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基本信息 >> 杆言杆摄疫情过后,中国式旅游将何去何从
不知不觉就三年了,从年开始,“景点关闭”、“活动取消”、“禁止外出”、“居家躺平”成为热搜词,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旅游业出现了断崖般的下滑。很多涉旅机构和旅游景点只能在痛苦中咬紧牙关惨淡经营,但有些支撑不住的,只能宣布破产。这三年,对于旅游行业来说,真的是“惨不忍睹”!!!
太难了!!!我太难了!!!我真是太难了!!!
俗话说:大疫不过三年。其实,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在我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也许很快就会让国民生活恢复正常。疫情过后,中国式旅游还会有市场吗?还是会出现报复性出游?
说到中国式旅游,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和现已实现的从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咱就是说,现在生活富裕了,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买点他乡的土特产,发个朋友圈,让世人分享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有什么不好?
当然,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涉旅商家和不良导游的错误引导下,人们开始学会了“上车睡觉、下车撒尿、买光吃净、景点拍照”这种公式化的中国式旅游。只要是节假日,就会扎堆出游,疯狂购物,赶点拍照。此时此刻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购物店里不管是用得着的还是用不着的,不管是假冒伪劣,还是敝帚千金,就一个字:买!街头巷尾的饭店里,不管是38元一只的小虾米,还是没有黄的海胆,先吃完再说。几天的旅游就是急行军,一天可以买光四个购物点,再到五个景点拍照,然后跑到距离城市六十公里的地方住下。不得不说,中国旅游大军的身体素质就是好,愣是不觉得累。
面对浩浩荡荡的旅游队伍,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和地方开始蠢蠢欲动,所有的景点就像中了邪,吃了同一副药,都开始疯狂圈地,将本来可以一步跨越的大门设到几十公里之外,逼着游客花高价钱坐他们的观光车,就连刚刚建造不久的台儿庄也要乘船进入,反正游客既然来了,该宰一刀的绝不手软。
有名山大川的开始坐地起价,门票涨到两、三百,一家出游,进门就要一千多,这利润,比贩毒还高,而游客有苦也没的说。人家景区说了:你爱来不来,中国14亿人口,来百分之一也够我们守株待兔吃上几十年。
没有景点的,那就开始疯狂造景,掀起一股全域旅游的高潮,挖个小水坑,栽上几棵树,盖上一座庙,整上几间破瓦房,编个乾隆下江南时在此撒了一泡尿的故事,在十里之外建个富丽堂皇的收费大门,立马就有人不远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撒尿,导游说了:人家乾隆爷都去撒尿了,你不去现场拍个撒尿的图片发个朋友圈,你还能有面子活在这个圈里吗?
那时候搞旅游,想不挣钱都难!一场疯狂的造景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开始了!
“兄弟,这是哥买的一座山,我想盖上大别墅.什么?破环生态,那不是我管的事。”
“老同学,我圈了一片地,三千多亩,我想建个影视城。什么?都是基本农田,管他哪,先建了再说!”
“哥们,我承包了一个岛,我把岛上人的全赶出去,整个汽车露营地,什么?汽车开不过去?我去俄罗斯买个航空母舰,把他们的汽车都给拉到岛上不就得了?”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可活了搞旅游规划的,都是些刚刚毕业的学生,乳臭都没干,连生人都没生过,就开始给人家做人生规划。一张图纸,换换尺寸,转移一下点,就可以卖全国。难怪很多景点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看,人家整个玻璃桥,其他景区回头就整个迷你版的玻璃桥,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不带改的,人家弄个喂奶的雕像,其他地方立马也整。搞得很多游客很惊诧:这里除了喝奶就没别的事吗?
还有的专家大言不惭:我认为,就是将整个村庄推倒重来,建一个地标式的新村庄,说白了,就是使劲砸钱。
听到这样的高谈阔论,在一次论证会上,我忍不住说道:任何不考虑投资商利益的项目都是耍流氓,玩情怀只能是暂时的,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造血功能。
简直就是瞎胡闹呀?
典型的拿来主义,同质化严重,没有个性,没有创意。说白了,严重的欠缺文化!
