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诗词中的善德文化

发布时间:2018-6-1 22:44:52   点击数:

年1月24日(星期五)下午2点至5点,“三峡大讲坛?人文社科知识进校园”国学知识讲座第6场讲座在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隆重举行。讲座请西南大学教授李达武做了长达3个小时的专场报告。李达武教授的报告《谈谈道家思想》,感情充沛,表达力强,感染力大,受到参加讲座的名教师的喜欢,被评为本次讲座的第二号专家。

下面是讲座的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我们先从大家都熟悉的王之涣《登鹳雀楼》说起,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描述的是早上还是晚上呢?对,描述的是傍晚夕阳下山时时的情景。“白日”是太阳,这说明天很亮,甚至于烧得满天的晚霞,一般来说,傍晚有晚霞,意味着明天是个艳阳天,还是个下雨天呢?对,是艳阳天。有人回答说是下雨天.李教授说道:也对,因为今天我们的自然环境被人类毫无保护过度开发破坏掉了,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也是新闻联播结束后天都已经黑完了才播的,但是都未必很准确。所以,气候的规律也不准确了,所以才有人说是下雨天是吧?但是在我们小时候就有一个气候谚语是这样说的:早上烧霞,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蛤蟆。意思就是傍晚要是烧霞,明天一定是个艳阳天。所以王之涣他就相信:太阳今天下去,明朝还会爬上来,太阳不会消失,日月星辰都不会消失,就像黄河入海流,这个黄河水在唐代也没有任何人杞人忧天担心它会断流一样,所以王之涣就从前两句的写景中,也是自然生态中看到一个生命的道理,一个生存的道理:这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在于运动,万物生生不息,生命在于运动,是前两句写景所描述的,也是生态,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类跟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对抗的破坏的,而是敬畏的仿效的学习的,所以儒家经典的《周易》就把人类向自然这种生生不息永远运动的现象学习的精神归纳为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也就是儒家经典《周易》这句名言最形象的阐释。你看,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像健步如飞的长跑运动员,始终处于东升西落的运转状态,所以,一个君子,就应该像他们一样永远追求不断向上学而不厌,自强不息。我想:我们小学老师在讲这首诗,包括我们在座的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这首诗的时候,肯定不会讲到后面这些道理来,但后边的道理,绝对是这首诗引发出来的。我们再强调一下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类跟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对抗的破坏的,而是敬畏的仿效的学习的,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人类才可能和自然达到最高度和谐统一的境界,这个境界就叫做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今天是个哲学概念,但是天人合一在我们祖先那里,就是一个有关自然,有关生命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祖先在开初造字的时候就把天和人造成了一个字。大家可以在笔记本上画一画,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人”是怎么画的呢?先画一个圆,这是一个头,圆下画一竖,这是脊梁,脊梁下画一个弯,这是一双手,底端再画一个弯,这是一双脚,好了,象形文字的“人”就是这样画的。接下来人类发展进入的铁器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刀在石头,竹简,龟甲,青铜器上刻字,那个圆在石头上很难刻,所以甲骨文“人”的圆圈就变成了方框,方框下一竖,这是脊梁,那个弧形的手是下垂的,底端还是那样的脚,甲骨文的“人”就是这样刻的,有棱有角。人类在发展,就进入了有意识的造字的时代,就有了六书的说法,就是六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进入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时代,我们用“人”字说明,首先那个方框的头我们简化成一横,那双下垂的手也成一横,头下还剩一个脊梁下来,穿过一双手,下边还是原来的那双脚,李老师问大家:篆书向隶属过渡时代的人,跟我们今天的哪个字相近呢?回答:天。是的,就是“天”,但是在那个时代,它还是“人”,首先,它是个象形字,中间是一个小人,然后人头上顶的就是头,同时也是天,为什么呢?中国古代尤其是在中医那里把头部称为天冠,所有的运动器官都是由天冠指挥的,关于头被称为天我找到一个论据:古代有个战神跟炎帝打仗,炎帝一怒之下就把他的头给砍了,这个战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一手拿着斧头,一手拿着干戟,继续和炎帝打仗,这个战神就是刑天,为什么叫刑天,不叫刑地,因为头被砍掉了,头就是“天”。这个小人顶上的就是天,所以下垂拉直的手就是地,中间的小人是顶天立地。表示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只能顶天立地,千万不可去冒犯破坏天地,如果你打算把脊梁骨冒出去,这个字叫“夫”了,匹夫之勇是没用的。所以,这个字还是“人”,意思是人一定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天地,而懂得保护天地间所有人的那个人是天地间最大的人,请问各位:在封建社会,天地间最大的那个人除了叫皇帝,还叫什么?答:天子。对,因此“天子”就把就把自然和人类联系在一起了。说到这里,天人合一,人类就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天地,我们人类如果始终保护和听命与天地,但天地自然仍然有灾害,那么人可能会诅咒天地,但事实上,人类几千年发现,天地对人是具有最大爱心的,最有保护力的。我们回到那个大“人”小“人”的“天”上去,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小人想到,天在我们头上,给我们所有人以阳光雨露空气,让所有人都得以发展,而大地在我们的脚下,让人们的双脚,像根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壤,得以繁殖。土地那双手就是地,地下很厚就是土壤,这就叫“地势坤而君子以厚德载物”。如《敕勒歌》所说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感觉。正因为天地对人是具有最大保护力的,不但告诉我们君子以当自强不息,还告诉我们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所以,生活在天地的人,懂得了天地的精神,就是天地间最大的人,这个人呢,可以和天地并称为三才,《三字经》说:三才者,天地人。当天地之间的小人明白了天地的精神,就可以从天地间独立出来,把“天”的那个小人拉出来,站在天地的旁边,变成“亻”旁,这边还剩一个天,一个地,念什么?仁。仁义道德的“仁”,告诉我们的是人类要像天地一样,养育人爱护人发展人,健康人,成就人,懂得天地和天地精神的人,就可以和天地并称为三才,而这个三才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仁也,仁者爱人。过去在讲孟子的思想的时候,我们觉得好抽象,什么叫仁义道德的“仁”呢?就是注重人性,强调以人为本。但是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造字过程,天人合一的过程,我们应该就有很深刻的理解了,仁义道德的“仁”就是要具有天地的精神,懂得对天地间所有的生灵,要保护他们,要健康他们,要养育他们,成就他们,要提升他们。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要讲的“仁”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尚德”精神。下面我们回过头来说中华文化,我们中华文化在过去都是比较复杂的,不像今天实行一元化的思想领导。战国时期就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当然没有百家,至少是有九流十家,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这叫九流,九种流派,十家呢,就是九流之下再加一家,合称十家,第十家叫做小说家,注意,小说家指的不是指写小说搞文艺创作的人,而是与“大道”相对而言的“小说”,小说家就是在社会上不负责任散播小道消息的家伙,位于九流之下。所以自古以来,那些不负责任散播小道消息的人被称为“下九流”。事实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所有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主要的。最主要的还是儒释道这三种。儒家思想是主导思想,强调积极进取;佛教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儒释道都共同体现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善德”,所以具体地说,善德就是存善积德,善,前面讲过,就是要爱护人、保护人、养育人、成就人、发展人、提升人,就是要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在这一点上,佛教和道家也不赞成我们人去争,因为过多的争会损害我们的元气。在道家,把这样的一种善德更多地说成是“内圣外王”,“圣”就是要我们在内心达到一种圣人的境界,即无私、帮助天下人、具有爱心的精神;“王”是让天下人都能得到王道(让天下人能得到幸福、快乐)的好处。

