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诗人绘幽邃之景道闲寂之情,坦然寂静的禅

发布时间:2024/2/26 14:02:12   点击数: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6359028.html

本文乃“走完这一生彼此温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诗人王维

此诗是王维闲居辋川时与裴迪同游、同咏之作。诗题即点出了访问地点和对象。然而,纵观全诗,诗人的笔调似乎都停留在山寺外,抒写的是山水之趣。首联落墨别致,特写了上人日暮拄杖溪头相待访客的镜头。原本应在山寺内的上人,此刻却在寺外,显示出上人与诗人关系甚密。作者的一生,与佛家渊源颇深,居于辋川之时,更是长斋礼佛、专心参禅,因而游寺院、与僧人为友,也成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筇竹杖”,可见上人之年迈德行修为必然甚高,侧面也反衬出诗人修为非比一般。

王维诗乡辋川

“虎谿”,暗用典故,据《莲社高贤传》载,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时,“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至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谿。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陆)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谿,因相与大笑”,点出了上人与作者是“语道契合”的禅友。颔联承接首联“相待”“虎谿”等词,写两人一起沿着溪流回山院。“催客”,是上人催促客人,却似是山泉催促客人;“归房”,写归山院,却似是泉流归山院。诗人笔下,山泉含情脉脉,急切盼望着客人到来,争着为客人指引方向,这些亦是上人内心之感受啊!

庐山东林寺

“山响”,是山中淙淙的泉水声,更是空谷之回音,一个“响”字,衬出了山谷之幽静。而“催”“逐”二字,则将泉水急流、山谷陡峭之态逼真道出。此联中,既有听觉,也有视觉,且交相映衬,吟之别有一番情趣。颈联写作者随同上人归山院途中所见美景:野花丛丛怒放,绚烂无比,山谷寂静,鸟鸣更觉寺院幽寂。同颔联一样,此联既有视觉,也有听觉,使人恍若身临其境。而野花、空谷、鸟鸣之交相辉映,又使得此联内蕴更为丰富,可谓声、色、光、态无所不包,动、静、显、隐不时而变,塑造了一个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画面,堪称画意盎然、出神入化之大手笔。

山林里的野花

“野花丛发好”,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花儿绽放之声;而“谷鸟一声幽”,则化用了南朝梁时人王籍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以声衬寂、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幽”字贯注之,幽景、幽情得以一并传出,可谓入诗、入境。尾联写诗人夜坐山寺时的萧森景象:山林格外空寂,山风阵阵,吹过松林,有如“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九辩》)。一个“秋”字,寓气、形、声于一体,使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气,看到了秋夜中山林之美景,听到了风声、松树林之草木摇落声!幽寂的诗境顿出。

山林里的草木

此诗绘幽邃之景,道闲寂之情,触景生情,情与景相融,却又满含禅机,尤其颔、颈、尾三联,作者融禅境于其中,作为一个佛学居士其修为确已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禅讲究从自然山水中获得启示和悟解,因而,诗人写清幽静寂却又不失神韵、情趣的自然山水,从而道出了坦然寂静的禅境,却又寓有禅思和禅悦!尾联中的“夜坐”,可理解为深夜打坐,是一种“凝心定”的观照冥想,以此可进入除尘净虑的“寂然界”。诗人心境如古井澄潭,因此映照万象,泉水声、花开声鸟鸣声、风声、草木摇落声等,都被其听到了。

山林里的泉水

然而,这一切最终又归于“幽”“空”“寂”三字,似乎都已被心境静化、净化,最终,“物我一体”,沉浸在一片幽冥禅境中。这首诗笔调清新自然,意境空净玲珑,神韵悠远天成,是一篇集诗人情感、画家慧眼、音乐家敏感和佛教徒静心的佳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50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