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一个周末,闲来无事。见天高云淡,是出行的好天气,便约摄友郭子一同去京郊拜谒魂牵梦系的潭柘寺。
潭柘寺位于京西潭柘山麓,距市中心三十余公里。一路颠簸,我俩乘车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有些苍凉的潭柘山麓。“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说明潭柘寺的古老和厚重。陪同我们的解说员小吴介绍说:潭柘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寺院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开始称为“嘉福寺”,清康熙帝赐名为“岫云寺”。因为寺后山上有龙潭,潭边有柘树,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潭柘寺气势恢弘,总面积十百二十公顷。北京城的故宫有房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九百九十九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初修建紫禁城时,就是参照潭柘寺设计的。眼下潭柘寺拥有古建筑六百三十八间,是北京郊外一处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
在山径上步行数十米,远远就可以看见髙耸的山门了。山门外是一座古老的木牌坊,牌坊前有两棵千年古松,松枝相依相倾,犹如一个绿色的廊道遮天蔽日。牌楼前有一对石狮,威武高大。“摸摸狮子头,吃喝都不愁。”听小吴这么一说,我们连忙双手合一,冲着狮子拜了拜,然后虔诚地抚摸了一下狮子的头颅。牌坊后面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为“怀远桥”。过了怀远桥就到了山门。我和郭子分别在山门前留了影。小吴介绍说:潭柘寺是一个庞大的古寺庙建筑群,寺院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
我们首先来到天王殿庭前。天王殿两旁为钟鼓楼。天王殿前一处花坛里,一丛开得正艳的蓝色的勿忘我牵引住了我们的目光。郭子俯下身去,连连拍起了微距。驻足沉吟,爱诗的我竟然在心里默念起自己的一个短章:
虔诚地来到一座寺院,虔诚地要拜一拜佛。
空荡的寺院里,一片勿忘我开着幽蓝的花,迎接我。
情不自禁弯下腰,对着勿忘我拜了三拜。
勿忘我,我许愿;勿忘我,花还愿。我和勿忘我形成了某种默契。
勿忘我私下悄悄说:不要四处求佛,佛就在身边,一棵草都是用来度化你的。
佛在殿堂之上,轻叹了一口气,竟然有了变成一株草的感觉。
当然,这一切都是我的想象。
佛必须是佛,我拜完草定然要去拜佛。
只是虔诚的脚步,有先有后,戓急促戓缓慢。
天王殿內供奉着弥勒像。佛像神态自若,庄严生动。背面供奉韦驮像,两侧塑有四大天王像。走岀大殿,小吴指着殿前一口铜锅介绍说:潭柘寺有两件镇寺之宝。天王殿前这口锅就为其中一宝。这口锅深一米一、直径一米八五,原来是专供僧侣们炒菜用的。因为锅大底厚,加之文火慢熬,熬岀的粥粘稠而又香甜。大锅锅底有“容砂器”,由于熬粥时的连续搅动,砂石便会自然沉入锅底的凹陷部位,这口大锅自古便有“泼砂不漏米”的传说。见郭子冲着大锅拜了又拜,我不解:“怎么什么都拜?”“民以食为天,锅是用来做饭的。况且这口大锅又是潭柘寺镇寺之宝,岂有不拜之理。”郭子边拜边解释:“关键我们都姓郭(锅)啊。”
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小吴介绍说:宝殿面阔五间,重檐五脊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下檐额题“福海珠轮”,上檐额题“清静庄严”。殿内正中供奉神着态庄严的佛祖塑像,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栩栩如生的龙女、大鹏、雄狮、大象、牛羊等,佛像左侧立着阿难陀,右侧立着迦叶佛。见众香客在佛祖面前顶礼膜拜,我在心中吟起小诗一首:
“我不是香客/香客的虔诚里面/燃着我的香火//我是游客/我恭恭敬敬地许愿/却被香客的祷告淹没//佛深沉地站在那里/盯着香客中的我多看了两眼//”
见我神情恍惚,小吴边引导我们走岀大殿边高声介绍:大雄宝殿正脊两端各有一碧绿的琉璃鸱吻,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用作防火镇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腾空而起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锁住,并插一镀金宝剑以防其展翅飞离。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僧侣们吃饭的地方。院内生长着两株娑罗树,两株银杏树,古树高峻突兀,峥嵘葱茏,在秋色笼罩下散发岀一缕缕清静寂定的禅意。
