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故事传说 >> 用传统直面自然白雪石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创
白雪石属于二十世纪坚守中国画传统主义阵营的一员,他的山水画艺术是中国文化多种机缘促产生的奇境。白雪石的中国画学习道路没有走学院教育的路子,而是典型的师徒授受,他早期拜师赵梦竹与梁树年,同时又有机缘接触临摹故宫藏画,依靠自己的勤奋,他刻苦精研古法,把绘画滋养的渠道超越明清上溯宋元。白雪石还较早就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他交游画坛耆宿、致力于弘扬国粹。这些经历使白雪石的艺术经过了传统养分的长期浸泡,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成为他日后变革出新的基础。白雪石艺术的最后辉煌是在新时期的文艺背景下实现的,应和了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时代母题。他以桂林山水为突破口,开拓创新地域题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白雪石笔下的漓江山水以其清新亮丽的艺术意境和鲜明的时代风格特色征服了无数的观者,奏出了山水画艺术的强音。
白雪石像
白雪石的艺术根基是深深扎入传统之中的,他依凭深厚的传统涵养以及个人的超凡才赋,通过艰苦探索,师法造化又对传统进行开拓创新,最终结出硕果。如何继承并发扬传统,如何接受写生方法,再如何表现时代风貌,这些问题在白雪石的艺术探索中都涉及到了,他对传统与时代之间的处理方法和取舍原则向我们昭示出关于中国画发展的一些规律。
一建国初期的积淀与摸索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白雪石的作品就透出坚实的传统基础和不凡的笔墨气质,这表现在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山水人物画《春》,尤其是与老一辈传统主义画家胡佩衡等人合作的《报喜》等作品中。白雪石还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鸟画兼擅的全能艺术家,他的人物画与花鸟画都有工笔倾向,尤其对花草的细致描绘,层次清晰、格法严谨,成为他山水画创新不可或缺的潜质。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多变的政治氛围中,白雪石的主题性作品虽然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但是对于主题的表现是浅淡的和平凡的,不是那么浓烈,这也是作为一个传统主义画家难以克服的局限。因为传统中国画讲求的是意境,而不是主题思想,这也许是白雪石的艺术没有被红色年代所选择的原因。虽然白雪石在艺术上的潜质已经具备,但是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风格倾向和题材定位,也还未创作出产生重要影响的主题性作品,时代也还没有为这位大家的生成提供历史契机,所以他这个时期仅是偶尔崭露头角。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进入后期直到结束,主题性作品渐渐退出画坛主流,白雪石才陆续创作出《侗寨之晨》和《长城脚下幸福渠》等具有一定影响的主题性作品。还好这些作品仅仅是白雪石艺术探索的中转站,这些作品中透出的审美品格,也成为白雪石艺术再开新境的契机。至此,属于他的新时期才真正到来。
白雪石把棉花捡净卖给国家86.5cm×54cm北京画院藏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国外交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以尼克松访华为契机,周总理指示涉外宾馆悬挂的毛主席语录和革命陈列画都改换成为政治色彩淡化的传统山水画。再到『文革』结束后,从毛主席纪念堂到国家其他重要会馆,其布置都改换成为传统中国画,这些改变主导并表现出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向,以此为契机,全社会迎来了审美标准的大转变。中国传统绘画及其蕴含的审美意境开始复苏,中国画又面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二次转型:由政治思想本位转向审美趣味。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艺术创作的主题性要求逐渐放松,绘画的题材内容也趋于多元化,传统文化有所回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审美意境为核心的中国画开始复兴,中国画坛再度活跃起来,李可染、钱松嵒、宋文治等在前一阶段领尽风骚的一批艺术家,进入新时期在延续创作的同时又寻求转型,同时也有一批在前期一直处于低调状态的中国画家开始走进主流美术史的视野,白雪石就是其中之一。