今天我的讲座将从自由平等,仁爱善良,正直中庸这三个方面并结合三个诗人的诗歌来说,这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美学体验。

一、自由平等

李白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我们把他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读书与漫游时期,在他42岁以前。李白出生于带有西域血统的富商家庭。在我国还处于唐朝的时候,俄罗斯那边基本上进入了资产阶级萌芽了,所以资产阶级早期的自由化、平等化对李白来说是与生俱来。中国封建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人是受到打压的。举一个例子,白居易《琵琶行》里描写琵琶女年轻时“一曲红绡不知数”当年纪大了,却是“老大嫁作商人妇”。按照白居易的说法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由此看出商人在唐代地位是低下的。这就是李白粪土王侯,蔑视权贵的原因。古代没有一个文人,读书之后没有接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育,读书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李白从小不光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各家的思想他都接受。除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他还学习墨家的行侠仗义、云游天下,这也造成了他的个性。李白五岁的时候随父亲来到了四川,27岁之前游遍了四川,27岁第一次出川来到江南,看到江南的小丘陵小湖泊,就想到了四川的雄川大山,于是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用行走蜀道的艰难形容仕途的艰难。李白用《蜀道难》自以为是的警示那些江南才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暗示他们走不进去蜀道,就算走进去了也出不来。因为四川是一个盆地,里面的人排斥外来的人,正如诗中所说: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些江南才子也不是恐吓长大的,李白说他们进不去。出不来,他们偏偏要去尝试、挑战。据说当年有很多人唱着李白的《蜀道难》到蜀国来探险,当然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提到了四川的旅游经济,二是《蜀道难》成为了流行歌榜首。

李白成名后,就有贺知章夸奖他实乃谪仙下凡,李白得知后立马到长安去拜见贺知章,希望得到贺知章的推荐当官,古代文人骨子里都是想当官的。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贺知章即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这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带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与李白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这就是金龟换酒”的故事。由此看出贺知章十分赏识李白。李白仕途多舛,多次出家,但是不是去当和尚,而是当道士。玉真公主曾经是李白的师妹,也很欣赏李白的才华和性格,于是和贺知章一起到李隆基面前推荐李白,这样李隆基就宣召御赐李白入宫。宣召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招、点召。到此,这就是李白人生的第一个时期。龚自珍《最录李太白集》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又自白始也。这是补充说明前面提过的李白接受的思想很杂。