中轴线终点是一座高二层、木结构楼阁式的建筑,名为毗卢阁。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只见寺庙古树参天,殿宇巍峨,佛塔林立,整座寺院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群山拥抱环绕,加之秋韵淡雅,黄栌泛红,草木崴蕤,风光极为幽深峻美。我和郭子举起相机,在毗卢阁上抓拍了许多宽幅的潭柘寺景色。
小吴一边领我们往西走,一边介绍说:寺院西边大多是殿堂式寺院,主要建筑有戒坛、观音殿和龙王殿,建筑古色古香,恢弘壮观。龙王殿前廊上悬有一石鱼。小吴说,这是潭柘寺的第二宝。石鱼长一米七、重一百五十公斤,颜色似铜,敲打它能发五音。传说石鱼是南海龙宫的宝物,龙王献给了玉帝。后来人间发生旱灾,玉帝又赐给潭柘寺求雨消灾。据说石鱼身上每一个部位都代表一个省份,哪个省如遇旱情,敲击该省所处部位便可降雨。小吴边介绍边敲石鱼,奏岀了一支深沉而又苍凉的乐曲。倾听着,我突然想起一句不知谁的诗句:忧伤的美,从来只关乎灵魂。郭子双手合一,对着石鱼拜了三拜。他的虔诚让人起敬。
观音殿西侧依山建有一个坐西朝东的古院落。小吴介绍,这就是西观音洞景区了。走进院子便是一个敞厅,小吴放慢脚步说:年6月,潭柘寺附近意外发现了一尊神秘佛头,经众多文物专家鉴定,认为佛头是元朝早期的文物石刻,于是“佛头”被正式安家到西观音洞敞厅。神秘的来客,给潭柘寺带来一个不解之谜,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思。敞厅后面是一道陡峭的山崖,山崖上长满了青藤,如同绿色的瀑布在飞泻。崖下的石缝间有一股涓细的泉水汩汩流下,注入一个六方形的叫着“莲池”的深潭里。西南角有两眼水井,左右对称,像一双老虎的眼睛,虎虎生威。水井西侧,塑有一只卧虎,生动传神,忠实地守护在水井旁边,所以人们称水井为“神虎泉”。西观音洞座落在院子西侧半山腰上,洞上方镶有一块写着“慈灵默佑”的汉白玉白横匾。洞内供奉着一尊汉白玉观世音坐像。观音面目生动,鼻翼宽下,双目俯视,两耳宽厚,耳饰垂肩。无论香客,还是游客,此时都在虔诚的膜拜。
从西观音洞景区走岀,小吴说:寺院东部是由庭院式建筑组成的清代皇帝行宫和方丈院,主要建筑有万岁宫、太后宫,还有东观音洞、流杯亭等著名景观,碧瓦朱栏、幽静雅致、流泉汩汩、翠竹丛生,颇有几分苏州园林的幽雅和悠然。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成行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我连忙迎合:“好的,好的。画画要留白,看景点也是。”
在潭柘寺,我们印象最深的当数古树。说起潭柘寺的古树,不能不先提及帝王树和配王树。小吴告诉我俩,这两棵高大的银杏树,是潭柘寺最著名的古树。东边的一棵树是“帝王树”,是当年乾隆皇帝来潭柘寺进香时御封的。这棵帝王树至今已经有千岁高龄,传说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就从此树的根部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每有一朝皇帝驾崩,就从树上掉下一棵树杈。据说末代皇帝溥仪来潭柘寺来拜遏时,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根弯弯的细干,对随行戏言:“这大概就是我吧,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了歪脖树。”小吴还介绍,西边的银杏叫“配王树”,是帝王树的娘娘。可惜这棵银杏树被乱点了鸳鸯谱,它竟然也是雄性,因此“帝王树”和“配王树”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大概是有关同性恋最古老的传说了吧,不知有人考证过没有。长在毗卢阁前西侧的“百事如意树”,也给我俩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一棵柏树与一棵柿子树相依相偎,俨然一对夫妻紧紧拥在一起。小吴说,人们取其谐音,称其为百事(柏柿)如意树。据说摸摸百事如意树,就可以事事如意、心想事成,特别是新婚夫妇,共同摸了百事如意树,就可以白头偕老,百年好合。摸摸吧,我们心照不宣,在浑然一体的柏树、柿树前,暗暗许下了各自的美好夙愿。
我和郭子都是摄迷。这次我俩来潭柘寺,拍摄照片突出了三个主体:古寺、古树和鸟巢。返回途中,我一遍遍回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内心禁不住涌出一句话:潭柘寺,一个值得拜谒的地方!
