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坐下去的
事件
回放
年1月9日,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古玉雅集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坐凳拍出了2.2亿元的“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
这件拍卖品被拍卖公司图录形容为“用材奢华,雕琢华贵,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玉呈青黄色,间有糖色成分。结构是以大小玉板按照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在玉制家具中极为少有。梳妆台桌由十扇围屏拼合构成,围屏梁上浮雕螭纹。坐墩面板及四周以龙凤穿花纹为主,腿足及大边浮雕螭纹。这么极致奢华的玉椅,竟然能从汉代留传至今,保存状况还如此完美,难怪要称它为“国宝”,拍出天价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可是,在汉代,真的有椅子这种东西吗?
由于中国古代家具实物中,宋代以前所保留下来的不多,所以对汉代家具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流传下来的汉代画书画、画像、石刻。
我们在河北望都1号东汉墓壁画上看到了这样的坐法: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中的墓主人生前的门下诸吏↑
在这幅壁画上,主记史和主簿二人对坐在一个小平台上,这个小平台就是矮榻。
《长物志》卷六记载:“矮榻高尺许,长四尺,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尘,更便斜倚。”
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壁画中,另外一种汉代常见的坐具——“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
原始社会,人们或栖身洞穴,或构木为巢。为避免潮湿的侵袭,便将兽皮及植物枝叶的编织物等铺于地面。这些铺垫物,即为最早的席子。先秦时期的席子呈长方形,一般限容四人即一席四座,称席次。人们坐于席上,须上身挺直,两膝向前,屈足向后,臀部坐在脚跟之上,是谓“跽坐”。
至到了汉代,席多由蒲草、芦苇、席莎草等编织成形,较为细软有手感。形状更是可大可小,色彩花样也愈加讲究。独坐席、合席、数人合坐的连席均已经十分普及。
↑电视剧《美人心计》剧照↑
在高型坐具未出现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是用脚、小腿与膝盖来坐。或坐于席,或坐于榻,比较正式体面的坐姿是跪坐的摸样。所以,在这一时期,就连天子上朝也是这样坐的:
↑头戴十二旒的乖巧↑
不过,这一时期胡席东渐的现象也已存在。胡床是凳子的雏形,大约在东汉后期从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最早见于《续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魏晋以后胡床的使用较为普遍,但用于战争的事例最多。如曹操西征马超:“(曹)公将过河,前队适渡,(马)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
关于胡床的形制,据《通鉴》胡三省《注》说:胡床“以木交午为足,足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缘,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敛之可挟,放之可坐,以其足交,故日交床。”这也就意味着,胡床的足必须交叉斜置,床体才能平稳安坐的特点相吻合。
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虽然还没有找到胡床的实物标本,但是已获得了一些有关它的形象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窥知它的庐山真貌。唐淮安靖王李寿(神通)的墓葬中石椁内壁就雕有一名手捧胡床的侍女。
↑李寿墓石椁线雕侍女持胡床↑
将这二者一结合,所谓的胡床,大概就是折叠凳,也就是俗话说的马扎子吧。
然而这种马扎子,要进化成像拍卖的梳妆凳那样高级,可能还需要几百年吧。
差不多要到了魏晋南北朝,古代人传统的席地起居习俗才因为胡床的传入、佛教徒枷跌坐和垂脚坐小床的广泛流传、玄学兴起对礼教的抨击等原因逐渐被放弃,垂脚高坐日益流行。直到唐末五代,垂脚高坐较为普遍,从而形成了新式高足家具的完整组合,迫使传统的供席地起居的旧式家具组合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说
这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坐凳
实在是用生命在开玩笑啊!
参考:
-《汉代席考——论汉赋述及的古席原型及其文化》,刘洁著
-《追问2.2亿元汉代玉凳》,盛世收藏
-《汉代玉凳天价神话与天大笑话》,孙冰著
-《漫话胡床——家具谈往之三》,易水著
-《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脚高坐》,朱大渭著
文案提供、整理排版:白乌鸦
今天没做彩蛋
姑且就和你们分享一下小阙我看到这则旧闻后的感想吧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鍝釜濂?纭吀閾滄憾娑查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