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地形地貌 >> 何启治评论家的勇气和精神
评论家的勇气和精神
——谈缪俊杰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工作
30年前,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五十非梦亦非烟》的文章,记述文艺评论家缪俊杰的经历。文章发表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何西来先生著文评论说:“《五十非梦亦非烟》是启治为他的武汉大学老同窗、评论家缪俊杰留下的一个侧影。缪俊杰也是我做研究生时的同窗,彼此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因而算是相知较深。就我所知,启治的这篇文章,是较早研究和评论缪俊杰的文章中最有见解也是最好的一篇,不仅评价到位,而且情文并茂,不仅写出了这位评论家的特点与风格,而且写出了他的潜力。这应该算是一篇关于评论的评论。”
悠忽30年过去,真是“弹指一挥间”。如今,俊杰兄已从新闻岗位上退下,但从新闻圈内淡出的身影,却在文学圈子里越来越显。著名评论家、《小说选刊》原主编冯立三先生在俊杰七十五寿之时,曾作《俊杰之歌》,赞云:“赣南山村小溪寒,牧童敢指珞珈山。苍茫大地连天碧,中央党校作讲坛。谁人不知缪公笔,如江如河如波澜。《文心雕龙》有新解,忧愁风雨度流年。”精辟地道出了缪俊杰的经历和状态。
我和俊杰兄同年同窗(他比我大一个月),相识相交相知半个多世纪,如今都进入了“望八”的年轮。但我们都还不甘“垂垂老矣”的处境,还想在有生之年有力之年做些事。依我看,俊杰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并不那么相当,他大有“老骥望八犹奋蹄”之势,因而促使我再提笔写这篇文章。
我很注意西来文章中说到俊杰的“潜力”这两个字。我和俊杰兄虽然都是搞文字的编辑,但由于岗位的不同、行业的差异,各人的作为也是有所不同的。他的岗位在新闻战线,他的“潜力”在新闻战线得到发挥。
缪俊杰于年1月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协助主任袁鹰(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书记处书记)主持人民日报社的文艺宣传工作。缪俊杰的“潜力”是怎样得到发挥的呢?我最近读了一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思想文化战线“拨乱反正”方面的回忆文章,也采访了一些同志,发现平时为人低调不事张扬的老同学缪俊杰干了几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xdm/2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