李白人生的第二个时期:长安三年(42-45岁)。按照当时的惯制,李白是李隆基亲自召见的,所以要给他安排听起来高大上的官职,但由于他没有参加科举,所以就安排李白人供奉翰林,职责就是陪在皇上身边端茶送水,与太监的工作性质差不多。不过李白是个很浪漫的人,排斥消极信息,只吸取积极信息,所以李白一辈子都有说过自己是供奉,常常自称自己是翰林。杜甫曾经说过李白这个人太资产积极自由化了,李白一到长安,就去探访这座周秦汉唐古都,并且长安是各种美酒的倾销地,李白一到工作闲暇之余,就到处喝酒去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谓臣是酒中仙。”李白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还体现在李白入宫后,发现李隆基没有摆正位置。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过去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不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因为如果皇帝只娶一个皇后,这个皇后不生小孩,那么皇位就会落入旁人的手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皇帝会拥有很多妃子,而且都是机关要臣的女儿或者姐妹。可是李隆基是个情痴,后宫佳丽三千人只钟情于杨玉环一人,这就造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李白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安禄山史思明造反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清的就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李白正因为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崇尚言论自由,所以竟然去告诉李隆基要摆正位置,一碗水端平。但李隆基正在兴头上,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觉得李白很讨厌。这里呢就有一个传说: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李白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高力士。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让高力士给他脱靴,这还不算完,李白还要求杨贵妃给他磨墨。于是就这样,李白一下子把高力士和杨贵妃都得罪了,高力士和杨玉环时不时在李隆基耳边说李白的不是,渐渐地李隆基就不待见李白了。可是还没等到李隆基炒李白鱿鱼,李白率先炒了李隆基。李白说他母亲生病,需要他回去照顾,李隆基这是巴不得李白走,于是就有了史书记载:赐金放还。李白的这个遭遇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包括杜甫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政治打击。可是对于李白来说,平等自由尊严与金钱名利相比,显然前者更为重要,因此李白一离宫,就写下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接下来进入李白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再度漫游(45—55岁)。在这期间,李白再次游览了江南、华南、华北,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其中有他的代表作,比如《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过天门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将进酒》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高素质,他的自然观、生命观、价值观、人才观、金钱观、友情观。首先看李白的自然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然是永恒的,自然是伟大的,我们一定要敬重自然。自然是伟大的,人的力量就是渺小的;自然是永恒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李白用了夸张的手法,把人生浓缩唉朝暮之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你的生命只有12个小时,或者12个月,你会怎么度过?像李白这样豁达浪漫的人,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增强生命的力度。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要当成十年一百年来度过。所以李白在自然与人生命的冲突中,抒发了他的人生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要让年华付流水。与前面讲的联系起来,李白的人生得意就包括找到了一个自己最想做的工作,在皇帝身边当官就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华;如果有机会畅所欲言,言论自由,就一定要向皇帝进忠言。李白的人才观:“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爷既然给我们生命,就必然有一条出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和别人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金钱观在这里听起来不是很入耳,怎么号召我们高消费?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第一,我们说过李白出生富商家庭;第二,他做了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倒插门夫婿,也有很多钱。第三,符合唐朝当时的生活经济情况。