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梁山文史资料记忆中的梁山寺庙
记忆中的梁山寺庙
邵恒堂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梁山的特点之一就是寺庙多。当时人们常说,梁山周围村庄三十六,寺庙就有七十二。“七十二”不过是个约略说法,实际上还要多得多。仅山东和山前,就有两大寺庙群:一是莲台寺庙群,一是虎头崖寺庙群。
莲台寺庙群座落在黑风口东侧雪山峰南面的山谷中,包括莲台寺、法兴寺、鲁班庙、老君洞和清宁观等。这里谷幽涧深,奇花千树,景象壮阔。
莲台寺,也叫上莲台,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曾扩建重修,直到解放初期还基本完好。这座佛寺由三组院落构成,前边两个阁院中的西院正殿已经倒塌,东院正殿有三、四丈高。殿中的佛像高过两丈,十二支胳膊,三只眼睛,人们称他为千手千眼佛。从前院到后院要登上七十多级台阶。这里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大柱、飞檐、绿琉璃瓦的亭子。亭下是一尊盘坐在束腰莲台上的石雕大佛像,雕工精细,造型生动。
雕像后是垂直的石壁,正中有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洞中有一尊较小的石雕佛像。洞口左右的石壁上刻着不少文字,多是游人的题咏。寺门外有一百多级石阶铺往山下;石阶两旁有数筒龙头龟座大碑。
莲台寺下边不远处是法兴寺,也叫下莲台。当时已全部倒塌,剩下的只是一片段恒残碑和廊柱数根。嘉庆年间重修法兴寺碑文上说:法兴寺依山傍涧,僻静旷博,“法兴夕照”为寿张八景之一。据目睹法兴寺当年盛况的老人讲,寺内的中心建筑叫大雄宝殿,殿中有四大天王塑像;寺内外有大柏树四百八十颗,一片浓郁苍翠;晨钟暮鼓,香火十分繁盛。法兴寺旁有一座前廊后殿的建筑,名鲁班庙。这座庙“文革”前还比较完好。前廊庙内西山上有鲁班传艺授徒的大幅壁画,后殿有鲁班的塑像。鲁班庙在梁山诸寺庙中香火最盛,因为山下农民多少石匠,在他们心中,鲁班比玉皇大帝、十殿阎君、西天如来要实际得多。鲁班庙旁有八角井,俗称“八角琉璃井”。当时此井深不见底,到此游览的人往往投石探其深浅,日久天长,井被填塞了。传说,建筑上下莲台所用的木材,都是采自庐山,从那里放入长江,漂进八角琉璃井,又从井里捞上来的。
法兴寺南仅二百米,又有一道庙,叫清宁观,解放后改建成了小学。清宁观正殿三间,里边的神像据说是《封神演义》中写到的黄飞虎。左右配殿各五间,是十殿阎君。给人印象特别深的是牛头、马面和无常鬼,形象狰狞诡怪。大殿之后的再一个院落中有一座二层楼房,据说楼上的神像是日神和月神。每当日蚀月蚀时,庙中的道士就在楼上鸣锣击鼓,惊吓天狗。
法兴寺东北,雪峰山南坡东端有一个人工开凿的石洞,叫老君洞(今称“问礼堂”),有老子和孔子的雕像。
虎头崖寺庙群座落在虎头崖上下,包括魁兴阁、真武庙和琉璃庙等。
虎头崖是梁山主峰——虎头蜂下的一个险陡的山崖。崖上的主要建筑魁星阁,解放时已倒塌,只剩下几堵高墙。崖顶有一人工开凿的圆形水池,常年积水,清澈见底,四周石栏环绕。水池南边是一座亭子,紧临悬崖。水池北面是几十丈高的绝壁。绝壁下有一石洞,洞中有三个神龛,石洞上方约五丈高的地方,刻有“还我山河”四个大字,生动潇洒,如惊龙游蛇,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虎头崖下有一戏楼与魁星阁相对,戏楼前交互错列的巨石,是看戏人的天然座位。
同戏楼相邻的是真武庙,也叫宣武庙。有正殿配殿各三间,正殿中有真武君塑像。真武是道教奉的神。梁山脚下的人有一个传说:真武塑像座下有一口反扣着的铁锅,下面是一眼很大的喷泉,与东海相通,八百里梁山泊就是喷出的水汇继而来。后来建了真武庙,才罩住了喷泉,使梁山水泊变成了桑田。
真武庙西边不远处有一座佛寺,当地人都叫它琉璃庙,因为寺中有一座高大的佛殿,绿琉璃瓦、飞檐、盘龙石柱、彩画斗拱、雕花横枋,规模宏大,辉煌壮丽。殿中有十八尊罗汉,有的合掌闭目,有的手捻佛珠,有的半卧微睡,有的捧腹大笑,……各具情态,栩栩如生。四周墙上有取材于佛经的壁画,其中比较熟悉的一幅是唐玄奘天竺取经图。直到解放初期,这座佛寺还依然完好。
梁山的寺庙风光,曾吸引过许多文人雅士及僧道。但许多古迹名胜已被历史的风云湮没,今日难以觅见,本文的追忆,仅是对梁山旧貌所作的一点寻觅。(资料来源:梁山文史资料第一辑一九八六年三月)
编辑:梁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