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指南 >> 苍然暮色之中的罗浮山静谧而缥缈,犹如一幅
本文乃“温柔还你一世安稳”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望罗浮(翁方纲)只有蒙蒙意,人家与钓矶。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与谁参画理?半面画斜晖。
注释
罗浮:广东东南部的山名,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主山在增城县东。山乐洞壑、飞瀑,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
蒙蒙:雾气迷茫,模糊不清。
径犹非:小路还分辨不清。
参:验证推求。
诗人翁方纲这首诗写暮色中远眺罗浮山所见的迷离避侃倘的景象,虽未入山,然已捕捉到了罗浮的神韵。前两联写望中的罗浮烟需迷蒙,第三联写山中的飞瀑与幽泉,尾联的议论带出斜晖中峰恋的美色。全诗以现实的感受与想象的景物相结合,形象鲜明,在翁氏的作品中可谓清新之作。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九),翁方纲督广东学政,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广东,见到了有“南粤名山”之称的罗浮山,遂写下了这首五律。
罗浮山风景图诗人其实并没有身入名山,只是于黄昏时远眺而已。首联即写望中所见,山色在暮需中一片迷茫,只有几处大家与钓矶依稀可见,这两句犹如一幅空蒙迷离的米家山水画,云气淋漓而点缀一二人物,使整幅画面更为静谧而缥缈,令人神往。颌联即承此而来,进一步具体地刻画山色迷蒙。在苍然暮色之中,时而传来山上佛寺的钟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樵人出没的小路仍被云遮雾障,分辨不清。
罗浮山山脚四季如春这两句一写耳之所闻,一写目之所见,然都紧扣住“蒙蒙意”三字,唯其朦胧难辨,所以仅可闻声而未能见得分明,遂更加重了山间寂静与迷茫的气氛。“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二句从大处落墨,概写出罗浮山的岗峦飞瀑之美。罗浮山脉共有四百三十二个大小峰峦,形态各异,变幻无穷,而且山中危崖怪壑,峰峰有幽泉跌落,飞瀑悬空,所以说“四百层泉落”;诗人面对飞瀑,自然想起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然而罗浮的层岚积辈,泉水清冽,所以瀑布呈现出翠绿与古人所谓“今古长如白练飞”(徐凝《庐山瀑布》)的描写迥异。
罗浮山风景图所以“三千丈翠飞”一句的魅力就在一个“翠”字上,令人似乎见到了罗浮飞瀑的明艳色彩。这两句分明是诗人的想象之辞,但也应合了“望罗浮”的“望”字,因只有远望,才能将“四百层泉”与“三千丈翠”尽收眼底。尾联则又回到现实中来,说那眼前的山恋沐浴在斜阳之中,半明半暗,壮丽非凡,犹如一幅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诗人以为由此可体味到绘画艺术的三昧。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自然山水给人的启示,其实也还是意在委婉含蓄地赞美罗浮的奇瑰壮丽。
罗浮山山脚风景图此诗的语言平易,未有丝毫斧凿之痕,然运思却十分细密。如首联中以“人家与钓矶”反衬出暮需中山色的迷蒙;颔联中以所闻与所见两相对照;颈联中又以泉瀑之广度与高度互为补充;尾联跳出直接的模山范水,以议论作结:都体现了诗人工於炼意的匠心。翁方纲论诗标举“肌理”二字,即欲以义理、考证充实诗歌,以此来纠正神韵说的空疏、性灵说的肤浅,因而他的诗力求细密,铺陈排比、用字辨音都十分讲究,其流弊就是“误把钞书当作诗”(袁枚)《论诗绝句》),而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则往往造句用字,推敲得当,前后照应,脉络清晰,表现出一种缜密的风格,此诗便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