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李白苏轼临终诗之战,李白豪迈不减,苏轼看

发布时间:2025/3/5 11:11:33   点击数:

曾经有位外国朋友问我:“古诗词那么点儿字,你们是如何判断优劣的呢?”这句话当真是道出了不少外国友人的疑惑。毕竟《荷马史诗》含两部,一共写了两万七千多行,世人才算真的领略了其妙处。而唐诗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黄鹤楼》、《送元二使安西》、《凉州词》加起来共个字,我们是如何从《全唐诗》的4.89万首中将其筛选出来的呢?对此,我的回答是:境界。

绝顶高手之间的过招,拼到最后绝不是拼遣词造句,而是拼一个境界,这一点怕是我们才有理解。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坛两大绝顶高手之间的对决,一个是唐诗一哥李白,一个是宋词一哥苏轼。两人对字句如火纯青的把控能力怕是世间无人能质疑,但两人的临终诗,却仍能高下立判,差距就在境界上。让我们来品一品:

1.先看李白的《临路歌》

《临路歌》唐.李白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作于年,此时李白61岁,正是其去世当年,题中的“临路”不少学者认为应是“临终”。诗的大意是:大鹏振翅欲高飞八方,却终究中天摧折气力不济。它的余风可励万世,无奈却被挂住了左袖。后人口口相传,可惜仲尼已死,世间还有谁会为我哭泣。

在诗中李白用大鹏举翅难飞来比喻自己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想当年在《上李邕》中,20来岁的李白不服刺史的怠慢,同样是大鹏自喻写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时隔40年,李白历经过御前写诗的高光时刻,也有过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狂傲时光,却最终被赐金返还,流落江湖。一生之志,终未实现。

在这首临终绝笔中,李白依然豪情不减,历经坎坷,他心中的那只大鹏从未被消磨,这份壮志令人动容。但在这豪情下面,藏着的其实是“看不透”3字。看不透朝中为何总是小人当道,看不透为何自己的惊世之学得不到重用,更看不透自己究竟错在哪了?或许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一个完整的诗仙。

2.再来看苏轼《观潮》

《观潮》北宋.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苏轼在临终前给儿子苏过写的一首七绝。有人说苏轼的境遇比李白好,毕竟他曾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属正二品的大官,但起点越高摔下来就越痛,“乌台诗案”后他一直处于被贬的路上。若不是心态够好,若不是东坡肉够好吃,若不是朝云够温柔,他怕是很难挺过来。

在这首临终绝笔中,苏轼写尽了人生的感悟,看透了人生三境。诗的一、二句是人生第一境,因为庐山烟雨和钱塘江湖水名震天下,所以世人皆慕名前往,总觉得平生若不能看上一眼,心中就会有千般恨。第三句是第二层境界,真到了心中向往之地,眼前的山水不过如此,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妙。最后一句是人生第三境,其实不管你是欣赏前往,还是失望而归,山还是那个山,水不还是那个水,不曾变过。这就是所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道理。

诗中的山水就是世人心中的种种执念,对于李白来说这份执念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抱负,对于苏轼来说这份执念则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到了生命的最后尽头,东坡终于还是看透了。两首临终诗,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只此两首来看个人认为苏轼胜一筹。大家认为呢?欢迎一起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263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