到北京出差,住地附近竟然是陶然亭公园。神经因工作紧绷了一天,都快崩溃了。吃过晚饭,我决定徒步去陶然亭,散散心,放松放松神经。
三月的陶然亭公园,依然还在冬季沉溺。它像一个刚刚睡醒的仕女,揉着惺忪的眸子。光秃秃的树木、枯黄的草坪……只有湖中戏水的那些成双成对的鸳鸯,给公园带来了一些活力和生机。我沿东湖湖畔小径而游。经过一个亭子,以为就是陶然亭,快走几步仰头一看,却是“风雨同舟亭”。我向亭中一位长者问路:“老人家,陶然亭在哪里?”老人向不远处一指:“在慈悲庵。”
我大步向慈悲庵走去。逗留了很久,我才对这个古庙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慈悲庵,又称观音庵,坐落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古庙建于元代,距今已经有六百个年头了。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准提殿、文昌阁、陶然亭及南北西三厅等,其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庄重。历史上这里是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早年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庵内的陶然亭是近代革命志士的秘密集合场所。经年全面修缮后,慈悲庵现辟为小型博物馆,有五个展室,分别为李大钊纪念室、五团体会谈纪念室、陶然亭园史陈列室、陶然亭出土文物陈列室。主要介绍陶然亭的历史及革命先辈以陶然亭为活动地点进行的革命活动。
我来回在慈悲庵转了好几圈,我却怎么也没找到陶然亭。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庙内西侧的三间敞厅,就是人们常说的“陶然亭”。我早就知道陶然亭是我国的四大名亭之一,但怎么也没有想到它是如此的不显眼,建筑风格也不像我想象中的亭子,而像一个普通的过道走廊。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名气越大越是隐逸的缘故吧。名亭,隐逸;隐逸,名亭。我这样反复自语了好几遍。在一个不起眼的隐蔽之处,我终于找到了刻有陶然亭的简介的石碑:陶然亭系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在此创建,并引白居易“更待菊黄佳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诗意,取名为“陶然亭”。我又在陶然亭前后、里外转了好几圈,为今天如此平淡、如此简单地接近这个举世闻名的名亭而感叹。
走出陶然亭,我沿湖西而归。突然眼前一亮,我看见不远处迎春花正在绽放。一丛丛、一簇簇黄花,热烈、浓郁、绰约地开着,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春天气息。迎春是嫩小、单纯和淡然的。迎春虽然嫩小,它却象精灵一样走在春天的前头,迎接百花的盛开;迎春花虽然单纯,它却用一种简单的黄色,迎接春天的姹紫嫣红;迎春花虽然淡然,它清芳淡似若无,却用一种尊贵的姿态迎接春天的芬芳馥郁。我在迎春花旁凝望了许久,还不忍离去。凝望迎春花,一股春意在心头油然而生,心情陡然明快、敞朗起来。一天的疲惫一扫而光,紧绷的神经不经意间释然了。
感谢迎春花,感谢陶然亭!