我们再看李白的友情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说:今天是我请客,大家都要吃好喝好。注意这里岑夫子是岑勋,是李白儒学老师,按照儒家尊师重道的原则,李白应该尊称为儒师、儒先生,可是李白称他为夫子。“夫子”这个称谓最早见于《论语》,说是春秋时候,孔子到各国去选用克己复礼,各国诸侯赶走孔子,说他是迂老夫子,所以后来“夫子”就带有调侃、戏谑的语气。丹丘生就是元丹丘,是李白的一个道家师傅,按照道家规矩,李白应尊称他元师傅。中国古代男子有名有姓有字,名和字是不同身份的人称呼的。对长辈、父母、只能呼字不能呼名(呼名就是轻视了对方),长辈才能直呼对方的名。那么为什么李白没有尊称他的两位师傅呢,是因为他们之间关系很好、李白想要扯平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君歌一曲”李白歌唱的也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言论自由。“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馔玉、富贵人家并不值我们看着,这个世界太专制太腐败,我不愿意同流合污。自古以来,大圣大贤的人都是出于曲高和寡、孤独寂寞的地步,可是会喝酒的人哪一个不是青史留名呢?我来举例,我国第一个青史留名的很会喝酒的就是屈原,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写的就是喝酒。第二位就是曹操,他的短歌行这样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第三位是竹林七贤。其中最有名的是刘伶,据说他出门带一个锄头,锄头上挂一个酒壶,他的口号是:走到哪醉到哪,醉到哪死到哪,死到哪挖个坑埋在哪。他为什么不注重自己的生命?因为在封建社会每个人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出场,为什么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退场?!老实说,在封建社会这样的一种做法是最能体现人性的了。“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我李白今日也要像陈王一样,斗酒十千喝过瘾,喝开心。“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可能李白书童悄悄给他说没有钱了,也不能赊账,李白顿时手一挥:谁说我没有钱,我家后院仓库有的是五花马,千金裘,只管拉出来换美酒。至于究竟有没有五花马千金裘,李白从早喝到晚,人都醉了哪里还记得清楚。浪漫主义表现在理想精神上是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强烈的主观述求,表现在说话上就是财气大、胆气大、口气大,李白的这几句诗就体现了李白的财气大、胆气大、口气大。既然是万古都没能消除的愁情,我李白今天与诸君何德何能,只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首诗对于我来说,我最欣赏的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我觉得李白这人一辈子做人做得好开心。

李白人生的第四个时期:身经战乱(55—62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虽然55岁,仍报名参军去平叛见义勇为,不计前嫌,怎知投错了庙门,投入了永王李璘的麾下。当时李隆基逃到了蜀地,太子趁机夺位,也就是唐肃宗。大家都知道,历代皇帝夺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内,由于当初李璘想夺太子之位,所以肃宗就把李璘满门抄斩,李白以附逆罪被抓进了监狱。当然由于李白是名人,抓进监狱只是为了打上犯过罪的烙印,以后会失去很多政治权利,很快就释放了。在李白发放夜郎的路上接到了释放的诏书,才有了他路过重庆写的《早发白帝城》,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人说这是李白平生所写最轻快的诗,因为获释了。但是我们想一想,李白这时候已经是年近六旬,虽然获释,听到的两岸不是笑声歌声欢呼声,而是猿声。根据《水经注·三峡》里记载,三峡古猿的叫声听起来非常凄厉,所谓“猿鸣三声泪沾裳”。一生很乐观的李白在这首诗里面也隐隐地透露出对自己未来的忧心。之后,李白又写下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篇就说最近有点烦,因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时光的流失,国家的繁乱,自己的年龄未来都是烦恼的原因。“长风万里送秋雁”,送别自己的叔叔,今日就和大家不醉不罢休,所以“对此可以酣高楼”。“此”不光是指对叔叔的送别,也是对自己无法掌控时间的流失和世事的变化的忧患。接下来是对叔叔文采的夸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所以我、叔叔、谢朓三人的都怀有一种雅兴,我们的壮志凌云可能飞到天上去,“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笔下的月亮,从小就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变为对月亮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再后来李白觉得月亮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在月色不够的时候,李白还“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想不通、走不通,就不再纠结,还是出家当道士吧。李白在62岁那年去世了。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病死,其二是醉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死在入赘的许家。第二种死法说是李白醉死在他叔叔李阳冰的家中。李白的《李太白集》就是他的叔叔收集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洞庭湖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我们希望李白死于第三种,符合李白的个性。通过对李白的讲述,我们想说的就是他自由平等的精神。

