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此曲中作者作出只有渔翁得自由的判断,而渔
本文由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隐居,隐士,其实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有,只是隐士生活在古代更被文人雅士推崇和向往。而明代散曲作家周履靖写过十首散曲,都是在反复咏叹渔翁隐逸江湖、超然物外,唯愿与清风明月、幽林甘泉相伴终老的逍遥生活,向我们反映了作者对严子陵式的散淡闲适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而这首《听潮夜话》就是其中的一篇。问自由是什么?人生又如何能获得自由?按照《庄子·逍遥游》的观点,只有进入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待”状态,才能真正地达到无拘无束、任性适意的境界。
而在这篇套数中,周履靖则作出了“只有渔翁得自由”的包含个人真切体验的独特判断,他所推崇的渔翁就是那位拒绝光武帝刘秀的盛情邀请,甘心回到富春江“着羊裘祛紫绶”逍遥自在的严子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渔翁的形象大多数代表着隐逸的孤介与清高,如唐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中的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渔翁,明杨慎《临江仙》“惯看秋月春风”中的渔翁,无不体现出“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好也”的散淡优游的特征。
而《听潮夜话》曲中的渔翁所做的“渔”事,既有钓“江鱼鲙玉绕箸肥”的物质需求,也有“随波逐浪,牵纶投饵”的精神享受。不仅出于谋生,而且出于闲情娱乐。值得强调的是,他更有一种无法在仕途官场体验的“丝纶在手”的作为主人的优越感,在精神上显得比较自足、达观,尽管仍是自我调节和安慰,但已使残年有了生机和希望,从而对沦落、潦倒、失意者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与渔翁形象相对应,周履靖这支曲子中“潮”的意象同样运用得非常巧妙独特。具体说来,它包含着三重意境。
第一,就个人体验而言,人生瞬间的得失成败犹如潮之来去涨落,本来就有“鼍浪鲸波”之涨与“潮平浪息”之落,故而在个人生命的有限时空中,面对这种无尽的起伏涨落,应该抱着“贫穷富贵随天授”的超然心态,萍飘蓬转,随波逐浪,任其去留而甘为云溪之友。鼍,鼍龙,扬子鳄。第二,就普遍哲理而言,人生的一切薄利浮名,归根结底犹如大浪淘沙,终将付诸东流,故而与其沦入尘世成为薄利浮名之“功狗”,毋宁效仿严子陵脱离尘垢,卧月眠风,以饭糗羹藜为快乐,以杯歌棹讴为情趣,酕醄酣醉,放纵潇洒。
糗,干粮。藜,灰菜。这里指简单的生活。第三,就禅宗机锋而言,听潮悟道在禅宗诗歌中多有表现,较著名者如宋苏轼《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轼《观潮》亦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难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两诗均以溪声、潮水作为诗语,将“有”和“无”的概念清晰化、具体化,直指人心。
周履靖此曲所谓“镇日机闲去就”“谈空说有”“氛埃尘垢,居世若浮鸥”“解得其中趣,只有渔翁得自由”,反复强调要丢下“争王竞霸”之“空”,进而出世忘机以保全自身真趣之“有”。全曲意旨既紧扣“潮”事,复时时关涉“渔”事。曲中所言之“潮”与“渔”,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实结合,语义双关。周履靖散曲集《鹤月瑶笙》一套一诗的结构,很有标新立异的特点,这样的形式,在散曲史上可谓独此一家。
但散曲与诗词毕竟不同,诗词要求含蓄隽永,语尽意无穷,散曲则强调直露利落,语尽意显,不仅散曲作家创作是这样,而且散曲理论阐述得也十分明确。因此,周履靖散曲一套一诗的结构虽很独特,但应者寥寥,并未在散曲创作中产生实际的示范作用,这也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而看到最后,你们对自由有什么理解?你们觉得如何才能获得自由?而对于周履靖的这种观点你们认同么?并且大家还知道周履靖的其他哪些名作?
参考资料:《元明清散曲精选》
参考资料:《庄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