来北京出差,终得一个周末闲暇。见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便决定独自去西山八大处爬山去。
八大处我去过多次。那是二十八年前,我在部队搞新闻报道,经常去八大处往《战友报》社送稿。那时的八大处周围还都是农区,到处是村庄、农舍和果园。如今变化真大,高楼大厦淹没了所有的乡土气息,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当年往报社送稿,都要经过八大处风景区。可是为了发稿,经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喜欢旅游的我,竟然没去八大处看过一个景点。
今天来到八大处景区,算是了结了我的一个夙愿。看了看主要景点分布图,才知道八大处景区大着呢,一天也看不完。我决定趁天凉快,先爬卢师山,看八处的证果寺。
沿山经东攀三公里,终于来到古刹证果寺。证果寺始建唐天宝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京城最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古寺坐北朝南,殿宇分为三组,中路由南向北分别为山门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东部是方丈院;西部是秘魔崖。山门附近是一个青石围砌的深池,名为青龙潭。潭边石头上镌刻着“阿褥达流”四字梵语,大意是能觉知一切真理。潭中清泉四溢,仲手可触。过山门是一宽敞庭园,园内翠竹千杆,生机盎然,竹旁是一座名为“环中环”的青石假山,雄奇浑厚。沿山径向北十几米,眼前便豁然开朗,只见一块巨石像头张着大口的怒狮,横空斜出,让人心生敬畏。这便是饮誉古今的秘魔崖了。秘魔崖上的题壁诗原有百余首,大都为鸿儒们所写,却终因岁月浸蚀,眼下仅保留有翁同龢、宝竹坡等人的零星诗作。
每到一个景点,我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拍下一张张优美的照片。从卢师山下来,我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于是便决定,乘索道上八大处的最高峰,去七处去看宝珠洞。索道上鸟瞰森林幽谷,倍感清凉惬意,耳目一新。从索道上下来,迎面就是关圣帝君庙。庙堂三间,前拥抱厦。因盘踞山巅巨岩而愈显高峻突兀。过关帝庙南行数米,便是著名的宝珠洞寺院了。
宝珠洞寺院位于平坡山顶,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乾隆帝御笔“坚固林”和“欢喜地”。过牌楼前行,只见路旁屹立一块巨石,石上隐约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寺临山而建两层大殿,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山石像珍珠一般黑白杂陈,晶莹闪烁,所以人们称之为“宝珠洞”。据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诵经驱鬼,故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存禅师的肉身法像,早已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项上为阿弥陀佛殿。
七处是远眺京城美景的极佳处。出宝珠洞南门,登临翠微山顶确可得“绝顶远眺”意境。紫禁城楼、永定河水、央视电视塔、翠微山脉尽收眼底,万千悠思也随轻风白云飘散。
乘缆车准备下山时,意外得知六处香界寺就在附近二公里处。于是我决定去香界寺。一路山路崎岖,森林茂密,幽谷跌宕,好景美不胜收。我一边拍照,一边拣石头,早已忘却了疲惫。见森林深处有一高大古树,便深入拍照,返身却发现树枝上盘有两条花蛇,吓出了一身冷汗。
香界寺位于平坡山龙王堂西北,是八大处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寺院。因这里山势平缓,又名“平坡寺”。香界寺的建筑从山门到藏经楼,依山势而建,前后六个院落、五层殿堂,殿宇宏大、门户重重。一进寺门,有石台阶数百级,拾级而上,就到了大乘门。“一竿竹影敲明月,半榻松风卧白云。”大乘门这副楹联,道尽了此处的清静幽雅。因为古时是帝王游山时休息的地方,所以寺庙的规模较大。现在保存着清乾隆年间的行宫和“藏经楼”。香界寺多为明清建筑,以藏经楼为轴心,由东西弄楼围成正方形四合院。左有钟右为鼓楼,东边是乾隆行宫。正中为正殿,供奉三尊大佛,两侧有塑有十八罗汉。行宫上层设皇帝宝座,对面大厅悬“缘净平毕”匾额,为乾隆亲题。藏经楼主楼内供有千手千眼观音。左楼为禅堂,右楼供奉着历代百余个主持传贤牌位。藏经楼前庭院宽敞,院内栽着紫藤、丁香、木槿等珍奇花木。两株高大的七叶树,最吸人目光。七叶树是菩提树的一种,据传是西藏移植而来,弥足珍贵。我在树下,拍了许多七叶和七叶果的特写。庭院内最为珍贵的是一棵明代所植玉兰树,高与楼齐,花开时节,馥郁满庭。殿东便是乾隆的行宫,规模恢弘。前厅前面有眺远斋,站在此处放眼远望,我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森林、平原、云烟,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美景是不能一次看完的,干什么都要留下一些空白和余地。累了,见天色已近黄昏。我便恋恋不舍地乘缆车下山。心里暗暗决定,择时再来八大处,游一、二、三、四、五处。
