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清风诗历庐山烟雨浙江潮澎湃在线
这是苏轼在垂暮之年写给小儿子苏过的一首诗,也类似于佛家悟道所得的一道偈子。苏轼结束了“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流放日子,已然从一个胸怀理想为国为民的志士,变成了残年老人,遇赦返回了内地。这时他听说小儿子苏过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就写了这首诗相送。对于这首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重复句“庐山烟雨浙江潮”究竟是何意,也成了诗的热点。
《五灯会元》卷十七记载了唐代著名的青原惟信禅师说的一段话,或可帮助我们理解这首诗: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苏轼也许是受了禅师这段话的启发才写下了《观潮》这首诗,也未可知。这里其实说的是人生目标、追求过程及到达目标后的一种感受体悟。
庐山烟雨,钱塘观潮,都是不可方物的美景,多少人为之魂萦梦绕,不辞辛苦欲一睹为快。未看前,总是耿耿于怀,及至真的身临其境了,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实现了目标。然而当周流环顾欣赏时,就稍稍有点失落——原来,期待了那么久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憾。其实,烟雨和潮,万年如斯,一直都在这里,不曾改变,变化的,只是“求不得”和“求得”后的心情。
在人的一生里,曾经有过多少事情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为了心里的烟雨潮汐,我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一旦追求到手,开始欢喜几日,待慢慢平静平淡下来,才发现,不过如此。那些随着时光悄然流逝了的悲欢,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移山心力,那些为了目标而内心的隐忍,那些在目标和惨淡现实之间的徘徊挣扎,等等,都“此情可待成追忆”了,最后剩下的,只有平静如水的淡泊,依旧庐山烟雨,浙江潮。别来无一物!(环江老民)
甘肃文物鉴赏
▲李白醉酒绿釉瓷笔洗
兰州市榆中县新营镇出土。明代器物,质地瓷。长17厘米,宽9厘米,高9厘米。现藏于兰州市榆中县博物馆。
来源:啄木鸟
制作:中共平凉市委网信办
审核:雷勇李一宁梁凤娇
原标题:《清风诗历
庐山烟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