二、仁爱善良

杜甫出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他比李白小12岁。杜甫的一生也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读书与壮游(35岁以前)。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世代代做官信奉儒家的家庭。24岁,杜甫第一次到长安参加考试,但是落榜。27岁时,杜甫第二次进京赶考,又落榜。杜甫落榜的原因是他太有担当、太有良知了。他把科举的考卷当作两会对政府批评建设性提案来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于是杜甫趁此机会浏览了长安、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大半个北部中部。在山东,杜甫拜了孔庙也登了泰山。在登泰山的途中就写下了《望岳》,我们一起来朗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在这首诗的最后发出了自己在人生、思想追求理想上一定要达到顶峰的誓言,而他用他的终身实现了。

接下来,杜甫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时期:十年长安困守时期(35—44岁)。为什么叫困守?35岁以后杜甫接受亲友劝告,举家迁往长安,方便参加科考和获得考试讯息,可惜考了10年都没有考中。考不中的原因在于杜甫在为权当官和为民请命之间选择了后者,始终担当百姓的代言人。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代表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行”是指歌行体,乐府民歌的一种题材,说明这是可以唱的一种诗。《兵车行》的背景是李隆基发动扩大版图的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的侵略战争。(当时西藏青海还不属于我国的版图,我国版图最大的时期是元朝)一个想做官的文人在政治立场上应该与中央保持一致,可是杜甫却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说连年的战乱不止给汉族人民带来了苦难,也给对方人民造成了苦难。杜甫绝对是具有人道主义态度的。他在《兵车行》最后高唱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丽人行》的背景是李隆基宠幸杨玉环,她的堂哥杨国忠做了丞相,三个堂姐也分封了爵位,创作与农历三月三上祀节。长安老百姓都到灞水边去春游,杨氏四兄妹也到了灞水举行豪华宴饮,场面豪华奢侈。老百姓们都被吸引,凑近去打望,杜甫就在《丽人行》里用“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告诫老百姓只可远观杨氏三姐妹,尤其是虢国夫人,因为民间传说杨国忠与虢国夫人有不正当关系。《丽人行》在民间的传唱,让杜甫有了一定的名声,于是李隆基让礼部官员打听,得知杜甫很有才华,但喜欢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了顺应民心,李隆基特别宣召了杜甫觐见。当时吏部有规定,京官必须是进士,如果没有进士,皇帝可以御赐官职,但是不能入编,史书称“不在册”。与李白待遇相同,皇帝御赐的官职听起来要大但是实权小,于是就杜甫就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相当于是保卫太子东宫的保安,忠心耿耿的杜甫宁愿忍辱负重也要担任保安的职位。可惜没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于是杜甫进入了人生的第三个阶段。

身经战乱时期(44—48岁)。杜甫先回家安顿了家小,准备回长安与李隆基共进退。李隆基逃出长安,在马嵬兵变中处死了杨贵妃和杨国忠,逃到了蜀国。杜甫正在彷徨之际,就被冲进长安城的安史叛军逮住,威逼利诱杜甫写叛军颂歌。杜甫宁死不屈,在长安写下大量的爱国诗章,最著名的是《春望》,大家一起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来杜甫逃出了长安,听说太子登位做了皇帝,于是投奔太子也就是唐肃宗。肃宗也给了杜甫一个听起来不错实则内有权利的虚职——左拾遗。杜甫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很有责任心。宰相房馆为奸臣所害,杜甫在查实前因后果后四处为房馆鸣冤叫屈,结果被视为越权,很快遭贬,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属于军队的文职,这完全不算是官了。但是杜甫依旧责任心很重,既然是军队的文职,就深入民间了解战乱带来的疾苦,写下了人民性、反战性、爱国性、诗史的作品,代表作“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后来陕西遇天干灾祸,只能逃难。杜甫就选择了李隆基逃难路线,从剑门关入蜀。