再见,美丽的八大处。
再见,美丽的西山。
深秋的一个周末。见北京秋风徐徐,白云悠悠,便决定到香山,爬山看红叶去。
以前上过两次香山,两次均未看到满山遍野的红叶。现在见报上香山看红叶的大幅广告,期望这次上山一定会如愿以偿,目睹到烂漫飘逸的红叶。
来到香山东大门,迎面看到的就是勤政殿。勤政殿是乾隆皇帝来园驻跸临时处理政务,接见王公大臣之所,取意勤政务本、勤于思政。在这里逗留片刻,便匆匆向山坡走去。经过昭庙,来到了琉璃万寿塔,该塔是香山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从不同角度拍了一些照片,便又赶路了。不一会,便来到了著名的见心斋。
见心斋是园中之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至清嘉庆年间续建而成。据说此处是皇帝鉴证大臣是否对自己忠心的地方,故称见心斋。见心斋是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庭院。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正殿见心斋正对知鱼亭,斋后为正凝堂,鱼池内大大小小的红鲫锦鲤畅游,使这别致的小院充满了生机。见时间不早,我便快步沿山道向顶峰爬去。
这时我才发现,九月的香山还是一片翠绿。不见红叶,倒是发现了许多红透了的野山枣。我对山枣情有独钟。当年在北京当兵时,到深山里野营,就是这些红山枣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我和战友们一起,摘山枣,吃山枣,还写出了一些关于山枣的小诗。上山的石径弯曲而又陡峭。爬了有二三百米,我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见有人下山来,我便驻足询问:“山顶上有红叶吗?”下山人乐呵呵地回答:“多着呢,山那边满山遍野都是红叶。”我一听来了激情,兴致勃勃的向上冲去。有希望就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终于喘着气,弯着腰,站在了香炉峰上。
香炉峰是香山的最高峰。因其地势陡峭,攀登困难而俗称“鬼见愁”。峰上有三处亭子,一处叫“重阳阁”,意在九九重阳登之可望京城,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一处叫“踏云亭”,因秋雨后、春雨前缕缕云丝穿行亭内外,如同踏云一般而得名。一处叫“紫烟亭”,因晨夕之际的薄雾淡淡如紫色云霭,时隐时现,颇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味道而得名。站在白玉观景台上远眺,心胸豁然开朗,京西的峰峦、平原、绿树、云烟,尽收眼底,大有全识“庐山真面目”之感。放眼东望烟树深处昆明湖宛如一盆清水,紫禁城影影绰绰,各式建筑星罗棋布。我不停地按动快门,想把香山的美景全都装进相机里。
激动过后,我还是发现山顶和山西侧,依然是翠绿一片。我知道那是下山人的好意,他在用一种假象牵引起我向上攀爬的信念。欣赏红叶是一种浪漫,向往红叶是浪漫中的浪漫。站在香山顶上,再一次与红叶失之交臂。我不沮丧,不懊恼。这次爬香山,让我再次体味到向往的浪漫和美好。
我与香山有约,待到层林尽染、满山红遍时,我一定会再来寻觅心中向往已久的美景。
邵超,河南省周口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周口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周口市诗歌学会会长。曾在《诗刊》、《词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绿风》、《青年文摘》、《北京文学》、《莽原》、《散文选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海外文摘》、《海外诗刊》等数十家报刊发表诗歌等作品千余首(篇),入选多种选集,并数次获得《诗刊》、《星星》诗刊等颁发的诗歌奖项。著有诗集《心箫如水》、《十家诗选?邵超卷》、《花韵》、《周口散文诗九家?邵超卷》、《另一种目光》、《碎片》、《一阵风吹来》等。
关联阅读行走丨白纸黑字的村庄(组诗)
行走丨苏州拾零
行走丨走过村庄
行走丨怀念一条河流
行走丨雨水淋湿了半个秋天
行走丨一个秋天的醉
行吟丨同题:秋水情长
行走丨芦苇(外二首)
行走丨扑面而来的云南(组诗)
行吟丨寒露寒,秋雨落尽一地黄
行走丨长沙雨,或梦或醒
同题丨桂花开在秋风里……
行吟丨就这样,想了想你……
同题丨想你的时候,是如此奇妙……
同题丨没有醉过的人生,是苍白的
同题丨秋天里来了一条船
行走丨《布列瑟侬》:忧伤的倾诉
行走丨站在秋风里想你(外二首)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有喜欢的文字,请分享到朋友圈。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