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故事传说 >> 文化蒋德钧复兴匡山书院略记
蒋德钧像
青色染疾烟雨,余奉旨调任龙安府,一些杵臼之交者执意与亲兵同行护送余与家眷.同袍熊希龄、黄自元等贤者亦换下官服,着一身青衣素袍目送于车辙无痕处。
舟车劳顿于风光绚丽中,恭人淑德是个识大体的女人,一路照料余勤勉有余,对随行人员皆体恤有加,无分毫难堪。余常于批阅公文、伏案读书时得淑德红袖添香,更抱定为苍生福祉尽绵薄之力。
行至龙安府界,见一水瀑石碑处赫然有康熙先帝留下的:“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的训令,余此刻想当今圣上为避太后耳目,召余于养心殿,托龙安府兴文之重任,尝于“天下未乱蜀先乱”处教化人心,发国之变化于根本,更不敢有怠政之心,恐负先帝训令与光绪圣上变革苦心。
余自幼尚耕读,对文以载道深以戚戚焉,巴蜀亦为几番神往,今赴任龙安,天意使然也,唯有尽吾不才老朽之躯,复龙安崇文尚道之风,希籍天下效广。
临龙安府简置起居休憩三日后,与恭人淑德沐浴焚香,共去辖内匡山读书台参拜,去至只见眼前树木郁葱,参天傲入云际,读书台院落反倒掩于荒草蜘网,稀疏凋败,石碑残缺,偶有野物纵情于间,无人问津于尔。余对赵蕤、李白先贤心里万分敬仰,见读书台此番境遇若才子落魄,心中郁结不已,与恭人淑德跪地盟誓重建读书台于复兴。
余年俸贰佰壹拾两,恭人淑德平日节俭,又厚颜向其父索要一些银两,然离重建书台所需甚远,忧心若秉烛明暗曳之,操劳无力。
光景已去阳春,入蝉鸣酷暑,余治日常政务之余,为书台的复兴仍不得获解。恭人淑德于此不忍,遂将压于几月的心念告知于余,让余尝召龙安商贾志士,捐银出力,功德书表圣上,以此,事或成。
朝廷当下亦内外困之,余念及民情,实不想扰民于此,然不依此,则复建无望矣,自省吾身亦无是处,只好以行止无愧,天地褒贬来衡余心。
复建书台亦寄福于李榕良策、龙安苍生,终又几复赵蕤、李白光阴之大巧若拙,余不胜激怀,作重建手记,大匠赵兴昌不计粮饷,日夜为之凿刻于碑。
望达天人感应,沾丐后贤,复兴天下。
少穆
光绪癸未年六月
(作者注:这是我以小说笔法、以第一人称写的先贤蒋德钧与匡山书院的缘份,虚实相间。文中的拓片类图片来自于我父亲的收藏,当年在WENGE破四旧的时候,父亲被不情愿的裹挟其中,得知匡山书院的那些石碑将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时,连夜去往县城买好宣纸后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去挨着拓印下来,悄悄保存。)
作者李曦,热爱妇女、儿童,酷爱道教文化及一切文化,一个猥琐与坦然、粗犷与文雅、风骚与风骨并存的正慢慢又快快老去的男人。
编辑:沈丰
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娌诲尰闄?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鍖婚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