由此,李白来到成都,进入了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李白到了成都找朋友斡旋,于是工部就给了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但是工部尚书说安置编外人员的权限只有皇帝才有,作为部长级别只能安置临时工,所以他就在杜工部前面加了“检校”二字,在唐代,“检校”就是检点临时性质。员外郎本来是副司长的官职,但是自从杜甫这个编外加临时工的人做过之后,员外郎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意思:国家正式编制职位以外的靠金钱关系运作而来的一种闲赋在家,不用上班的职位。尽管杜甫只是临时工性质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他仍然责任心满满,在成都草堂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诗歌的最后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天下寒士着想。这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后来长安洛阳叛乱平定的消息传来,当时身在四川梓州的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52岁的杜甫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喜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我们不朗读了,让我们用唱的方式。我们大家都知道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的曲调就是借用了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一下子唱响中国,传遍了全世界。我们今天也学习李叔同,用其他歌曲的调子来唱。既然这是一首喜诗,我们就用全世界男女老少都会的喜调《新年好》来唱:“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我到广州去讲课,就采用了《刘三姐》的曲调。我到宁夏就是采用的《花儿与少年》,到安徽采用的是《夫妻双双把家还》。我强调一下,教学时重点在于用学生熟悉的调子,易于被接受,就会在唱的过程中记住诗歌。按照杜甫的行走路线,杜甫就从成都来到了重庆,在奉节待了两年,留下了很多诗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登高》和《秋兴八首》,《秋兴八首》的主题思想就体现在其中一句:“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心中想念李隆基,心中想念长安城。杜甫的这种情怀我们可以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位居庙堂之高也忧其民,退亦忧,进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概括。范仲淹位居高职当然是“位居庙堂之高也忧其民”,像杜甫这样的一辈子都是编外人员的知识分子,真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接着,杜甫出川,“便下襄阳向洛阳”,到了宜昌就走旱路,从襄樊直奔东都洛阳,西到长安。本来从襄樊到洛阳要路过自己的老家河南巩县,可要他准备学习大禹过家门而不入,直接到长安为人民服务。可是杜甫没能实现,因为宜昌的下游就是洞庭湖,那里有著名的岳阳楼,于是58岁的杜甫就顺便游览了岳阳楼,给我们留下了绝笔诗《登岳阳楼》。让我们的《兰花草》调子,悲怆地唱一唱:“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写下这首诗没多久,他就病死在了小船上。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没有能力把他的尸骨移回老家,因为“戎马关山北”,只好把尸骨掩埋在湘水边上。一直过了40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长大了,才把祖父的遗骨从湘水边上移回老家安葬。说到这里,我提一下,湖南的湘水是埋葬中国诗魂的地方,杜甫死于湘水,相传李白醉死于湘水,屈原也是死于湘水。杜甫去世之后,还在外漂泊了40年,忧国忧民了40年,这是怎样的一种仁爱善良忠诚忠贞啊。所以杜甫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高位的道德楷模,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像杜甫那样,首先把人做好,我想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教育质量就自然而然上去了。

三、正直中庸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来也成了四书之一。所谓“中”,就是“中正”。“庸”,是平常、平和。《礼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中庸指有胸襟、有气度,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有理有利有节。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间,最具有中庸代表性的就是苏轼。他的中庸是把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修身养性融会贯通,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一的最高境界。

