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游记 >> 段铁军70年代男女约会的正确方式
70年代初,刚步入社会的段铁军眼前是一片片红色的海洋……
这是部队战士张双贵(右一)同女社员赵霞为乡亲们表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片段。年
部队指战员在高炮阵地上喜读“四届人大”公报。年
战士们进行蒙目拆卸武器比赛。年
庆祝粉碎“四人帮”年
伴随着“东风吹,战鼓擂”这样激越的曲调,段铁军像许多虔诚的教徒一样崇拜着那些能够为简报拍摄照片的人。
文艺骨干为行军中的部队指战员作宣传鼓动,激励官兵们勇往直前。年
部队战士们认真讨论学习年
拍摄过程年河北廊坊固安县
cic:段老师您好,很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这次采访。拜读您的《我的七十年代》一书收获真的很大。
在您的书序中,朱宪民老师曾说:“您的照片当中,不少照片是按照当时的政治要求摆拍的,这是另外的一种真实,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审美意识形态。”您那时候在部队专门从事美术、摄影创作,您是怎么看待自己在那个年代的作品?
段铁军:70年代的新闻照片或是纪实照片,不能说%,至少百分之99%都是摆拍的,当时我拍摄的照片大多也是摆拍的,那是一种政治需要,也是一种年代风格,那个年代的风格就是你不可能抓拍,必须摆拍,摆拍就是真实。但是从时代角度来说,那些照片也是一种真实的时代反映,也不能绝对地说摆拍就是假的。
农村副业河北省大城县年
图书进乡村年
副食商店天津年
子弟兵同老百姓告别年
河边约会的年轻男女
cic:在您70年代的照片当中,这一对情侣的照片,让我感到很惊讶,在70年代,没想到摄影师能这么拍,没想到可以拍摄这样的题材,这张照片在当时有发表过吗?
段铁军:这张照片是在年8月份摆拍的,我在农村体验生活时的某天傍晚,路过小河边,发现了这一对青年男女,伴着柔和的光线,构思了一个画面,拍下了这张照片,想表现出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爱情。
那个年代的人还比较保守,在城市中,想要抓拍到年轻男女牵手啊、拥抱啊、互相打趣的画面是很难的。这张照片是我在农村拍的,那里的年轻人都很活泼,也很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系列港台关于爱情的电影、歌曲慢慢地传入大陆,再加上电影《庐山恋》的热映,社会的环境也在变化,政治上也开始需要这一类关于爱情的画面来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粮食换鸡蛋,天津年
买茶水的老人天津年
卖冰棍的少女天津年
户外广告天津年
老夫老妻北京年
指路入选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五讲四美》摄影展,《中国青年报》优秀作品奖
cic:在那个年代,这张照片的获奖,可以说当时的摄影大环境已经有所改变了吗?
段铁军:这张照片是年拍摄的,当时我正准备去中国美术馆去参观,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一位穿着很朴素的老汉,身上背着好几个大包,手里还紧紧的窜着一张车票,然后不停地问售票员在哪下车,售票员也不厌其烦地给他指路。
这一幕打动了我,我拿出相机准备拍摄。但在公交车上,晃晃悠悠角度很难找,于是就决定跟随老汉下车,跟拍他。没想到那位热心的售票员怕老汉不认路,也跟着老汉从车上下来为他指路,我就拿相机拍下了这一幕。让我感到欣喜的是,我拍摄的时候,这位售票员和老汉并没有拒绝我。
当时还没有摆脱摆拍的大环境,大部分摄影家,媒体还是在使用摆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摆拍出来的作品是很枯燥的,我抓拍这张照片就是想还原真实,真实的作品,看上去很自然,这样的表情,状态也是你身上会有的,这样的照片就会让人喜欢。
cic:近年来,摄影界在检讨传统纪实摄影,认为它过时,与时代脱节。也有人在拍所谓“新纪实”,你认为传统纪实摄影真的过时了吗?
段铁军:所谓的新纪实就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照片常常暗含着某种象征和隐喻,他更多的突出了个人的观点,这些照片常常有种看不懂的感觉。作为传统纪实,是真实的记录,打动读者的往往是照片本身所反映的内容,而不是摄影师后期的描述或是后期超现实的表现。
火车上看书的人天津到北京的火车上年
进城卖鸡蛋的人天津年
cic:您本身是学美术出生的,在您看来摄影人是否需要一定的美学素养?您又是如何看待摄影的艺术化才是更高级的摄影?
段铁军:我年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然后从部队到地方的工作中一直都是边进行美术创作,边摄影。可以说一直到绘画练习给我在摄影构图,色彩,细节把握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包括到现在,我也还在创作绘画作品。想要实现更高级的摄影,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
段铁军绘画作品《藏妇》
段铁军绘画作品《炊烟女孩》
养蜂老人
大丰收
cic:不久前您的《中国西部摄影油画系列作品》在洛杉矶中国摄影节上荣获“特别主题奖”并在美国展出,特别祝贺您。目前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国内无人问津,在国外却大受好评,您是如何看到这个现象的?
段铁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23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