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重读小学16年级李白著名诗作,不一样的

发布时间:2023/12/19 15:50:36   点击数:

不论喜不喜欢读诗,凡是华人都会念几首李白的诗,或许李白的烙印,已经打入了每个华人的血脉里。李白,一个活着的时候就被称为神仙的人。第一个叫他“神仙”的,竟是当时的科举状元、太常博士、大诗人、大才子贺知章,可见李白的不一般,不简单,不平凡......

读李白的诗,读一遍,觉得爽,读两遍,觉得很爽,读三遍,真的很爽!!!反正我从小学,读到初中,读到高中,读到大学,读到现在,最喜欢的就是李白的诗。李白的诗没有那么多忧愁,既没有忧国忧民,也没有儿女情长,一路上就是欢乐与高歌。

李白(年-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最新版(人教版)教材中关于李白的诗词:

一年级

《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作为李白的粉丝,很惭愧,《古朗月行》这首诗我竟是在孩子背诵时才知道的。而后,拜读完全诗,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么晚才认识这首诗,诗太长了。《古朗月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的完整版本: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李白的古体诗,有一种天然的,浑然自成的天真感。”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种天真的孩子般的诗句,只有李白能写出来。细细分析,李白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呼”、“疑”的口气感觉是从小孩嘴里说出来的。让我感受到明月在他小时候心中的投影。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现在有这样的说法:唐天宝年间,汪伦是唐朝泾州的一个小官吏,但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而李白是当时的“全民偶像”,坐拥千万粉丝的“大V”。汪伦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信中大概内容是:李大仙人,我听闻您喜爱饮酒,我们泾州有万家酒店,酒香十里。我还听闻您喜爱游玩,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处处鸟语花香,不知您能否赏光,来此地游玩。李白是个豪放的性情中人,看到这信之后,得知既有自己喜欢的杯中物,又有美景观赏,立刻动心,欣然前往。

汪伦这边自然是喜不自胜,迎客宴,欢迎宴,粉丝见面会轮番助阵,欢迎李白的到来。李白礼貌的完成各种应酬之后,就向汪伦提出要去泾州的十里桃花园和万家酒店。汪伦向李白以实相告:距此地十里之处有一水潭,名为桃花潭;潭边有个酒楼,店家姓万,他开的酒楼就是万家酒店。我这样做完全是仰慕您。

李白听后恍然大悟,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没有任何苛责。当时正值春风徐拂、桃李花开,潭水清澈、碧波晶莹。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日日饮美酒、赏美景。临别之时,汪伦又以豪礼相赠,在岸边踏歌设宴为李白践行。李白也是个智商很高的人,极其懂得人情世故。就写《赠汪伦》表示回谢,全诗中,题目和诗中两次提到汪伦,这在李白的诗中很少见啊。最终两人各有所得,汪伦名垂千古。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床”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也就是说李白不是躺在床上做梦,是坐在院子里或者窗前。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5岁。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华人称颂。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李白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出李白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二年级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学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仅仅觉得有种磅礴潇洒之感,毕竟李白是豪放派代表,那时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闲散”度此生的种子。

诗中的香炉,即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下文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转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人带入无限遐想之地。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旨是:庐山是修仙的好地方,有仙气儿。我觉得有些道理。

三年级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年)春夏之交,二十多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天门山的美景,大自然的神奇壮丽,加上李白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情感,整首诗给人一种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的意境。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解: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

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这首诗成于公元年春天,时年李白58岁,当时正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在白帝城的时候,收到被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旋即乘舟东下江陵。心情愉悦,舟也就轻快了,整首格调轻松愉悦、空灵飞动。

四-六年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年),当时李白将近而立之年,他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没有一句表示惜别的话语,却能表现出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船已经扬帆而去,而李白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碧空尽”,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后才注意到这一江水。这种写法引人入境,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小就喜欢读李白的古诗,希望孩子也一样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dlhj/247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