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旅游景区 >> 漫读当下的力量解评记71修行绝不
千寻听
观影、读书、取象
用深度的思考
认知这个世界
71、修行绝不避世
虽然我对原书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驳,瑕不掩瑜,要分清我对一些看法是在某些层面上的,不能混淆不同层面的应用,否则某些前后矛盾的理论会让人觉得思维一片混乱。
如书中有对个人身心方面的好的建议:
如果能这么去想,就不算是臣服,而是一种我认为的积极层面。
社会大学往往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唯物的,与世俗接壤,在某种方式的努力下可以完成最好的生活感受,这些往往是世俗的,吃喝拉撒等。而在唯心的层面,我们的心灵感受,包括思维意识,念力与本心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能直接作用于物质生活的,因此容易被忽视与淡忘。
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心指导如何看待物,物又反向影响心,唯一的区别是两者能量的大小决定了人对“物”看重还是对“心”看重。正是因为两者不可偏废,不能厚此薄彼,所以我更认同了修行不避世的观点。
修行并不神秘,和平时的吃饭睡觉走路没有本质区别,修行是自我积极改造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让自己更好更强大。从另一个侧面说,修行又是入世的一种前置学科。修行修的是:修好文化知识,修好人情世故,修好做人做事的理念,修好自己的技能与本领,从而更好的入世。即使偶尔的闭关出世,也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是为了入世能够更好的大展拳脚。
好多人都认为有的人投身宗教,接触哲学及灵修,或寻求玄学的帮助,这个人一定是遭遇过重大的心理挫折,以至于在现实中不能满足身心,需要一种“机构”来维系自己的心态。
可这样的说法完全是无知的,至少是很片面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我知道的真正掌握这些修行认知的人中,他们都过的很好,有善良的心与豁达的思想,更有不俗的智慧与非凡的技法。当然他们中有层面上的差距,也有很多人都有的诸多缺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个人修行修正自己言行与身心对人的帮助是很大的。即使有滥竽充数的人骗财骗色,那也只是社会环境的缩影,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有宵小之辈。
济公虽说疯疯癫癫的甚至还有些傻,真把他当傻瓜的人才真是傻。
修行有很多地方:“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从古至今大量顶级的修行人并不是布衣草民,拥有智慧与技能的人并没有多少主动选择苦修的,而是身居高位,或统帅一域的。翻翻历史就知道,多数的大才能者都被顶级阶层所重用,他们留下的文献与成果,远远多于“民间出高人”。
小隐于野的,身弱力不济的不闻世事,自在个逍遥;中隐于市的,努力修自己拥有更多资本,可进可退;大隐于朝的,韬光养晦待时而发,时机与权利成熟后通过上层手段改造社会面貌。
修行有很多渠道:参禅、打坐、念经、持咒、画符、练武、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涤荡妖邪、深入污秽……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甚至不能被理解。
修行有很多条件:首先就是做好自己,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易经》所谓的“潜龙勿用”就是这个道理。在尚没有能力之前,自保都成问题,谈什么更进一步,需要过程,耐心积蓄。
其次是需要物质的保证,在财富尚没有变成一串不慎敏感的数字前,至少要衣食无忧,目的是没有烟火俗世的生活之忧;再次是需要有个比肩的同伴相互督导的最好,儒家说的“慎独”很有道理,没到一定功夫前,独处是管不好自己的;接下来是正确的方式,有个好的方向,具体讲就是专精某一门法要,且是正确的,不是歪斜的;最后是有个合适的地点,适合不同阶段的修行环境要求。以上简而言之就是道家常说的:财、侣、法、地。
人生是场修行!
学生时代如同求“财”的阶段,学的越多越扎实,越有利于人生的修行起步;恋爱婚姻阶段如同求“侣”阶段,需要一个相互理解与支持,相濡以沫共同修行的同伴;立业阶段如同求“法”阶段,步入社会要有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前后的环境遭遇如同求“地”阶段,从小县城到大都市,从小行业到大行业,一如之前所说的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
出世不是避世,避世当为了更好的入世,如此修行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与那树林中倒下的枯木桩有什么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