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匡山名义与武穴关系考八

发布时间:2016-12-2 17:47:03   点击数:

白居易《祭匡山文》发凡

武穴出了位园林文化专家,现就职于湖北工业大学的夏广政教授,他于年7月21日,应《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约,在解放公园与书友见面,解读中国园林深刻内涵,题目:《园林就是人间天堂》。他阐述的主旨为“文人造园,要讲的是文人的故事”。引例说:今九江市的庐山,是文人白居易所造的,他在庐山先是盖了间茅草屋,并不花钱。接着就写了份《庐山草堂记》,那就值钱了;值钱到“堪称中国造园的经典之作”。

据史载,白居易在庐山盖了间茅草屋的第二年,即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的三月辛酉朔二十一(公元年4月11日)写了篇《祭匡山文》,向匡山神灵表示“赋命蹇薄,与时参差,愿於灵山,栖止陋质”;他似乎选定庐山要安家于斯了。

四天后,白居易于三月二十五日“乙酉”(公元年4月15日),又发了一篇名《祭庐山文》的大作,说是“今葺构既成,游息方始,爰以洁敬,荐兹馨香。不敢媚神,不敢禳福,但使疫疠不作,魑魅不逢,猛兽毒虫,各安其所。苟人居之静谧,则神道之光明。斋心露诚,庶几有答。尚飨。”文章主旨是不求神佛保佑,只要求与庐山生灵“和平共处”,彼此相安。

问题是:白居易的祭“匡山”与“庐山”,是俩山之各名呢,还是“匡、庐”同一山名?如果“匡、庐”是同一山有俩名,又何必写两份“祭文”祀于同一神灵?若指的不是同一山名,那么,至少在作者心目中,就另有“匡山”其名的影子了;那么,这另一名为“匡山”它又在哪儿呢?这与俗传“周代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因名庐山。又称匡山、匡庐”的立意就大有区别了。有三段历史,白居易都是大致清楚的:匡山与庐山不能混为一山!

(一)、历史上早有“匡”地名或国名的记载,如《左传?定公六年》:“二月,(定)公侵郑取匡”。其国在今河南东部扶沟县。《后汉书?郡国志》:“长垣县有匡城”有今河北,《论语?子罕》:“子畏于匡。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今湖北罗田有匡河、匡河铺、匡河村等地名;今安徽合肥市城中有匡河,匡河路等,都可以寻到古匡国、匡姓人活动的影子。

(二)、历史所谓“九江”、“寻阳”,其治所原在长江之北的寻阳同一行政区域(今武穴市)。释慧远到庐山开创佛门净土宗时,刚好寻阳治所从江北搬到江南不到40年。此时江南江北还是一家,其“寻阳”地属今名武穴市的,占今武穴市域六成以上。武穴市十分之六的辖地于汉文帝十六年(前年)立寻阳县时,是寻阳辖境的主体,从公元前年立治起,到慧远和尚上庐山的公元年,己有年的历史。今武穴和当时庐山共县,之后还有年才另立置永宁县治。

(三)、郦道元《水经注?第三十九章》讲了许多“匡姓”氏族与庐山相关的“故事”,内容庞杂;总的来说大多是“斯耳传之谈,非实证也。”但有一条,《水经注》将与“庐山”对举的有“庐江”一地。今“庐山”既是商周前匡氏族的一支人南来过江后建“庐”安身立命的处所之一,于是也可以推测,西周当有一支匡氏部落整体地南逃到长江边上建“庐”立国,得地名为“庐江”。

今武穴市还有一位专攻古史的专家胡雄杰。他有《武穴市及周边地区历史和地理》长文上于网上。据该文介绍:武穴辖境,历史上“曾先后以国隶属有英、六、弦、匡、潜、舒、吴、越、楚、衡山、淮南等国”。并说“西周时,大别山南麓曾建有匡国,国灭后此地称匡山,与庐山隔江相望,总称为匡庐。”

(作者系武穴市史志、文史专员)

爆料有奖

即日起,你只要提供相关图片和50字左右的文字爆料,可发送到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138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