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立秋丨留存庐山传统习俗

发布时间:2016-11-26 0:57:45   点击数:
立秋丨留存庐山传统习俗

文/醉石

立秋,是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历来仪式感十足。周时,天子率三公九卿到京城西郊迎秋,祭祀少皋、蓐收;汉代,天子射猎,用猎物祭祀宗庙,以示扬武之意;宋朝,太史官搬一盆梧桐到殿中,启奏“秋来”,一两片梧桐叶应声落下,一叶知秋。连讼官们也忙着结案了,要行“秋决”,城东门外就有个校场,这里是坟场,也是过去犯人砍头的地方,恶鬼冤鬼无数,黑夜里,胆子大的也要结了伴才敢过身。

除了落叶,还有贾岛的"一点新萤报秋信",暑气未尽而千百种虫已经感应到清气,在最后的夏夜“飞光千点”,发出鼎沸虫声。这个季节虽然还乘着盛夏的余热未消,但万物其实已经开始悄悄有了阴阳的轮变。立秋诗词里,有一句“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道出了立秋最美的变化。

秋字读来确有收缩之感,好象隐隐有凉意。其实伏天没到尽头,三伏过后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暑气仍毒如虎。正午的太阳是白的,脚踩在地上烫人,若是柏油路,塑料凉鞋常常会踩一脚黑,走一步粘一步,正像热天要赖着不走似的。蝉不歇气地叫着,根本忘了立了秋,将要噤口。人是记得立了秋的,难免不存着些翼望,望望天,望望树,没丝风的消息。骂一句鬼天气,热死人。

该做什么仍做什么。田里劳作的人不是不畏热,农时耽搁不得,脸朝黄土背朝天是本份。牛也怕热,但牛亦本份。农人也知好歹,清早,小孩子就牵着牛去吃露水草,这般可清热解暑。傍晚进牛栏,农妇也会体贴地点艾香,替牛薰了蚊虫,好睡个清爽觉。太阳毒,好晒衣好晒书。妇人将挑箱里一年难得穿上几回的好衣好裤,都抖了出来,红红绿绿的四季衣物,挂一竹竿,也是家当,也是体面。家里新打了桐油的樟木箱子、脚盆木桶也一溜摆着晒。读过旧书的人家,将平时塞在阁楼里的书收齐,族谱是少不了的,摊在凉床上摆院子里晒霉气晒蠹虫,年复一年,书纸已黄脆。但荷锄而过的乡邻,总是一脸的恭敬,耕读人家到底不一样。不去说郝隆朝天袒腹而睡,谓之晒书;也不去说阮咸于绫罗绸缎中,杆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讥一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放流形骸不入俗流是名士气,他们自可以用特立独行来讥诮嘲弄世人的俗气。但七月七晒衣晒书,于平常人家更多的是实用与传沿下来的习惯。

傍晚时,忽然聚了很多很多蜻蜓,不知一下从哪来这么多的,密集着,低低地飞,人在其中走,撞脸。将要下雨了。风从树梢过来,是凉的,叶子旋旋落下,一片两片三片。阴云也在天上聚拢,雨说下就下来了,一刻又没了。一屋新凉,窗外是树,窗下是水流,有人独自伏案琐琐记录一些日常,安静得只有笔划过纸的声音。是安稳的安静,是可以将心沉到心里的安静。一个人并不孤独,楼底下是朋友,隔壁也有朋友。夜里,不用开空调,笼了被子靠在床头看书。老走神,赤脚走到窗台前,有月光树影,有星河,夜凉如水,山间的秋来得早。已近七夕,旧时女子该要准备乞巧了。古人乘了浮槎,犹可会到织女与牛郎,看他们织布饮牛。小时候把所有的传说都当真,七夕夜还真想熬一次夜,守着看鹊桥如何搭,看挑着担子的牛郎与不用金梭银梭一样织就霓虹衣的织女如何相会,大人说躲在葡萄架下可听到他们说情话。却每次都挨不过瞌睡,一年年怨怪自己。等管得住瞌睡后,却又不信了。

寒气将至未至的初秋,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刻就此来临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慢生活,庐山——庐山山南户外俱乐部

——————————————————

网址:







































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业医院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yj/135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