苏轼(—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说到这里我就想说一说四川和重庆的区别了。重庆直辖之前,每当我们说到名人是如数家珍,比如司马相如、卓文君、武则天、陈子昂、李白、苏氏三父子、杨慎、张问陶、巴金、郭沫若等都是四川人。但是直辖过后,我们只能说“他们四川人”了。我说这些只想说明四川文化与重庆文化是有区别的。如果单从文学艺术来说,四川比重庆要深厚得多,原因就在于第一,四川有都江堰、“天府之国”之称,养育了历代文人;第二,四川崇山峻岭,蜀道难,很多人在蜀国出不来,交通不便,只能埋头苦干做学问;第三,每逢自然灾害和战乱,四川因为都江堰就成为灾难的庇护所。那些达官贵人、诗人文人避难都会来到这里,他们的子女就在这里流传下来,把文学底蕴慢慢地积淀于此。与四川相比,我们重庆的文学底蕴就浅薄得多,甚至说不出来以为出名的文人来。但是重庆是水陆交通便利之地,是水码头,是商业交流中心,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码头文化、工业文明。码头文化赋予重庆人豪爽、正直、讲义气的优点,但有时也显得粗鲁。从近代以来,由于重庆的地势作为掩蔽,基本上军事工业、仪表工业都是在这里进行。工业文明带来的好处是让我们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工作效率高,所以直辖以来我们重庆就发展得很快。回到苏轼,中国的儒学在四川这一支功底也是最深厚的,叫蜀学,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庸之道。

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与父兄一起考中进士,名动京师。在仁宗、英宗时期,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本来官位是很高的,可是遇见母亲去世,父子三人回家守丧。三年丧期未过,苏轼的妻子又去世了。

苏轼再一次进京城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安石变法主要是以国为本,国家强大了才能来考虑老百姓的问题,当时国家经济不好,所以变法就主要是为了扩充国库,结果就导致了损民。而苏轼出于他的中庸之道,站在人民的立场,认为首先要民富才能国强,因此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被视为了保守派,遭到改革派的打击和排挤。苏轼的中庸之道还表现在“惹不起躲得起”的个性上,保存实力,他主动提出到杭州做官。宋朝以前,南方地区是官员流放之处,因为南方天气比北方炎热得多。并且,中国古代文明主要是黄河流域一带,北方已经进入封建大一统时代,南方很多地方还处于蛮荒时期。所以江南一带尤其是杭州,气候十分恶劣,这是苏轼第一次到杭州。在这期间,苏轼的亲人相继去世,只有他的弟弟苏辙在世,于是他又主动提出调动到苏辙为官的地方山东密州。传说中苏轼还有一个小妹也就是苏小妹,她的丈夫就是苏轼的好朋友秦观。中国是一个人情化国度,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亲密,人们就把秦观说成是苏轼的姑爷,亲上加亲,还有一层意思就在于苏小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秦观当然也要很有才华才行。据传苏小妹的脸很长,《苏小妹三难新郎》里说,最后秦观的一句话把苏小妹逗笑了,这句话就是: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当然苏小妹这个人物只是大家杜撰出来的。苏轼到了密州过后,政绩突出,有一首词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打猎,全城百姓出动为他助威,所以苏轼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也是在密州,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悼念妻子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本来苏轼已经很退让了,但是改革派还是不放过他。其中有一个投机分子官员就收集了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对新法的一些看法的言辞,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一次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主掌文人生杀。苏轼等人因此被抓进了监狱,由于苏轼是名人,前面我已经讲过,中国古代有名的文人抓进监狱就是为了给他打上犯罪的烙印,失去很多政治权利。苏轼很快被释放,贬谪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这里补充一点,苏轼到杭州任官时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体现了苏轼的豁达和自信,另外还告诉我们人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没有,那么美也只是一种突然的存在,只有我苏轼去了杭州才发现了西湖的美,只有美跟美之间才能相互吸引。苏轼到黄州后,心态还是很积极自信,看到了黄州的丹霞地貌,就想到了三国赤壁大战的黄州,于是写下了《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通过长江、月亮、自己、人类的比对,发出所有的英雄人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水流花谢的感慨。但是英雄的精神和业绩会名垂千古,所以他在词的最后说道:“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像梦一样短暂,就让我用这杯酒祭奠永恒的长江、月亮和伟大的自然,希望自己在自然中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在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一般来说女人、老人执政是保守时期,王安石变法就此流产。苏轼作为保守派,就被委以重任宣召回京,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位于如此高的权位,可是苏轼又站在中庸之道的立场上说王安石变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北宋的确存在很多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来自于赵匡胤的马上得天下,赵匡胤得到天下后立刻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武将们没有积极性造成了北宋的军事力量薄弱,只有不断的征兵,文人之间勾心斗角现象严重,统治阶级之间矛盾重重。苏轼为王安石变法说法就被视为不识抬举,又一次被贬到杭州。苏轼到了杭州后依然想做一个好的政府官员。继白居易在杭州钱塘江修建了白堤过后,苏轼又修建了一个苏堤,为民造福,至今仍是西湖十景之一。

