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13年级ieueer登鹳雀楼

发布时间:2021-10-25 13:29:14   点击数:

语中有义

文中有情

一年级第三单元

11、ieueer

寿阳县城西小学李俊芳

教材分析

本课有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两个复韵母、一个特殊韵母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配有一幅海岛月夜的情境图圆圆的月儿爬了上来,两位海岛姑娘在椰树下休息,其中坐着的姑娘戴着耳机在听音乐,站着的姑娘戴着耳环,正在歌唱。图中的“椰”提示ie和ye的音,“月”提示ue和yue的音,“耳”提示特殊韵母er的音。

第二部分是由ie、ue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第三部分是词语,配有一幅雪夜情境图。两个词语“夜色、雪花”中,都包含着本课新学的音节,其中“雪”是本课要认的生字。

第四部分是儿歌《月儿弯弯》,其中yue、er是本课新学的音节,“儿”是本课要认的生字。

第五部分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雪、儿”以及要求书写的音节词“xiezuoye"。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无法持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因此,教学本课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尝试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猜谜、游戏穿插其间,使课堂充满生活情趣,希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由le、ue组成的音节

2.知道j,q、x和ue相拼,U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教学重点

1.正确拼读由ieue组成的音节。

2.能在四线格中正确书写音节词。

教学难点

知道j,q、x和ue相拼,U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书本

前置作业内容

复习上节课学的三个复韵母和两个整体认读音节,并能熟练应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音节

游戏导入,巩固认读

1.游戏一:我抽你读。

(1)导人:我们一起玩一个“我抽你读”的游戏。

(2)教师随机抽出一张韵母卡片,指名一位学生读韵母,被选中的学生完成任务后,从老师手里随机抽卡片,指名下一位学生完成任务,以此类推。

2.游戏二:看图找音节。

教师依次出示带图片的音节,学生准确认读音节。

二、学习拼读由ie、ue组成的音节

1.出示ie与b、p、d、j、q、x组成的音节,引导:复韵母ie和它的好朋友们手拉手,组成了新的音节,你们会拼读吗?

(1)教师范读并板书拼读过程,如:b-ie-bie,学生跟读。

(2)学生尝试自由拼读die、xie、qie、jie、pie,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下面的图片,帮助学生正确拼读音节。提醒学生,拼读的时候,声母、带调韵母连着读,加快速度一口呼。

diéxieqiojiěpie

(3)指名读,随机纠正。

(4)同桌之间互相拼读。

2.出示ue与j、q、x、n、l组成的音节,引导:这些音节你会读吗?

jue

nuèque

luèxueüe

(1)学生尝试自由拼读,教师巡视并相机纠正学生的错误拼读。

(2)拼读练习。

①出示音节卡片,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拼读音节,其他学生跟读。

2随机报学号,该学号学生读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该学生随机叫号,产生下一名拼读者,以此类推。

(3)巩固u与j、q、x相拼的拼写规则。

①出示lue、nue,jue、que.xue五个音节,引导学生把音节分成两组,并说说分组理由。

预设:nue与lue一组;jue、que、xue一组。

②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引出u与j、q、x相拼的拼写规则:小U小u有礼貌,见了j、q、x就脱帽。

3.课中游戏:“回音”游戏。带,同音制/

大屏幕逐个出示音节lue、nue、jue、que、xue、yue,指名学生带读,其余学生跟读。如:带读学生大声读“nue”,其余学生大声回应“nue”;带读学生小声读“1ue”,其余学生小声回应“lue”。

三、巩固音节拼读

1.出示本节课出现过的所有音节及对应图片,引导:er戴上声调帽,ie、ue也把各自的朋友都叫到大屏幕上了,这么多音节朋友聚在一起,你还认识它们吗?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个别读――开火车读--集体读。一蝴蝶,yue音乐。

2.教师随机出示音节,学生拼读,并尝试组词。如,die一

四、板书设计

ieueer

二年级第四单元

8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登鹳雀楼

寿阳县东关小学庞秀琴

教材分析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传递初学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知道了一些识字方法和学古诗的方法,一些孩子已经能背这首诗《登鹳雀楼》,但是“古诗”语言凝练,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孩子们的背诵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孩子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更不明白。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王之涣去登

鹳雀楼板书课题:8、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2、解题:“登”:登上。“鹳雀楼”:楼名。“登鹳楼”:登上鹳雀楼。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了解鹳雀楼和诗人王之涣(播放视频)

4、学习“楼”生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诗中还有很多生字宝宝,请小朋友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每个字音。(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小老师领读,我来读你来听同桌互读,开火车读

3、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4、检查读诗: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轮读古诗

三、读中想象,随机习字

1、读懂一二行诗。

(1)读中启发想象画面: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太阳快落山了)怎样落下去的?(依靠着西山慢慢落下去的)让我们像诗人一样吟诵“白日依山尽”,那么猜猜“白日”就是指什么?“尽”是什么意思?“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傍晚落山的太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下沉)指导朗读(我们再来读诗读出太阳缓缓落下的情景),随机学习生字“依、尽”还

