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悠悠往事献给60后的一代人

发布时间:2017-1-24 15:05:54   点击数:

生于60年代的人们

一批横跨44岁到53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生于60年代,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生于60年代,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生于60年代,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见证了最先扬国威的小球和小球外交: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五十五,小的有四十六。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我们的记忆中:

电影《半夜鸡叫》周扒皮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我们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光荣,贪污浪费可耻”的价值标准。

那个时候从来都是拾金不昧的。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电影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后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毛主席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欢呼打倒王张江姚……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戴手铐的旅客》剧照

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哈哈,想起小时候特逗,中午放学就往家跑,为的听小螺号,程琳的,很好听!别看那时我们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快乐,一点点小事就能让我们很知足。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排球女将》

南斯拉夫电影《桥》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和丽达

那时的一本叫作《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为代表。

《霍元甲》剧照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牡丹之歌》蒋大为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

那个年代我们玩的游戏和玩具

打老牛

弹弓

丢手绢

斗鸡

滚铁环

火药枪

电动玩具

子弹枪

司令枪

踢格子

挑唧唧棍

跳皮筋

攒嘎啦铪

打面包,赢三角

致正在老去的60后……

内容源自网络嘟嘟编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白癜风能治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zn/156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