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全面抗战的爆发卢沟桥

发布时间:2017-9-13 19:24:29   点击数:

卢沟桥,又名芦沟桥、永定桥、马可波罗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约15公里,因跨越卢沟河(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座古老的桥又增添了新的意义。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弧拱跨度为11米,扁平率为0.69,桥全长.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

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明朝正统九年(公元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破四旧”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至今依然能够看到修复痕迹。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年后铺设的柏油和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卢沟桥两旁有根汉白玉栏杆,每根柱头上都有雕工精巧、神态各异的石狮,或静卧,或嬉戏,或张牙舞爪,更有许多小狮子,或爬在雄狮背上,或偎在母狮膝下,千姿百态,数之不尽,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看晓月要在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西山叠翠,月色妩媚。年7月7日,卢沟桥畔响起了第一声抗日炮声,如今在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可以看到一座高4米的艺术雕塑--《狮醒》,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卢沟桥,三年后建成。

卢沟桥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缭乱,最后只有作罢。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个,至此,应该说是“迷团冰释”了。孰料,在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不相同。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有的大狮子身上,雕刻了许多小狮,最小的只有几厘米长,有的只露半个头,一张嘴。因此,长期以来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说法。据统计,望柱上有大石狮个,小石狮个,桥上石狮共只,桥东端还有顶着栏杆的石狮,左右各1只。桥两头有华表各1对,华表顶部石兽各1对(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为一对大象)。总计石狮个,两畔还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记载清康熙二十七年()重修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卢沟晓月四字。碑高4.52米,宽1.27米,厚84厘米,卢沟桥为燕京八景之一。年七七事变就发生在此。望柱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年建立卢沟桥史料陈列馆,年在桥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桥。叫京石公路桥,全长米。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卢沟桥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七七事变

日本侵略者自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击和牵制了日本陆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军民伤亡达多万人。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被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七七事变”后,中国军民的奋起抗战。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以不同方式声援中国抗战。正如毛泽东在年10月25日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所说:中国抗战“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国际间过去鄙视中国不抵抗的,现在转变为尊敬中国的抵抗了。”

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今天距离七七事变的爆发已经70年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个以宽容、和善、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开始在一种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捍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70年过去了,我们之所以还在纪念“七七事变”,并不是仅仅纪念那个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日子,而是纪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我们所要怀念的英烈也不仅仅是“七七事变”中抗敌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态去怀念和反思。

“七七事变”纪念日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寄托了中国人在近代和现代国际政治上太多的尊严和荣誉。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那么“七七事变”就是我们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从这个注脚开始,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抗战胜利到现在已经近62年了,当年的抗战老战士,今天大部分都不健在了。当年抗日英雄的故事,今天我们只能通过银幕、书本或纪念馆里去找当初抗日将士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抗联、在太行山上、保卫华北、保卫黄河、地雷战、地道战等等激发民族勇气的英雄形象,在我们的新一代身上似乎变成了电脑游戏,这恐怕是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殉难的三千多万血肉之躯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代爱国诗人,词曲作家申宝峰曾激情豪迈的说过:“同胞们,卢沟桥的枪声虽然远去了,但是,我们周围的环境并不太平,我们还需要作出努力来保持一个长久的世界和平环境。中国人民还需要摆脱新的贫穷落后,走上真正的富强文明。绝对不容许重演近代中国史上那些外国帝国主义的强盗仅仅靠一尊大炮就可以欺负我们民族的时代了。历史还告诉我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防止落后挨打的基本条件。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和血的教训我们万万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战更不能忘记。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家发展和强大的硬道理,要紧跟世界车轮步伐,只有实力才能在地球上担当千钧之力。我们可以不计前嫌,努力发展中日人民之间长期的友好往来,永不再战。但对于日本国内毫不知耻的军国主义复活与少数政客参拜侵犯我国的战犯尸骨行为要敢于坚决斗争。”

70年之后,当我们试图重新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现实国际政治语境的复杂性。一个纯粹的怀念,也背负上了现实国际政治的负担。这种全民族式的纪念给日本舆论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反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承认中日关系是东亚最重要的国与国关系之时,在中日关系逐渐改善的语境里,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七七事变”的纪念日?

