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押韵八戒

发布时间:2020-8-12 20:24:56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5727229.html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诗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者,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风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粘之弊,初学最宜审慎。

律诗四忌

何谓律诗四忌?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初学作诗者,于前述种种忌病,既已领会,则尤当注意此四忌也。今述如下:

一、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三、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词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四、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面,便不典雅矣。

绝诗四忌法

何谓绝诗四忌?曰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是也。学者于律诗四忌又知趋避矣,故再以绝诗四忌示之,仍分述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二、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三、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四、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作诗五戒

何谓作诗五戒?一戒讥讪,二戒谄谀,三戒鄙俗,四戒纤亵,五戒剽窃是也。学者于上述八病五忌既已知之,则此作诗五戒,尤不可不注意焉。兹更详述于后:

一、戒讥讪

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及读韩昌黎赠张曙诗,有“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二句,以江总之奸佞比曙,似是昌黎失检。故赠送之诗,宜借古人之才华位望相似,否则稍一不慎,受者即疑为有意讥讪,衔恨报复,卒无已时,可不戒哉。

二、戒谄谀

昔杜子美赠郑谏议诗,只赞其诗词,不言其谏诤,斯为不谄。又赠鲜于京兆诗,但美其文章,不论其武略,斯为不谀。不谄不谀,最关人品,然尽有对于贵官显者,加意颂扬,及时过境迁,骤然失势,昔日应酬之作,适成株累之由。诗人似此者颇多,切不可轻蹈此习也。

三、戒鄙俗

鄙在立意,俗在造句。凡稍有气骨者,或不肯自蹈卑鄙之弊,俗则非着意锻炼,即未能免。如张?引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未敢潜忘秣饲恩。”言其为乞儿语,亦恶其鄙耳。白香山长于叙事,求解老妪,遂加以“俗”之一字。观此,则鄙俗之病,古人尚未能免,而谓学者可不留意乎?

四、戒纤亵

一字至九字诗,虽曰旧格,终近游戏。至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诸体,则纤矣。西昆、香奁,专咏艳情,《唐诗别裁》屏而不录,惩其亵耳。初学作诗者,最喜吟风弄月,坠入魔道,心术日非,此尤不可不力戒也。

五、戒剽窃

释皎然谓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周以言偷唐人诗云:“海色晴看近,钟声夜听长。”较原诗只改“雨”字为“近”字,“潮”字为“长”字而巳。黄鲁直偷李白诗云:“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较原诗只改“烟寒”为“家围”二字。此皆不免蹈偷语之病。初学作诗,脱胎犹非所宜,况剽窃乎?戒之慎之!

学诗五忌

前言八病,所拘太严。初学作诗,苟其奉为准绳,则天机束缚始尽,安能望其发挥性灵乎?然而通常五忌,则不可轻蹈。兹再条列于下:

一、格弱

诗贵格调高古,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薛能大言如此,今读其诗真堪一笑。刘白之词,则绝非薛能可及。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格力风调,岂薛能所可彷佛。”于此可知格调之不可不讲也。

二、字俗

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又“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个”字“吃”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三、才浮

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如白乐天《宫怨》云:“泪满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又王昌龄《宫怨》云:“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声,犹带昭阳日影来。”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四、理短

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如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①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又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五、意杂

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论诗八病

昔人论诗有八病。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在初学对此八病,虽不必十分注重,然亦不可不知。今试分别言之,并举例如下:

一、平头

谓上句一、二两字不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之类。

二、上尾

谓上句末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为平声之类。

三、蜂腰

谓一句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谓第一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如古诗“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谓上句首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字与“垆”字同韵之类。

六、小韵

谓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明”字与“清”字同韵之类。

七、正纽

谓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八、旁纽

谓上句首一字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梁”与“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

格律诗词写作十五忌

1.忌无韵无律。

2.忌无章法。

3.忌字、词、句、意重复,落入自己或他人窠臼。

4.忌用句粗俗不雅、陈旧、枯燥、呆板、晦涩难懂。

5.忌无形象或形象不鲜明及无形象的空洞议论。

6.忌罗列与诗意无关的现象或将感想当诗。

7.忌句意、诗意直白不含蓄。

8.忌无感情或感情淡薄。

9.忌心胸不广,脱离现实,无病呻吟。

10.忌描写事物内外前后矛盾,不符合事实。

11.忌褒贬过头。

12.忌关门写诗,不问世事。

13.忌轻视修改,急于求成。

14..忌思想不健康,或思想反动,违法乱纪,误导人众,挑起动乱,祸国殃民。

15..忌骄傲自大,自比李杜,不虚心学习。

对联的组句技巧-

对联的组句技巧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

属于组句技巧的有:换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先看第一种:一、换位-

换位,就是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从而适应某种需要。一般分为三种:-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春开乡野千丛翠[梅风]-

