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锡连续多个雾霾天气,天空一片混沌。监测点纷纷“爆表”,灰机延误、高速封路、快递搁置。看着在灰朦朦中行色匆匆,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群,不知是雾霾的原因,还是心情所致,感觉到胸闷得很、心憋得慌。
曾几何时,雾是国人重要的审美意向,在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雾总是神秘、迷离、缥缈、空寂……雾的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它更象一个美丽温柔的少女,如梦如幻,引人遐想。
曾几何时,在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在某天清晨,它悄然而至。路上原本非常熟悉的景物就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空街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仿佛大家都成了仙。
曾几何时,黄山、庐山、峨眉山……几乎所有名山都以雾为奇绝。河北兴隆有雾灵山;云南兰坪有雾湖,雾有时会像一条白龙一样从湖面上盘旋升起;还有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潮云浪”……
可是,这美好而纯净的雾,不知从何时离我们而去,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有着“健康杀手”之称的灰霾。
人类社会在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工业加速发展、机动车猛增、污染物排放,都导致了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大量增加。这“秋冬毒雾杀人刀”,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支气管炎,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影响儿童的发育,当监测数据达到“紫色”,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健康人群也会出现一定症状,而且还会对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我想,此时的文人骚客,对着这“海市蜃楼般仙境”,再也吟咏不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意境;再也无心想象那雾的深处是否有一弯斜月沉沉而藏,是否有美人如花隔雾而望;再也不会期盼一叶孤舟驾雾而来,又几欲飞仙而去。这一切空灵的美景已渐行渐远,只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雾失楼台
只是诗人
无病呻吟的
审美意趣
霾侵身心
却是挑战生存底线的
环境灾难
我们期待污染排放能尽快得到有效遏制、期待排放超标车能加速淘汰、期待油品质量能有实质性的提升、期待粗放式的发展能转型升级,期待着美丽中国天蓝水清能早日实现。
如今,我们几乎只有几个被动的小举措与霾抗衡:停止户外运动,外出戴口罩,尽量在室内,尽量不开窗,勤换外衣,勤洗口鼻脸。但被动的我们也可以有所为,可以从减少开车做起,可以从平时点滴的绿色生活方式做起。
更重要的是
要保持积极心态,让心中的灰霾沉寂下去。让阳光照进心扉,让清风吹入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