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游记 >> 庐山有一条九十九盘古道,竟然藏了如此多的
庐山有一条九十九盘道,
竟然藏了如此多的宝物!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庐山徒步路线,有46条之多,较常规路线有好汉坡,石门涧,九十九盘古道,东林大峡谷(慧远古道),三叠泉等。其中毗邻石门涧景区的九十九盘古道是庐山最古老的一条山路,也是一条供皇帝通行的御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为感激当年周颠仙帮助自己打天下及送药治病之恩,在仙人洞前敕建御碑亭,亭中的御碑由此路运往山上。如今御碑亭内的碑文上这样写道: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洪都(今南昌)行乞。在东华门谒见朱元璋,口唱“告太平”歌,言朱元璋定都南京,天下太平。后随军横渡长江,至彭泽前小孤山时,无风,船不能渡,疯和尚遂站立船头,呼一声,东风劲吹,兵马始扬帆渡江而过。后和尚辞别而去,问居,答:“吾乃庐山竹林寺僧也。”随之白云升起,疯和尚踏白云向庐山而去。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特遣使来庐山,访周颠不遇,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凭亭北眺长江、九江,近瞰山麓东林寺、千佛干塔,皆历历在目。
进入古道后,一路浓荫送爽,鸟鸣虫唱,山峰在前上方影影绰绰。其实,这条路始终与一条峡谷相伴左右,峡谷名为锦绣谷,谷底有水,遇大雨时,水势自庐山上一泻而下,还能听到轰鸣声。这条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座石桥,名叫锦涧桥。过桥依次经过甘露泉、庐山高石坊、出米洞、圆佛殿、大天池,全长9公里,石台阶,土石路面,宽约2米。山路两旁,松柏成荫,翠竹葱茏,山泉潺潺,云雾缭绕,景色宜人。
路旁绝壁间,有宋、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这更加印证了在古代,这是文人墨客、隐士高人前往路上的一条捷径。如今,斯人早已去,但这些墨宝却在石上留了下来,成为后人吟诵、研究的珍贵资料。不像今人,虽也喜欢去一个地方留下痕迹纪念,但无非是到此一游、祝福语等无甚价值的东西罢了。
“锦涧桥”,为明朝题刻。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楷书阴刻横写,字径27厘米。落款为“万历辛丑秋九月起,补楚臬天池寺出南昌黄仁荣”,款字径6厘米。万历辛丑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九年,即年。补是指补官。楚是指楚地,在湖南湖北一带。臬是指主管地方司法的官员。这个题刻应该是透露了这样的一个信息:明代万历年间有个叫黄仁荣的去湖南湖北一带掌管地方的司法。
“甘露泉”,清朝刻石。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楷书阴刻竖写,字径45厘米。款“嘉庆庚辰夏万素澄(青铨)书”,款字径5厘米。嘉庆庚辰年,也就是嘉庆二十五年,即年。万青铨,网上百度这个人,是这样说的:万青铨,生平不详,浔阳(今九江)人。道光年间他为豫章书院主持刊刻过《正蒙四书集注》,并校正《十三经集字摹本》,致力于蒙学教育。
“半天”,明代学者陈禹谟所写,名字前有“武林”二字,指明了他是何方人士。武林,是浙江杭州的旧称。通常认为,武林山即今杭州灵隐、天竺一带群山的总称,这很可能是杭州古称武林的由来。“武林”又称“虎林”,据传唐朝为避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之讳而改“虎林”为“武林”。
持公咒裂石,持公为东林寺高僧慧持,为慧远大师的弟弟。慧持曾与哥哥慧远一同到过庐山。慧持身高八尺,风神俊爽,常常脚登草鞋,衲衣半胫,庐山上的佛门弟子,前后有三千余人,其中不乏英秀之人,但都比不过慧持。豫章太守范宁邀请慧持讲说《法华经》《毗昙经》,听众不远千里,四方云集。后来慧持听说成都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富裕,有志前往传扬教化,同时还可以观瞩峨嵋山水。慧持于东晋隆安三年(年)辞别慧远到四川去。慧远苦留不住,叹道:“人们都喜爱欢聚,唯有你却乐于分离,这是为什么?”慧持也很悲伤地说:“若是滞情爱聚之人,就不应该出家。现在我们既已割舍己欲而求道,就应以西方极乐国为期。”于是兄弟两人悯默而别。慧持来到四川后,人们都望风推服,以至于凡是来到慧持僧堂的人,都被称作“登龙门”。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年)卒于龙渊寺中,终年76岁。
明代官府修路的标记,“驿传道程修路”。印证这条古道曾经由官府在维护着。
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吉日,饶万居士程川登上此道,回首望日,见白云悠悠,于是题写了“攀上忽瞻红日近,回看又觉白云低”的石刻,描绘出了庐山山势之高。
王阳明书欧阳修诗“庐山高”。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为国宝级文物。据史料记载:宋皇祐五年(),欧阳修自南京送母归葬故里——吉州永丰(今吉安永丰县),返职途中,游历庐山,并拜访同榜进士、好友刘中允(即刘凝之,高安人)。他极为欣慕刘中允不愿同流合污,辞官隐居庐山南麓的高风亮节,借巍巍庐山比喻他,写下了《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
相传黄庭坚读了《庐山高》后,连声称绝,并欣然题跋:“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明正德十六年(),时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赣南的王守仁,在平定宁王朱濠的叛乱后,游历庐山,偶得此诗,极为欣赏,将这首诗录于纸上,翰墨潇洒,痛快淋漓。过了7年,户部主事寇天舆和九江兵备副使何斐将墨宝刻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的石壁上,并在其旁兴建了一座两柱单门、飞檐玲珑的“庐山高”石坊。
庐山高歌
欧阳修
庐山高哉,几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乎长江。
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冲撞。
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望远兮,上摩青苍以霭,下压后土之鸿庞。
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欲。
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
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霜洒石。
仙翁释子变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
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
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
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
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君怀磊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
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
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
自非清泉白石有深趣,其意何由降?
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庐山高”,为九十九盘庐山高石坊横额,行书阴刻横写,字径40厘米。上款为“嘉靖丁亥冬月吉旦”,下款为“阳明山人”。因是王阳明(王守仁)亲笔所书,因而九十九盘古道又名为“阳明路”。原石坊在年被破坏,现石坊为年重建。
石刻记载了明代巡按江西省监察御史李衡义等官员登山的经历。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明代为正七品官。古代很多在九江,或九边周边省做官的人,都会到庐山上饱览风光,吟诗作赋。
“白云天际”,明朝刻石。位于九十九盘古道旁石壁上,行书阴刻竖写,字径厘米。款“明广德李得阳”,款字径40厘米。李得阳(—),字伯英,号景渠,安徽广德县人。嘉靖乙丑年()进士,历任兰溪知县,治绩赫然,迁户部主事,经与淮关商讨,免除一切苛捐杂税。万历丁丑()担任九江知府,修筑三洲堤,建澄江楼,使萑苻水泽匪盗消除。后移广东兵备副使,补漳南道,历任湖广左布政、抚楚都御使。万历二十九年()因抚楚之功,得钦赐白金,升任工部左侍郎,统辖京师百工,终因任重事繁,积劳成疾,猝死任上,年七十九岁。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王阳明诗,于照江崖上。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