白雪石北京东单公园64.5cm×39.5cm北京画院藏
新时期山水画在走出了主题和题材的禁区之后,意境作主题、形式即内容、审美为旨归成为新的中国画艺术思潮,以表现祖国河山之美的名山胜水成为此时的取材风尚,庐山遗迹、井岗新貌等革命圣地,黄山云海、江南烟雨等传统名胜都成为这个时期取材的重心,展示不同地区的独特山水风貌成为潮流。白雪石的成功就在于他把这种特色呈现推到了一个新的状态。白雪石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涉及漓江山水题材,但大多为小幅写生,后来才逐渐定位和聚焦,创作大幅作品。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新风格进一步明朗成熟,最终自出机杼,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境界。白雪石的艺术是遇到了桂林山水这个题材,又迎上中国画再度转型这个历史契机,由此获得了一个全面的升华。白雪石经过多年的蓄积、灵思和功夫才找到了突破口,从一个风景名胜中成功开拓出了一种全新山水画风格。白雪石之前的古人以及近现代绘画大师如齐白石、李可染都曾画过桂林山水,白雪石接续了他们的艺术探索,用所学传统直面现实生活,开掘出一整套适合表现桂林山水独特地理区域地貌特征的语汇,创造出新时期山水画的全新意境,这是完全不同于齐白石、李可染等大师的偶尔探索,更迥异于古人千山一面、万壑同貌的概念山水,这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审美品格。
二对桂林山水地域风貌特色呈现的探索
白雪石、屈贞合作谐趣园79cm×45cm年北京画院藏
用传统中国山水画法不好表现桂林山水,因为广西地区的岭南山川大多属于熔岩地貌,山峦多为孤峰峭立,有横向绵延的轮廓但缺乏纵向连贯的脉络。而传统中国画中的山脉大多以北方具备脉络走向的山峦为主,就是因为这种地貌便于竖幅构图、结构章法,这种方法不适合处理桂林山峦,画不好就会显得凌乱无序。白雪石则因势利导,把山峦的横向绵延处理成结构山水的基本骨架,顺势使之横向结构,把传统的竖幅格局转换为横幅。同时在纵向上增加前后平行的横列,穿插掩映,又利用夸张的空气透视来增加虚实对比,这就使层峦叠嶂在上下拉开不同的深远空间,再进一步利用水中的倒影强化画面的空灵与通透感,极大地增加了山水的空间层次,形成了一种横向绵延、纵深透视的表现方法。这种构图正吻合了漓江山水题材的表现,白雪石的艺术处理手法使桂林山水的平面表现成功出场。白雪石的这一构图章法格局是传统山水画向当代转换的一个重要表征,因为近现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单体相对低矮,不适合悬挂竖幅山水画,特别是一些公共活动场馆的陈设更需要巨幅横向画作,因而对横幅构图的作品需求大增,白雪石应国家有关部门之邀绘制的陈列画大多为横幅。这一创造改变了传统山水画立幅为主的基本格局,横幅构图成为山水画向当代转换的一个形制分野,桂林山水题材也正好适合了中国画社会功能转换的这一契机。
因为不重视实地写生,中国古代绘画对特殊地貌特征的表现并不强烈,山石结构脉络的表现也相对较弱,大多平板缺乏体积感,更不用说地貌特征了。二十世纪的山水画家们都极力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画家很难做到,但接受了西画训练的当代艺术家大多都能做到,白雪石不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更具挑战性地成功表现了桂林山石的特征。桂林山石结构脉络不像北方山川那样具有形态,往往就是土石混包的团块结构,北方山峦属于外凸型山石,桂林山石则属于外凸加内凹型,其上满布孔窍穴岫,更加难于表现。但是白雪石仍然能够抓住一团混沌形态中大的结构走向,把山石处理成形态多变又有结构脉络的形象,随机赋形,灵活多变,使孤峰自成体统,独具结构脉络,体积形象完备。这样的表现需要从更加整体的角度来处理和描绘,需要更加高超的概括能力与造型技巧,白雪石发展了乱麻加斧劈皴法以及拖泥带水式的勾写结合笔法,画了许多不规则形状的拳石与窠石,土石掩埋,树石杂沓,寓变化于齐整之中,有形与无形相吞吐,既自然又不凌乱。这打破了过于整一带来的单调感,反而创造出了一种整散断续、处理到位、更加自然丰富的山峦形象,把桂林山水的钟灵毓秀与玲珑剔透之美表现了出来,这是白雪石对桂林山水表现的第二个贡献。
白雪石向自然进军cm×98.5cm北京画院藏
