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足丈匡庐地理行武汉大学资环地信三班庐山地

发布时间:2021-10-2 9:51:34   点击数:
QQ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年9月10号,庐山地理学综合实习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实习于年9月2日开始,共计7个班级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实习,他们分别由赵曦、林爱文、钟赛香、赵林、郑永宏、李全等导师带领。共同进行这为期八天的庐山实习。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介于东经°52′—°8′,北纬29°26′—29°41′之间。东临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主峰汉阳峰,海拔米。山体呈椭圆形,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庐山的气象与气候;庐山的坡地重力地貌、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庐山的土壤、植被以及庐山的人文地理考察。此外,我们还将对庐山是否存在冰川地貌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本次实习路线由长线短线交错进行,让学生在不会过度劳累的情况下学到知识并且锻炼自己的身心。分组式的学习以及老师讲解学生提问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实习区域概况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介于东经°52′—°8′,北纬29°26′—29°41′之间。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本次实习将在大月山,虎背岭,石门涧等地区为主,考察庐山的地形地势,土壤岩石等特征,并加以对比和思考。

一、实习区域概况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介于东经°52′—°8′,北纬29°26′—29°41′之间。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本次实习将在大月山,虎背岭,石门涧等地区为主,考察庐山的地形地势,土壤岩石等特征,并加以对比和思考。

二、山体构造

庐山独特的气候与地理位置,导致其山体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

庐山北部局部构造山岭

庐山总体沿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以仰天坪、九奇峰、石门涧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山体以褶皱构造为主,南部以断裂构造为主。北部地区的大月山、屋脊岭、大马颈沿东北和西南方向延伸,东谷、莲花谷、青莲寺、王家坡向斜为向斜谷地,与背斜山延伸一致,相互平行,构成褶皱地貌。实习期间各地测产状数据如表1。

表1:各地测产状数据

庐山北部褶皱构造剖面示意图

铁船峰正断层

虎背岭断层崖

庐山北部在庐山断块上升过程中,虎背岭背斜的西北翼和五老峰背斜的东南翼被大断层错开断落,并形成了高耸的断层崖地貌。

一、实习区域概况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介于东经°52′—°8′,北纬29°26′—29°41′之间。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本次实习将在大月山,虎背岭,石门涧等地区为主,考察庐山的地形地势,土壤岩石等特征,并加以对比和思考。

三、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1.庐山是否存在冰川地貌的争议

李四光教授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期遗迹,且确定庐山在第四季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为三个冰期依次为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其中以鄱阳冰期最老,庐山冰期为最新。鄱阳冰期冰川到达山下,冰川作用遗迹因受长期破坏而保留无几,大姑冰期亦到达山麓,形成冰汛,形如肺叶。

自该观点提出以来,由于其地貌的特殊性,学界对冰川成因长期争论不休。持庐山有第四纪冰川的学者们,根据庐山大量的冰川遗迹证据,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世的数百万年间,同全球一样确实产生过冰川,并由老至新依次划分出了四个亚冰期和相应的间冰期。持反对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庐山位于低纬度,要能够形成积雪,气温下降15摄氏度,雪线必须在~m,而据同期其他山峰推断,末次雪线位置大致在m左右,远高出庐山最高峰的海拔,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实地考察

带着对庐山是否存在过冰川地貌的疑问,我们在实习中前往了大校场、王家坡与含鄱口等地进行了考察。

含鄱口冰蚀地貌

我们于九月五日前往含鄱口进行了调研。

含鄱口主要的冰蚀地貌包括犁头尖、太乙峰角峰和含鄱岭刃脊,学界对该地的冰蚀地貌并无强烈异议。

冰川角峰是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冰窖向后侵蚀,使期间的山体变成金字塔形状的残留体。犁头尖与太乙峰即是两个冰川角峰。

含鄱岭冰刃脊的方向近东西向,岩层走向与山脊夹角约为30°,几组劈理裂隙方向与刃脊夹角约40°,这说明该刃脊只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犁头尖和太乙峰角峰

含鄱岭刃脊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大校场谷地谷口)

同日,我们前往大校场谷地谷口探查冰川存在的真实性。

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对芦林冰碛泥砾剖面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三条支持冰川学说的证据。其一,剖面中的石块无分选性、无方向性、无磨圆度;其二,泥砾的颜色偏红,而以磷灰岩为主要成分的基岩颜色偏灰黄;其三,泥砾的颗粒大小整体而言较磷灰岩颗粒大小要大很多。因此有理由认为此处是冰碛地貌,是20-40万年前庐山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与下方基岩