“伙计,我正在一个村子里搞沉浸式田园综合体,过来帮帮我呗!”
一哥们在中关村发了家,也开始转型做观光农业,我只好劝他:我问你,打鱼的能搞网络吗,同样是一个洞,在渔网上叫眼,在网络上叫坑,掉进去可就死无葬身之地!想玩田园综合体?千万别,连你都知道有便宜可赚了,说明这个行业已经做到头了!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机会均等的,当远在天边的你都知道有便宜了,就已经晚三秋了,说明要扎口了。
但熬不住他的软磨硬泡,还是到当地给他做了细致的调研,最后给他一个忠告:这里要山没山、要水没水、要故事没故事、要美食没美食、要特产没特产,你想在这里闭门造车?门都没有,再说了,这个村名“杨老林”,也是犯忌讳的,是村里老杨家的墓地,你在墓地上建造民宿,谁敢来住?你就不怕小倩半夜三更地来陪床。
但我的劝告成了耳旁风,因为各方面的投资已经到位,那就建呗,建完反正就完了,到现在还孤零零地荒着。别说游客,鸟都很少有飞过去的。
只有规划没有策划,不合实际生搬硬套,盲目标新立异靠忽悠,同质化严重不思进取,只玩概念不重实效,没有调研选址错误,不注重有效宣传推广。
你那里的田园综合体还好吗?你那里的特色小镇还有声有色吗?
疫情即将结束,很多涉旅行业和景区景点开始沾沾自喜:旅游的春天就要来了,于是乎,开始霍霍磨刀仰天笑。
这又是旅游专家说的吧?听专家的,墙倒屋塌,家破人亡。你问问那些专家去过几个地方?走过几里路?采访过几个游客?都是道听途说编瞎话,我信你个鬼,这些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不要笑得太早,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疫情期间,许许多多的人在家里躺平,吃吃零食,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刷刷手机,生活不再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而且,随着那些将旅游当作炫耀资本的人也渐渐老去,不是已经去了远方再不回来就是再也没有精力和冲动上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只要有wifi、外卖、快递、淘宝,就再也无欲无求了,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网上检索就是了,何必舟马劳顿劳民伤财?于是,宅,成为低调奢华有内涵的自我表现,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叫自我孤立。
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你能让这些自我孤立的人去景区疯狂吗?我看很难!!!
再就是,经过这些年的坑与被坑的人们旅游观念日渐成熟,谁还会相信导游?尤其是云南导游?谁还会相信景区?谁还会相信旅行社?即使迫不得已捆绑在一起,也开始学着和景区、旅游社、导游斗智斗勇,一个不小心就捅到网上,让键盘侠们有更多口伐笔诛的素材。那些还指望在景区卖玉器的奸商,你们的末日真的已经到来,以后就怕你拿着枪顶在游客头上,也不会再有人上当受骗。
这三年来,远门不能出,近郊游,乡村游成为热点,人们经过沉淀,发现这不买门票的旅游不也挺好吗?省下的钱炖个小鸡吃岂不是美哉?
前段时间路过某县城的荷花湾,虽然花开正艳,也鲜有游客花20元钱买张门票去景区欣赏,而是在河边,树荫下看着一枝独秀的荷花照样不亦乐乎。
原来不买门票一样可以旅游!
坏了,以后谁还光顾靠门票收入的景区?
除非你是泰山、黄河、故宫、长城.....
游客们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原来不用旅行社也可以旅游,一家人开辆车想去哪里去哪里,想在哪停在哪停。要不喊上三两知己拼拼车,找个有山有水有美食的地方,不也玩得很嗨吗?
旅行社真的该醒醒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可能今年就是后十年了!
疫情过后,旅游行业该何去何从?
先说说旅行社吧!
首先,要多学习,多创新,整合人才。千万不要再搞低价游、购物游,如今,这样的对赌模式必将寿终正寝,如果再心存侥幸,那就去洗洗等死吧!
