐商住宅等历史文化景点。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沿着运河来到扬州,将最美丽的诗句呈献给这座城,挥洒出穿越时空的经典。这其中,就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虽然存诗不多,但却在诗作“忆扬州”中,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的风姿,从而让扬州月亮城的美名传遍天下。这位诗人的名字,叫做徐凝。
徐凝的生卒年份皆不详,算是元稹、白居易的后辈,与杜牧几乎同时。在徐凝的生命中,白居易是重要的人物,似乎是因为两人诗文风格略近,也似乎是两人性情相投。据说白居易曾经因为徐凝的《庐山瀑布》诗句“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而惊呼“赛不得”。虽然与白居易感情甚好,但是徐凝终其一生却是身前身后皆寂寞。毕竟他所怀揣个人乃至家国理想在大唐帝国的如血残阳中,远非盛唐时能找到出路。不过,徐凝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所歌咏的扬州城,在很多年之后,却有了一座徐凝门。徐凝门是不是为了纪念徐凝,众说纷纭?,扬州历史文化学者尚无定论。
忆掦州
作者:(唐)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忆扬州》是唐代诗人徐凝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说怀地。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扬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的情重,衬出诗人自己情怀的不堪,这是深一层的写法。
前两句“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极写当日的别离景象。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萧娘”、“桃叶”均代指所思;“愁眉”、“泪眼”似是重复,而用一个“难”字和一个“易”字表达出来,不但不显得累赘,反而有反复留连、无限萦怀之感。当日的愁眉,当日的泪眼,以及当日的惨痛心情,都作成别离后无穷的思念。
后两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思念殷切的时候,诗人唯觉一片惆怅,没有可以诉说的人,于是,抬头而见月,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更加助愁添恨。虽然时光冲淡了当日的凄苦,却割不断缠绵的思念。这种挣不断、解不开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但它曾照过离人的泪眼,好比对人有情,而离别后偏偏照着愁人,又好像无动于衷,这便显得“可憎”。诗人在深夜抬头望月的时候,原本欲解脱这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所以说“明月无赖”。“无赖”二字,原本有褒和贬的两重意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的意思。但后世因为惊赏这种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诗人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
古人律体绝句的结尾处,有时用一种叫做“一笔荡开”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一种“寄意无穷”的效果。这首诗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时即已“荡开”。说愁眉,说泪眼,虽然作者余情未尽,而其他的事情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揽入一轮明月,以写无可奈何的情态,体现了构思的险谲。这两句看似将全诗截为两段,实际上则是欲断不断,题中用“忆”字,将全诗连贯起来,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般滋味”。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而扬州的魅力,也不是仅在月色。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三分”、“无赖”的奇幻设想,也有它的渊源与影响。《论语》中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勤。”不过这是赞颂周文王的句子,没有半点诗意。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而徐凝这首诗中的“三分之二”不但是诗意的,而且是新奇的。这些数目字,都不可以常理而论,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致使后世之人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此后宋人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不逊色。至于“月色无赖”,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即运用了同一手笔。
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的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使人向往扬州的美好。这也许是诗人有意的安排,这种大胆的艺术构思所产生令人惊叹的效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作者在扬州瘦西湖五亭桥。作者书法《扬州二十四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