王家坡U形谷与大坳冰斗

九月六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了王家坡。自李四光先生提出其为冰川U形谷,大月山西北翼存在大坳冰斗以来,王家坡可以称得上是对庐山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争论的焦点之一

王家坡U形谷:

我们首先观察了王家坡谷地的整体形态特征,发现王家坡谷地U形特征鲜明,嵌套的V形谷为冰川融水冲蚀而成。V端倾向于大马颈,因为大马颈是阳坡,雪水消融较快。同时谷间还存在大量巨石,这些巨石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且磨圆度不好,细看之下还存在冰川擦痕,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巨石是冰漂砾。

王家坡谷地呈现明显的U形特征

王家坡谷地中的冰漂砾

大坳冰斗:

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背斜的西北坡,我们从王家坡谷地中对其形态与周边环境进行了观察。

从形态特征来看,大坳冰斗是一个陡峭的半漏斗形凹坡,其上部半圆形后壁形似冰斗;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发现大坳冰斗具有明显的白色基岩裸露的岩坎,这是大坳冰斗为冰斗的关键证据。

从周边环境来看,在岩性一致的大月山北坡,流水冲沟与半漏斗状洼地——大坳冰斗共存,说明其外动力成因不同,冲沟是现代流水作用形成的,大坳冰斗则可以认为是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的。

大坳冰斗为冰川侵蚀形成,其余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

至此,我们有理由判定王家坡U形谷与大坳冰斗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庐山中学前的“冰桌”

我们曾多次路过庐山中学门口的冰桌,并被其奇异的形态所吸引。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冰桌是古代冰碛物中巨大漂砾叠置在另一石块之上所形成的。

反冰川学说的学者认为这两块巨石原应是一块风化岩块,在重力作用下从虎背岭或牯牛岭上崩塌滚落下来以后,经后期外动力的风化、剥蚀,形成如今所见的“冰桌”。

然而经过我们仔细的观察发现:冰桌上有明显的刻痕,是冰川侵蚀过的痕迹,为冰川存在的良好记录。

庐山中学前“冰桌”

“冰桌”上的刻槽

窑洼冰斗

我们于九月六日前往窑洼冰斗并观察了其形态特征。

窑洼冰斗半圆形后壁与侧壁形态明显,是一个半漏斗形凹坡。虽然冰斗内部已被开发建设为居民地,但仍可看出一个典型冰斗所必有的岩坎和平坦且略有下凹的谷底。窑洼冰斗的岩坎是支持冰川学说最为有利的证据。

窑洼冰斗

四、庐山气候特征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基带受到大范围气候的制约,山上又存在山地气候的特点。

庐山气候垂直地带性

(1)气温

庐山牯岭镇海拔5m,其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6~7℃,平均气温5℃,极端最低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

(2)风

庐山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以偏北风为主;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以偏南风为主。

(3)云雾与降水

庐山山脚下的九江市提供较多凝结核,鄱阳湖提供水汽。山谷风将水汽输送上山,当水汽饱和或过饱和时,便形成丰沛的云雾与大量降水。庐山牯岭镇的年平均降水量为.5mm,山下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mm。

五、河流袭夺现象

庐山地势较高,降雨充沛,流水众多,其中一个显著的流水地貌为河流袭夺,而其中比较经典的为锦绣谷对西谷的如琴湖的河流袭夺。

袭夺河示意图

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锦绣谷袭夺。会发生河流袭夺的原因是:锦绣谷与西谷的河道呈斜交,并且锦绣谷河床的侵蚀基准面更低,所以锦绣谷的河水不断发生向源侵蚀,进而逐渐的切开了西谷与锦绣谷的分水岭。发生河流袭夺之后,分水岭之下的部分西谷的原河流成为了断头河,也有一小部分成为了反向河,反向河在雨水较多时会产生与原来河流方向相反的暂时性河流。反向河与断头河之间是风口,位于花径。而后来,由于人工干预,在西谷与锦绣谷之间修筑了大坝,大大减缓了河流袭夺的发生过程。

其他的河流袭夺,如汉口峡袭夺大月山水库。

六、土壤与植被

土壤

在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中,庐山地块断裂抬升成独立山体,最高峰汉阳峰海拔达m,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本次实习中,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庐山的土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初到庐山脚下,老师便提醒我们注意观察车窗外的裸露土壤的颜色。从部分部分出露的土壤可以看出是颜色较浅的黄壤。

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

实习第二天,老师带领我们在阳明路上观察了第一个土壤剖面,该处海拔m,光照较为充足,除了高大的松树外,也有较多灌木草本植物。土壤为山地黄壤,可见三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