在一种良性的国际政治语境中纪念“七七事变”,人们常常担心历史会影响现实政治。实际上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公众怀念没有边界,当我们面对“七七事变”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面对抗日之战,我们也是在面对正义与邪恶直接交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在公众怀念的氛围里,所有的现实政治也都在反省和反思。而我们承认与感念今天难得的中日关系,并不妨碍我们回到历史的眼泪里。我们对“七七事变”的纪念,也不会妨碍中日关系向良性发展。失去了7月7日的怀念,失去了9月18日的愤怒,中日关系才是不完整的。

公众怀念更为我们寻找一个现代国家意识的开端。“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在分崩离析的思想中艰难跋涉。无论是社会政治还是社会心理都在从专制向民主,从帝制向共和转型。形式上的内战和思想上的内耗,其实远远没有解决中国人民族性的弱点和心理观的封闭。“七七事变”的发生,用最简单也最残酷的丛林法则告诉中国人,这个世界总有许多残暴和血腥,不反抗就会灭亡。

因此,超越现实政治语境的公众怀念,更是一种最基本的公民历史观和发展观教育。这些都是现实政治所无法给予的。我们不必因为期待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而刻意回避历史上的那些灾难。更不用因为某位日本领导人善意的历史态度,就对历史灾难采取低调的纪念方式。7月7日是中国人自己的国殇日,这一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太多的意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失去了7月7日的中国历史,也是不完整的。

在纪念七.七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伟大英雄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不能忘记毛泽东千千万万为了民族独立、解放一块战斗与牺牲的战友们;不能忘记抗战期间,坚持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为反抗日本侵略而牺牲的国民党军队将士们;不能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屠杀万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因此,在此建议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每年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或者是新上任的第一天,应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凭吊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人民的自由幸福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并且要形成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在百舸争流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改革开放的27年,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有了长足的经济发展,并将继续带领中华民族劈波斩浪,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实现人类最伟大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等等方面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宛平城在卢沟桥东。明崇祯十三年(年)建成此城,原名拱北城。宛平原是明代顺天府下辖的京城附郭县之一,清改称拱极城。年12月1日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极城内,从此改名宛平城,现已改为卢沟桥镇。

宛平城在卢沟桥东。“宛平,自古即为京南门户,城建于明末崇祯十年(年),当时正是明朝的战乱时期,建此城以屯兵守卫京城。《日下旧闻考》曾记载:“卢沟畿辅咽喉,宜设兵防守,又需筑城以卫兵。”“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明时称“拱极”城;清时改名为“拱北”城,当时并不叫宛平,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宛平县署正式迁到此地。

“局制虽小,而崇墉百雉,俨若雄关”。全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所谓的宛平县署在北京城内鼓楼附近。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年12月1日宛平县署正式迁到卢沟桥原拱极城,此地方始称宛平城。宛平城是一座桥头堡,城垣建筑与北京类似。有城门两座。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宛平原是明代顺天府下辖的京城附郭县之一,清改称拱极城。县署迁此9年,“七七事变”即在此爆发。正因当年宛平为军事目的而建,城制虽小,但它的形制结构初建时与普通县城不同,城的内部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全城只有东西两门,并都有瓮城及城楼,整个城墙比较厚实、坚固,主要是有利于防卫京师。

宛平城全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桥头堡,年12月1日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极城。拱极城始称宛平城。年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宛平城明、清时期没有遭受什么破坏,但民国以后成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年7月7日晚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鸣枪逞凶。当晚,日军反向在此守卫的二十九军提出无理抗议,声言中国军队由宛平县城开枪,并声称有一日本兵失踪,要进宛平县城搜索,当时遭到二十九军守桥部队的断然拒绝,日军即用大炮和机枪向宛平县城轰击,双方展开了激战,日本侵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

“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自卫战争的起点,也是东方及太平洋地区反法斯战斗的起点,在宛平城边、卢沟桥畔,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爱国官兵,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多少先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今离宛平城不远的大枣山上还矗立着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如今看到这些烈士的陵墓,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宛平城西的卢沟桥是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代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驿站和祭祀庙宇,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

宛平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保卫京师,宛平城在卢沟桥东。明崇祯年建。宛平城全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桥头堡,年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年重修了城墙、城楼和瓮城。

宛平城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明王朝为保卫京师,京,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年-公元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防御李自成进。宛平城除保留了侵华日军炮轰的弹洞外,其余建筑都进行了修葺,已复建完工。









































鐧界櫆椋庡湪鍖椾含鑳芥不濂藉悧
鍖椾含鍝釜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gscs/178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