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基本信息 >> 有故事的房子90载守望,市井繁华里的首都
原首都大戏院旧址
公布序号:NJ
所在位置:秦淮区贡院街-1号
批准文号:宁政发〔〕号
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原建筑层数:三层
原功能:公共建筑(影剧院)
建筑概述:建于年,由著名建筑师李锦沛设计,曾用名解放电影院,现存建筑为原戏院门厅。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顶,外立面为白色水刷石墙面,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特征。
价值提示:是南京市发展与建设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纪念意义;建筑样式与细部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是著名建筑师李锦沛在南京的第一个作品;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反映了年代公共建筑的工程技术和科技水平。
20世纪初废除科举,江南贡院失去了原有功能,在“拆贡院,兴市场”的潮流中,夫子庙地区逐渐成为繁华热闹的文化商贸街市。
自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夫子庙吃喝玩乐的传统业态里,给人们带来新奇感的莫过于电影业的异军突起。那时,夫子庙核心地区先后建起了南京大戏院、首都大戏院、中央大戏院三家新型文化娱乐场所,其中首都大戏院给老南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都大戏院,民国时期最堂皇的剧场
民国初年,在夫子庙放映电影是没有专用剧场的,连房子都没有,只是在广场上用布幔围起来,后来改在规模较大的戏茶厅,观众只有二三百人,面积太小,限制了电影业发展,大型影剧院呼之欲出。首都大戏院就是当时电影产业新潮中诞生的第一批中国大型影剧院之一。
首都大戏院由著名的彦沛记建筑事务所设计承建。筹建于年,开工于年,直到年才竣工开业。由于建造大型影剧院在当时还是个新事物,缺少经验,承建单位把观众席建得前排、后排一样高,直到工程后期才发现大型影剧院必须前低后高,观众视线才舒服。戏院老板并不灰心,决定返工,在剧院硬件软件上精益求精,堪称全国一流水平。它有几个特点:一是设计有大跨度挑台楼座,观众座位数远远超过同类大戏院;二是镜框式舞台,便于演戏,也可放映电影;三是声光电设施全国领先,是标准的现代影剧院。
刚开业时,首都大戏院曾在报纸上刊发广告:“东方最富丽的天国,首都最堂皇的剧场”。
民国时期,首都大戏院经常放映国产大片和进口新片,吸引了各阶层人士的光临。首映的有知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新女性》等影片,首映活动十分轰动。
在当时,首都大戏院与大华大戏院(大华电影院)、世界大戏院(延安剧场)、新都大戏院(胜利电影院)并称为民国时期南京的四大影院。
年12月,南京沦陷。日本人组建了所谓的“中华电影公司”,首都大戏院成为该公司直营影院,改名“中华戏院”。年抗战胜利后,首都大戏院恢复原名。年南京解放,为纪念南京古城的新生,翌年特地将该戏院改名为“解放电影院”。
20世纪30年代的首都大剧院及当时的报纸广告。(高安宁提供)
解放电影院,城南人的娱乐首选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城南人来说,到解放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那时候,夫子庙除了解放电影院,还有大光明电影院和秦淮剧场。大光明电影院位于平江府路,前身是年兴建的“中央大戏院”,而秦淮剧场则位于解放电影院西侧,相隔百来米,它是由年兴建的鸿运楼戏茶厅变身为电影院的。这三家电影院,“解放”居中,“大光明”和“秦淮”在其两侧。要说硬件条件,解放电影院人人称道,水磨石地面,沙发座椅;另两家明显差了些,硬座椅子,看个把小时电影,屁股坐得不舒服。看同样片子,当然还是去解放电影院性价比高。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中国电影贫瘠的年代,有个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闹闹,阿尔巴尼亚电影静静悄悄。”当时除了革命样板戏电影,就是《闪闪的红星》《火红的年代》《艳阳天》之类的片子,有人情味的片子很少见。每次看电影放正片前,必播“杂片子”(当时南京人语),即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除了国产影片,当时每年播放的电影还有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以及三个“小兄弟”(越南、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片子。那时每个电影院放映的片子差不多,而城南人最喜欢的,还是去“解放”看电影。
大约是年,正是春寒料峭时节,解放电影院放映了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片中的苦孩子花妮卖花为母亲治病的故事,情节曲折而感人,插曲悲苦而动听,深深打动了观众。当影院内场灯转暗,音乐响起,银幕上出现“卖花姑娘”四个大字时,顿时全场雅雀无声,随着剧情发展,观众席中不时传来抽泣声,许多人揩眼泪的手帕都湿透了。电影放映后,《卖花姑娘》的插曲唱遍大街小巷:“小小姑娘,清早起床,手提花篮上市场,满满花篮,空空钱袋,如何回去见我娘······”
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电影业百花争艳的春天,解放电影院也更名为“解放艺术电影院”。那时国产新片呈井喷之势,时髦的片子有《归心似箭》《少林寺》《庐山恋》《牧马人》《城南旧事》等,同时还大量引进外国影片,如《桥》《佐罗》《大篷车》《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叶塞尼亚》等,这些如潮而来的中外影片,通过“解放”一下子让人们眼界大开,原来世界是那么的精彩啊!
年前后,看电影往往一票难求,解放电影院的票更是难买,要想看电影需要提前几天购票。于是,产生了“兜票”,就是没票的到了电影院门口,主动找“黄牛”买票。有时电影已经开映十分钟,还有人愿意买票进去看。进迟的人眼前光线很暗,还要请拿手电筒的工作人员帮找座位。解放电影院由于生意好,还采取加座办法,就是在每排边上补加座位,这座位没有靠背,是用弹簧铰链固定的,有人看就扳下来,没人时收起来,这样又增加了座位数。
戏院里,沉浸式休闲的全新体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化娱乐越来越多元,传统上规模的影剧院逐渐冷清起来。解放电影院于年左右停业,年按照“首都大戏院”的原名和字体恢复旧貌。
如今,首都大戏院已被改造成三层电影博物馆:第一层摆放有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相机展示区和文创产品等;第二层展出以前戏院里的梳妆台、柜子等文物,设置了电影发明历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型号的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展示区,以及一个小型的胶片放映厅,不定期播放老电影;第三层展出年以来各国的电影机,设立了立体视镜互动区,还有民国电影杂志、中国唱片等。近年,又在电影博物馆后面打造了一个《上元灯彩图》沉浸式休闲场所——“秦淮·戏院里”主题街区,引入了零售、文创、餐饮、娱乐、酒店等业态,给游客一种全新的享受。
首都大戏院,历经90年的历史沧桑,已然成为老城南的一个地标、一张名片。它那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和夫子庙“青砖黛瓦马头墙”的风貌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亲切之感,勾起人怀旧之思······
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和登记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构件。
近年来,南京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于年、年公布了两批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南京媒体曾开辟“有故事的房子”专栏,引起读者浓厚兴趣。即日起,我们带您一起,继续寻访一批历史建筑,讲述老房子的故事。
撰稿:高安宁
图片:於海
主办单位: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审核: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