阳明路土壤剖面

前往含鄱口途中的土壤剖面

去往含鄱口的路上,我们观察了第二个土壤剖面。土壤剖面位于海拔米左右的阴坡,柳杉生长旺盛,草本灌木稀少。赵曦老师介绍道这里的土壤是山地黄壤向山地棕壤的过渡。

在走过女儿城回龙路的途中,我们观察了第三个土壤剖面。由于该坡较陡,雨水来不及充分淋溶就已经流走,所以淋溶层较薄。同上一处土壤剖面一样,此处优势树种为柳杉,灌木草本植物十分稀少。

女儿城回龙路土壤剖面

大月山阴坡土壤剖面

第四个土壤剖面位于大月山阴坡,海拔m,为山地棕壤。

在途经大月山上中南路时,我们又观察了位于海拔米处旧有的土壤剖面,为黄棕壤。

五次土壤剖面的观察结果按海拔逐渐增高整理成表格如下:

表2:

由上表及上山途中的观测可以看出,庐山上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出从山地黄壤像山地棕壤的变化。但我们观察的剖面海拔都在m以上,缺少低海拔地区的对比。

经过后期查阅资料以及老师的介绍,我们整理出庐山土壤垂直带随海拔变化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此数据参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庐山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可以看出两个表中的分段基本是吻合的,赵曦老师在实习中还向我们提到,在阴坡和阳坡,受太阳光照射时长的不同,热量、水分条件有差异,同种类型的土壤在阴阳坡的海拔高度分布差异上有米左右的差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观测到了大量网纹红土,也称蠕虫状红土。这是由于干湿气候交替,红色粘土层长期受氧化还原作用的交替影响,部分铁质被还原,在雨水冲刷下被带走而使部分土壤变成黄白色。赵曦老师介绍说,网纹红土在庐山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存在,说明了庐山的不等量抬升情况。

神龙宫路网纹红土

植被

庐山作为一座第四纪剧烈抬升的断块山,土壤形成一条有条理的垂直带,相应的,庐山也存在垂直方向上的植被垂直分布带。

庐山植被垂直地带性

常绿阔叶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分布于海拔米以下。在分区范围内,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和山地黄棕壤。常绿阔叶林带群落性质,类型和区系组成等方面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该林带分布在海拔—米,为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代表植物有四照花、金钱松等。

山地落叶阔叶林

该林带分布在海拔米以上,这里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代表植物有黄山松。

黄山松↑↑↑

阳明路附近

海拔:m

常绿乔木

金钱松↑↑↑

美庐

海拔m

落叶乔木

鹅掌楸(马褂树)↑↑↑

王家坡

海拔~m均有分布

落叶乔木

六、人文景观——别墅

中四路号别墅-美国基督教堂

庐山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是该地区别墅密布的重要原因。庐山的地貌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牯岭东西两谷十分平坦,为建筑群的兴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牯岭的岩石坚硬,为别墅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地基承载力。同时,庐山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夏季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均明显高于九江,这样又使相对湿度较大。山上山下的气温差异较大。庐山北邻长江,东南侧紧挨鄱阳湖,水路等交通较为便利,为庐山别墅群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河东路-号别墅

同时,历史因素也促使各现代社会名流在庐山地区建造别墅。十九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购买了牯岭长冲一带的大片土地,并将之划块出售,各国人物为躲避酷夏纷纷上山购地,是庐山面貌发生重大改观的开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又掀起了一股修建别墅的高潮;解放后国家修葺了大批旧别墅,但基本保留原来的规划模式。并建成以芦林一号为代表的一批别墅。经历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之后,现在庐山仍保留有18个国家的山间别墅栋,其中名人别墅多栋。

图25.河西路-33号别墅

庐山实习总结汇报工作于年9月9日晚7点半于如琴湖饭店三楼报告厅准时进行。本次汇报共有8个实习小组就不同选题进行了报告陈述,并由我校教授进行了专业的点评。

本次实习考核方式如下:

(1)实习平常表现。包括实习出勤,野外笔记记录,地形图标绘等

(2)实习报告总结。包括对庐山地质基础、庐山地貌、土壤、植被、气候类型、人文地理的调查。重点突出实习团队合作和感悟

(3)PPT汇报。各小组选择不同选题在实习期间进行实地考察,并对选题进行深入讨论,由各位专家进行评审。

至此,本次实习活动圆满结束,仍需再接再厉,期待明年新的佳绩。

天池山仙人洞合照

含鄱口全班合照

五老峰合照

赵曦老师讲课

在路上

撰稿

张雨禾王燕赵振宇王国宇张亦晨刘畅温仕鹏

排版

黎佳剑梁沅宜

审核

赵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33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