第二,多和书画家、作家、摄影家等文化精英合作,适时推出文化精品游,以文化名家的影响带动旅游产品,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我预测,未来几年,旅游社的成功与否和拥有的文化精英多少有关。
第三,随着航空、高铁的发展,距离已经不再是距离,因此,国内散客游必将越来越少。可以利用旅行社的优势,开发国外精品游,因为,游客自行去国外还是有诸多的不方便,所以,重点开发国外旅游线路是旅行社未来几年主要业务。
第四,多和机关、学校联系,研发有特色、有特点的研学线路,推动劳动实践。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连续出台多个文件,推动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并在课时、实施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这可是旅行社千载难逢的机遇,所以必须整合人才,齐抓共管,促进双赢。
第五,疫情过后,90后、00后将成为旅游主力军,所以要适时进行旅游产品升级,旅游文化提升,推出适合他们的性价比好、更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以满足更多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六,导游不再是导购,应该更遵守职业操守,学会视频拍摄与制作、摄影及后期,在带团时,可以为游客拍摄更有质量、有温度、有高度的图像,以吸引更多回头客。
最后,要和当地景区联动,重新定位旅游产品,推出有文化、有特色、有质量的互动式、沉浸式旅游产品。
景区景点应该怎么办呐?
对于很多传统景区来说,门票收入一直是景区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加之当地政府和企业投资开发金额巨大、营收模式单一,造成运营成本一个劲飙升,一些景区饮鸩止渴,靠提高门票价格来提高利润,导致国内很多景区出现门票价格过高且频繁涨价等问题。
但从此次疫情情况来看,如果景区只依赖“门票经济”无疑是自寻死路。因此,强化景区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应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多方举措,提升软实力,丰富新业态,挖掘本地文化特色,组成联动互补、报团取暖的旅游航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旅游。
第一,现在景区同质化严重,一定做好差异化打造,形成优势互补,要有大格局,大作为,共创共融,相互提升,叫响区域化景区共同体,才能共同发展。
第二,深度挖掘整理当地传统文化,用文化赋予景区新的活力,泰山、长城之所以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经久不衰,不是因为及时性的新奇特和低级趣味的人造设施,而是文化的力量。经过这三年的沉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所以辉煌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越发的备受瞩目,未来的旅游,偏离了文化就是死路一条。
第三,前期的过度开发、乱砍乱伐、疯狂造景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游客最终想看到的不是鬼屋、泥像、水泥大树。就像我很崇敬的一位老兄所言:山是用来长树的,不是用来栽水泥柱子的。这样的建设,已经无法让游客感到舒心,而是深感痛心。因此,建议各景区一定要树立长久的家国情怀,可以一边修复和恢复,一边增加人性化投入,以田园风、自然化带给游客以清新靓丽的旅游业态。
第四,多邀请知名文化人来景区采风创作,增加宣传软实力。少整一些妖魔鬼怪的所谓“网红”试图博人眼球。我曾采访过一些看网红直播的人:你会去网红推荐的景点观光吗?答案都很斩钉截铁:不去!我就是看看热闹,就怕景点也像她的脸,去掉滤镜就惨不忍睹。
前段时间去金山岭长城,连续三天都成了我们几个人的包场,根本没有其他游客,工作人员很骄傲的对我们说:我们这里只对滦平摄影家协会免票,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证不好使。我就纳了闷了,你们这么大的一个景区是做全国的市场还是只吸引滦平县的游客?免票不免票都无所谓,关键是这格局要大。
如果中摄协、中作协、中美协....都来这里采风创作,带来的影响真的不可估量,只要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不朽诗篇传世,可能前来观光的就会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第五,还应该在品牌建设方面多下功夫,多搞有深度、有广度、有热度的文化宣传活动,让游客也能置身与活动中互动。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已经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是逍遥游、深度游、文化游、主题游。所以景区工作人员更应高瞻远瞩,要有大格局,大作为,才能促使景区大发展。
好了,以上胡言乱语纯属个人秕言谬说,不当之处还请海涵,用杨总的话来画个句号吧:这些新的变化都是积极的,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前期旅游市场野蛮生长,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也迫于形势随波逐流,疫情改变了大的环境,也改变了游客对旅游的新的认知,抓住新形势,努力实现新跨越,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