有一个生字的部首也是尸字旁,学习“层”(视频)。

(2)让我们再回到鹳雀楼上,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景象?(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读诗句,读出奔腾不息的壮观景象,学习生字“黄”(视频)。

(3)引导小结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见目送夕阳西下慢慢下沉,学会了(白日依山尽),而且诗人还远眺(黄河入海流),此时诗人想什么呢?他想看山那边更令人震撼的风景那就得(再上一层楼)于是诗人

写下了(出示:欲穷千里目,再上一层楼)。

2、读懂三四行

(1)诗句意思:

作者心中所想:(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一层楼)。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四、实践运用,悟意明理

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后两句诗来鼓励自己和亲人积极向上。

我写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我鼓励自己(,)

爸爸妈妈,我祝愿你们在工作上(,)

五、熟读成诵,积累词语

1、全班同学背诵全诗,请一孩子做动作,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小组比赛背、个人展示背

2、学习课后三题读一读、记一记

我的发现:“穷尽、层叠”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它们构成的四字词语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意思相对,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意思相近。是啊,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要更上一层楼,我们一起总结如何学习古诗的。

六、总结提升,学法引领

1.结构梳理及填空练习(PPT)

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登上(),看到(),想到了()。

学了这首古诗,我们懂得了()。

2.是啊,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也要更上一层楼,我们一起总结如何学习古诗的。

四读:熟读成诵

三读:读出画面

二读:读出节奏感

一读:读准字音

七、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小朋友们用这种方法课外读王之涣的《凉州词》。

八、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唐李白

看到:白日、山、黄河

想到:欲穷……

站得高看得远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一诗是李白五十多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壮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教者就要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教学目标

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本首诗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前置作业内容:收集资料,简单介绍庐山及诗人李白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题,读出节奏。(播放ppt1)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读诗题,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这双眼睛里知道了什么?(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景色,还知道了李白在远望庐山瀑布雄奇景象)

2.再读诗题,读出节奏

望/庐山瀑布

3.学生交流前置作业(点拨:收集资料要选重要信息作提取整理,简单介绍)

学生1: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

学生2: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

学生3:香炉峰,庐山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

学生4: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人们称他为“诗仙”。

4.老师交流视频资料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千古名诗。请大家根据停顿提示自由朗诵这首诗,读准字音。

2.来看本首诗中要求会认的生字。教师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3.下面来学习本首诗中要求会写的生字,说说你的发现,小老师读写每个字的小口诀,描红。

过渡:理解了诗题,认识了字词,下面让我们走进古诗,感悟诗的魅力。

三、品读想象,精读领悟

1.读下面的诗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紫烟、瀑布)

(1)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这座山峰在庐山的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峰头常有云雾缭绕,因此而得名。

(2)紫烟:紫色的烟云。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阳光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2.再读第一句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让我们一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边读这句诗。

3.思考: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最生动?(播放ppt12)

“生”字写得最好。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指导朗读

2.再来看诗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播放ppt13)

(1)诗人远远望着庐山瀑布,觉得瀑布像什么?(白纱、白布)

遥看:远远地望去。

川:河流。

(2)我们仿佛看到什么画面?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于山川之间。

(3)思考:你认为这句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最生动?

“挂”字写得最好。

“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这真是神奇的大自然杰作!读出你这种感受。

3.李白站在山脚下,此时感到还不能表达瀑布的雄奇气势,于是又写下了后两句,这是描写瀑布的千古名句。

4.飞流直下三千尺。想象一下,“飞流”“直下”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瀑布没有“三千尺”长,诗人为什么写瀑布有“三千尺”长?

(1)“飞流”写出了山高水急。

(2)“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气势磅礴。

(3)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而下,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雄奇壮观。读此句时吐字要有力,声音响亮,读“三千尺”适当拖长音,以增强气势。

(4)面对眼前的景象,诗人心中产生什么样的疑问?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最后,来看诗的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1)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是横跨天空的一条淡淡乳白色发光的带。

(2)“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如:九霄云外。

(3)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四、巩固练习,提升素养

1.小练习:我来描述,你来背,同桌合作完成

2.读一读,记一记

3.书写生字“照”

五、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还读过李白的哪些诗呢?积累一至两首。

七、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香炉峰生紫烟

挂前川(比喻)壮丽无比

瀑布飞流直下(夸张)

疑是银河(想象)

三年级第四单元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设计

城内小学付艳兰

教材说明:部编版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教材解析:本文是“猜测与推想”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根据旁批,学习预测,边阅读,边预测。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预测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旁批引导学生。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在什么地方预测。比如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总也倒不了”与“老屋”之间存在的语言张力。结合第1、3自然段对老屋形象和心理的描写感受老屋之“老”,进而预测老屋心里想着“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却为什么“总也倒不了”?而后要引导学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234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