哲宗亲政时期,少年皇帝年少有为,主张改革。因为苏轼是属于保守派,又遭遇贬谪至惠州。苏轼依然忧国忧民,想到李隆基宠幸杨贵妃时,劳民伤财把广州的荔枝快马加鞭运送到长安,所以苏轼就写了《荔枝叹》。在惠州,他还想到了尽管这个地方距离京城很遥远,但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自我宽解,也是很想得开。

哲宗皇帝去世后,徽宗即位。徽宗是属于保守派的皇帝,但他认为苏轼不是保守派的,于是苏轼再次被贬至海南的天涯海角。在海南岛的儋州、琼州苏轼办了很多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据说内陆的很多学子纷纷到儋州东坡书院、琼台书院求学。苏轼在海南岛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认真做好父母官,填好造田,把大陆的水稻移植到海南岛,一年产三季。这个时候,徽宗觉得苏轼的年龄太高(64岁),于是宣召苏轼进京。在进京途中,苏轼逝世于江苏常州。去世之前,苏轼写了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他的豁达胸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一条路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贬谪之路,也是他为我们留下很多文学篇章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赵翼评价李后主的话用在苏轼这里非常恰当:国家不幸诗家幸。从国家来说,苏轼原本可以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但是苏轼没能在宋朝成就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过来他却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试想,如果苏轼成了政治家,无论是贤相、平庸的宰相还是被评为奸相,都是为为统治者服务的。用元代张养浩的话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由于苏轼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才能在文学事业上为我们留下许多不朽的作品。从这个方面来说,苏轼是中国文化的幸运,是世界文化的幸运。倒回头看,苏轼在黄州写的《定风波》更能体现他的中庸之道和豁达。我们一起朗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不要听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不要听人世间的风言风语,我们都不要过意去在意它。“何妨吟啸且徐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人生就像这样,边走边唱不亦乐乎!竹杖草鞋胜过官车官马,能够做官为人民服务当然是好事,可是无官也是一身轻。风里来雨里去,不管别人的看法。人生有些事是福是祸说不清楚,比如说一个人要是各个方面发展才是好,可是总是会一个方面优秀了,另一个方面就不会很优秀,因为老天爷不会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成全你。所以有些事未必是坏事,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不能绝对,没必要太过在乎。

接下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刚刚我说道苏轼自我宽解“何妨吟啸且徐行”,可是春风一吹,有点冷,一下子把我惊醒了。苏轼想到自己在黄州的时候已经是四十几岁了,只是一个团练副史,我的理想怎么实现呢?不过作为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的苏轼,消极情绪是很短暂的,马上就看见了“山头斜照”,尽管只是一个“斜照”,只要今天的夕阳在,就相信明天的太阳就会在。带着这样的信心,苏轼说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坎坷的仕途,我就像陶渊明一样唱一曲归去来,最后我的心情变得十分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外在的争斗、纷争,在我的心中激不起任何波澜,只要内心怀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的美好总会属于我。

每当我读到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总会想起那首歌“人生本来苦恼就多,再多一次又如何,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苏轼的这首词启示:1、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边走边唱,不亦乐乎。2、祸福相倚,有得有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4、面对现实,吸取教训,善解人意,超越自我。让我们还是用李叔同的方法,借《中国功夫》的调子唱一唱这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师们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可以根据诗词的主题情绪灵活借用歌曲的调子。

又回到苏轼在黄州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了,让我们用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调子来唱一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水调歌头》写于山东密州。当时,在这个世界上,苏轼的唯一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弟弟苏辙,所以就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在中秋佳节,一个人喝酒喝到天亮,写下了这首词来怀恋子由(苏辙)。本来表达的是苏轼希望他和苏辙的手足之情可以永恒,后来因为名句可以超越时空,今天我们所有的人都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互相祝愿。让我们一起来唱这首表达祝愿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让我们宣誓:生命如诗,岁月如歌,快乐国学,边走边唱!









































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gscs/19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