翠染山川万里春[横流]-

以这联为例,翠和春异位互换,就属于第三种情况-

对句:恨无白帝开青眼[不曾有意]-

出句:幸有青山共白头[剪雪为诗]-

同理-

如果大家自己在写作成联中,运用这个技巧,可以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可以一试-

出句:檐空不见旧时燕-

做一个换位联==-

二:串组-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顺带说一声,这个办法在机巧联中比较常见-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再看由词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卷。-

下联讲的这个机巧在对联写作中非常实用-

三:分总-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有分述有总述的制联方法称为分总法。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长联中总分运用更多-

如忘川的爱一联:-

胜地尽洞天,有墨客狂生,谈情论道-

荔园多雅致,听管弦丝竹,醉月落花-

2.先分后总-

先分述事物的几个种类,再进行总述,如:-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联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

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

-

举个实际的例子:-

鄙世人之大同,是泰半追名,泰半逐利-

置志趣于高雅,或一生伴水,一生居山-

很明显的总分结构-

再如:-

题图:-

心醉如斯,看碧树缠绵,流云旷远!-

梦闲如许:有清风应和,白日旁观。-

总分和分总在对联的实际创作中运用广泛,在一些征联中,要求概括当地特色,咋办?运用这个机巧,那么就好办多了-

四、缺如-

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两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这样一种情形。-

如:-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缺了酒和水-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

五、重言(复字)-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

重言还是比较实用的一个淬炼写作方法-

不生事不怕事自然无事-

能爱人能恶人方是正人-

作自由联,听见本初听见古;-

交国粹友,忘得风雨忘得晴。-

当然这个重言比较勉强-

六、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

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两兼往往在各大论坛的机巧版随处可见-

七:层进-

就是层层推进的意思,常见于加字联的玩法,如石成金《笑得好·风雨对》中有记载:一嗜酒的先生与学生对联:-

先生出字:雨;学生对字:风。-

先生又说:催花雨;学生又对:撒酒风。-

先生又曰:园中阵阵催花雨;学生又道: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说:“虽然对得好,只是不该说先生的短处。”学生说:“如果先生再不改过,学生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风”谐“疯”,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八: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中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彼此都显得更加明显突出-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再如:曾经写过一个9.18的-

回忆每伤怀,平静当中,当时我国失三省。-

世仇犹在眼,觥筹影里,此岁无人奠一杯!-

上下一对比,意思就加强了-

-

九:同出,把反映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或出自同一根源的不同形态的词语连接在一起,表达一定意思的联,叫同出。-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不同形态的词语连接在一起,主题十分明显了-

-

十:连珠-

连珠又叫顶真,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

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十一: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虚字-

指一联中较巧妙地使有虚词成联的情形。一副对联,时实时虚,起伏迭宕,读起来另有一番情趣-

-

十二:拆词:在同一联中,若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又作词组用,就叫拆词。-

十三:回文-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

十四:列品-

对联中常常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这种手法谓之列品。

十五: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十六:绘态-

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谓之绘态。-

十七:歧义-

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特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意思,就叫歧义。-

十八:巧辞-

巧辞,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技巧。它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方的境界,但就字面来说,是找不出什么特殊标志来的。巧辞常见的手法有两种-

借助某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以求其巧者,此其一。下面一例属于此类。

三国时关羽的夫人为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但过去某地爱屋及乌,居然给她也建起庙来。祠庙建好后,得写副对联在大门上,请了许多人,都无从下笔。最后有人挖空心思想了这么一联:-

-

生何氏,殁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

-

作者在上联中,承认对关夫人的情况实在是一无所知,于是下联就只好这样说:她丈夫那么好,儿子也那么好,自己还能不好吗?这个推理,要仔细想来,也恐怕未必;但是,世人既敬重关氏父子,对关夫人自然不会往坏处想,这样一来,本来成问题的逻辑也就不成问题了。-

玩弄诡辩的把戏以显其巧者,此其二。下面一例属于此类。-

明代,福建莆田有个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著名。13岁时有位客人找他父亲,见他在庭院中玩耍,想试试他到底如何,便以对子考他。出句曰:-

-

月圆。

对曰:风扁。-

-

客问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见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于是又出曰:

凤鸣。

对曰:牛舞。-

-

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

戴大宾的两个对句,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非高手也不能为。-

运用巧辞这种技巧的对联,文辞一般都比较朴实,但其别出心裁,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它高出一般对联的地方。-

借助某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以求其巧者,此其一。-

玩弄诡辩的把戏以显其巧者,此其二。-

十九:玻璃体对联:它有几个特点:-

-

一是撇横等同,所以千干同列,千重都是-

二是撇、竖、竖钩等同,所以月、于都是;-

三是以隶书为基本字体,甚至于小篆体,例如“丝”,楷体、宋体都不行,但是隶书、篆体就可以了;-

-

四是无论繁体、简体,或者异体字,只要其中有一种通过,这个字就认同了。例如万、东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212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