白雪石的山水画在风格基调上还呈现出向传统工细青绿山水画靠近的倾向,这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宋文治也同样在自己的山水画中揉进了细密的工笔画法和青绿山水画法,白雪石则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他的山水画中,前景中的芭蕉、房屋、船只都是勾写细腻,平涂敷色,房屋如同界画,这也许是他早年工笔花鸟画格法的遗存。白雪石的山水画还有一个特色,是他对装饰画手法的借鉴。白雪石的山水画是以意境的审美为宗旨,他能突破笔墨与物象的束缚,大胆借鉴装饰画的表现手法,用重彩点出树叶,喷洒色点表现飞雪、叶芽等等。另外白雪石也涉足于水墨的开掘,他使水墨脱离开用笔,利用水墨洇晕渗化、泼墨撞水产生的独特效果表现桂林山水的温润特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山水画法范畴,进入彩墨表现的界域,是对新兴艺术手法的大胆借鉴,是对有意味的形式和审美意境的追求。这些手法无疑表现了漓江山水烟雨空濛、如梦如幻的审美特征。白雪石的桂林山水大多采用青绿基调,他把不同层次、明度的绿色并陈组合,营造出一番醉人佳境,更增添了画中美轮美奂的气质。
三对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基本取向
白雪石达娃英雄画像22cm×27cm家属藏
白雪石对装饰画手法的借鉴是恰到好处的,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格法但又保持传统的笔墨基调,并且把装饰手法有机地融合到深厚的传统底蕴之中。他用深厚的传统功底整合吸收装饰画手法,使之明丽清雅而不至漂浮浅薄,格调清新却又厚重沉着,也使『工』与『写』有机结合,工细描绘与泼墨挥写相映生辉,各得其所,所以他的山水画细而不腻、艳而不俗。
白雪石、胡佩衡合作报喜77cm×48.5cm北京画院藏
白雪石的艺术创新其实是与他扎实的基本笔墨功底分不开的,他对树干的写法,对树以及竹林的概括表现手法,还有对松树、凤尾竹的描绘都极富创意,均可见出笔墨之美。他描绘的山石结构表现出笔法的变幻多样,呈现出了不同树石的形态面貌以及品格特质,创造了许多风格迥异的审美形象。这些艺术形象之美都得益于他对传统绘画格法的娴熟。美的意蕴内涵于笔墨结构程式与格法之中,其间虚实布白、穿插避让都是创造美的方法,白雪石在这方面具备深厚的基本功力,所以他的艺术形象富于醇厚高古的气韵,能够经得起审美眼光的考验,坚实而又耐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白雪石编写的山水画教材流行海内,成为新时期传统学习山水画的范本,从中可以看出他传统技法修养的全面性。山、石、云、水、树每个艺术形象、每个细节之美都是因为有传统的支撑与滋养,包括他早期上溯宋元得来的法乳,只是在白雪石的画中,他把这些传统的元素与创新之间融汇得圆融有机,不露痕迹。
白雪石大丽花66cm×56cm北京画院藏
白雪石对传统的继承不只是表面的皮相,还体现在他于传统格法之上进一步领会其概括手法以及艺术精神,在谙熟传统的技法与程式之后,再追溯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和表现方法,用这种方法与精神直面大自然与新时期的河山新貌,从而实现了艺术表现语汇的创造。白雪石的山水画创造得益于这个时代所提倡的写生路线,他的艺术创造,包括表现技法和意境创新,都是他长期写生研究的结晶。白雪石对桂林山水地理地貌特色的研究,以及他笔下的崭新艺术形象,大都可以在他的速写中找到原型。他重新师法造化,面对大自然,研究揣摩,然后根据实地的地貌特征,运用全新的表现手法和语汇。他还根据不同地域的山峦尝试创造不同皴法,例如除了漓江山水之外,还有太行山、京郊燕山以及江南山水形象,他都力求把不同地域山水的独特品格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使之有所分。这也是传统山水画在经历了西画写实观念渗入之后的一种艺术探索,根据实际山石地貌来更新山水画更加深层次的皴法和笔法。白雪石的艺术创造为什么如此鲜明,就是因为他深入到了这些层面。包括他对桂林山水题材的构图处理和具体的山石表现,对竹林、柳叶等树法的概括手法,这些表现语汇的创新都是他写生、面对自然、师法造化、研究揣摩的结果。
白雪石烟雨漓江cm×68cm私人藏
如何继承创新中国画的传统,二十世纪诸多的艺术家都进行了探索,不同的流派各领风骚,多样的主张互相论争,出路究竟何在。顽固坚守不是创新,完全抛弃也不是出路,白雪石的艺术道路似乎更符合传统的精神。首先他不舍弃传统,而是走进传统,穿透外在皮相领略基本精神,同时他也不拒绝西画的创作方法,包括写生方法、装饰表现,不拘中西。更重要的不是纯粹的学理冥思,也不是纸墨枯索,而是走出去、直面大自然,先转换题材对象,放笔直取,在艺术实践之中重新感受了悟、品味玩索,凝结具体感性层面的点滴生发,这种全新的审美感受才是传统艺术在新时期的源头活水,是时代精神的映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这样由少到多,积点成面,逐步完善找寻,最终生成一种全新的意境,我把这种方法称为传统中国画的『转换性创造』,这是白雪石的艺术道路,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在新世纪实现创新的关键。
(本文作者系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北京哪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