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千里江山图中的建筑,你看出了多少江南

发布时间:2021-1-4 7:08:24   点击数: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江南白粉墙建筑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建筑样式最为丰富,主要是瓦房,草房较少,显现出这一带的富庶程度。傅熹年先生曾经就图中各类建筑的类型、构造和用途进行了周详精到的研究,确定其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除影壁为夯土墙之外,「房屋墙都是白粉墙,柱子露明,可见是很薄的编竹或苇抹泥的墙,与现在江浙传统住宅的做法同」。画中还有一些黄泥墙建筑,有学者怀疑为「干打垒墙」。所谓「干打垒墙」,即用生黏土固定在夹板里层层夯实,黏土里面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短草杆、小碎石等,起加固作用。这种墙只要不被洪水浸泡,坚固耐用,今闽浙赣湘黔川等地的农村依旧可以见到这种传承千年的土墙房。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农舍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酒肆

画中的建筑主要是寺观、书院、酒店、水磨坊等,还有渔家和农家的村舍。通过屡屡出现的干阑式和吊脚式建筑样式和各类木制桥梁等,可以判定画中所绘不是海边的景物,海边建筑必须以石材为主,以便于抗击台风。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磨坊

三层石塔,留闽东南遗痕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建筑来自若干个不同的地域,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一处最具地域特性的建筑。在一座寺院的一侧,画家绘有一座低矮的佛塔,为方形三层石构,虽十分简易,但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在仙游菜溪岩,有一些与此同类的四方佛塔,如一座建于唐代高一点五米的方形舍利塔。也有说这是道士们的炼丹炉,亦可备一说,那后面的建筑就会是寺庙了。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寺院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方形佛塔

匡神庙和通隐桥,存庐山遗迹

在《千里江山图》卷中段的山下,有一处用竹篱笆围起来的瓦房院落,结构对称规整,前后两进。前殿为住家,后部中间陡然建起一个高大的穹形草庐,草庐里疑是挂着立轴。这个特殊的简易建筑高耸在院落中最重要的地方,必定是一个朝觐之地,从形制上看,不会是佛儒道中的任何一家。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匡神庙

周武王时代,匡裕(一作俗)兄弟七人一同结庐于山,进行修炼,后来都得道升仙,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草庐,后人称匡裕隐居的这座山为庐山,亦作匡山,匡裕后来得到汉武帝的封赐,奉为守护庐山的山神。据北宋诗人陈舜俞《庐山记》云:「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寻阳记》云:昔汉武帝南巡祠名山,问庐君何神也?博士对曰:昔匡俗得道于此。乃赐号大明公。」画中疑是匡君庙之所在的不远处果真有座木桥,会不会就是陈舜俞所说的「通隐桥」?陈舜俞是熙宁五年(一〇七二年)游庐山的,文中所说的实景下距王希孟画此图仅仅四十年。

《千里江山图》卷中疑是匡神庙附近的通隐桥

画中的穹庐不可能是匡氏的遗物,应是后人祭奠他的一种形式,这个局部恰恰可以说明该图所绘之景具有当时庐山地标性建筑的一些特性,特别是疑为匡君庙的穹庐以及与它相配套的通隐桥,这是具有特殊的唯一的地标性建筑。在画中还有一处疑似匡君庙的地方,只是在这个祭祀多神的宗教场所,匡神位居其后了。祭拜匡君庙的风习至少延续到清末。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道观

书院多多,少年回忆

北宋兴书院、重读书,州县均要求设立教育蒙童的小学机构,再年长则可入书院学习。《千里江山图》卷中屡经历渐渐滋养了画家的综合修养和感悟能力,才让宋徽宗「知其性可教」。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书院

长桥卧波,通衢压浪

《千里江山图》卷中有各种各样的桥梁,都是木质结构,是江南水乡建桥的用料特性,如长桥、亭桥、板桥、平桥、草桥、拱桥、人字桥等,均以木构为主。在众多的桥梁中,具有唯一性和地标性的桥梁建筑是北宋长桥,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傅熹年先生认为十字形建筑是唐宋时期流行的样式(画中出现多处),桥下还有大船停泊。傅熹年先生认为,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吴江区)的长桥(一称利往桥、垂虹桥),桥中间的亭子即垂虹亭。该桥位于吴江县城东门外,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一〇四八年),原为木桥,元代改为石桥。元代时总长约二百三十多米,合乎画中的长度比例。该桥连接了吴江东门和古松江,极大地方便了两地百姓的往来。据傅熹年先生研究:「此桥在当时极负盛名,很多大文学家如苏舜钦、王安石都歌咏过它,在大书家米芾的真迹如《蜀素帖》、《头陀寺碑跋尾》中都提到过它。」苏轼最激动的词句是「大亭压浪」,米芾《吴江垂虹亭作》里最动情的是「垂虹秋色满东南」。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长桥

人物攒动,小隐悠然

画中人物活动大多围绕着文人隐居和出行、捕鱼展开。文人们在雨后观瀑、桥上临流、对坐话古,独坐幽居,颇有诗意。很显然,画家十分仰慕这种悠闲的田园生活,这里是历代文人隐居的佳地,据考,陶渊明曾「所居游地则庐阳麓」。

《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渔村

在江南河湖港汊地区,舟船为出行的主要工具,画中除了个别使用毛驴之外,没有车辆和马匹,此乃「南船北马」之习。画中多处出现曲折的木桩栈道,十分艰险,是画家有过远途跋涉的印记。

《千里江山图》卷中抵岸的渡船

图中还有三处在船上挖河泥的情景,这不会是北方和海边的生产劳动景象,这是江南河网地区的积肥方式。船工们大多用篙撑船,特别是一船两篙夫在快抵岸时配合得十分默契,还有小渡船向大客船转送乘客的情景,这些细节都说明了画家非常熟悉水网地区人们的出行方式。

《千里江山图》卷中捕鱼和挖河泥的人们

原文作者:《千里江山图卷的实景与诗意》-余辉

原文来源:《紫禁城》年11月刊总第期

《紫禁城》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21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