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庐山老别墅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8-9-20 8:36:56   点击数:

牯岭往昔房、事

文陈明义

城南有庐山,在过去,市民大多可开门见山。那时上庐山九江人也需十几元的进山费,因为这山上的牯岭太阔绰,石砌的房子,铁皮的屋顶,全是洋人、官人留下的豪宅,自是山下平民艳羡的,所以“应该”付费。

那时,住在别墅改成的招待所里,阴冷潮湿,还有些霉味。那被褥似乎总也晒不干,住了几天,人便感冒得不能好似的,快要虚脱的我咬牙同妈妈、表姐看完了美庐、会址、芦林一号……当时走过路过,总觉这山上不少人颇有优越感,总说:“这里是庐山!”。似乎他们住别墅久了,自己便也阔了,成名了,可以为种种不合理“正名”!

也许是我读书少,所以过激了。其实,平静下来,把牯岭好好走一遍,不难发现它还是引领了一个时代现代化的。那个名声赫赫的李德立其实不止会忽悠,更有着卓越的眼光和商业手段,来自英国的他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慧眼独具,认定庐山的潜力无限,于是潜心在此建设,成为牯岭万国建筑的始作俑者。尽管李德立是连蒙带骗,将庐山长冲(牯岭的中心区块)一片地搞到手,但他很有创意,结合汉名与英意,将牯岭英译为KULING,取COOLING即清凉之意。而且李德立将地皮按3.1万平方尺化成片,又将之编成号,然后在上海、武汉、北京、天津等有广大外国侨民的地方用各国文字登报,以进行拍卖活动。在经营牯岭三十多年之后,以李德立为首的牯岭执政委员会使这里聚集了数百栋各国建筑,市政设施齐全,而且比山下更早通汽车。

除了李德立,牯岭最著名的洋人可能就是赛珍珠了吧。位于中央别墅区的中四路号的赛兆祥别墅,是一个靠近教堂的位于斜坡上的石砌房子,这里是中国本土出生的赛珍珠(英国传教士赛兆祥的女儿)写出不朽著作《奋斗的天使》,《流亡者》的地方。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她视牯岭为家乡,因为她记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中国,获得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似乎这牯岭是洋人的福地,在这里中国人就没有享到福吗?当然有!李德立被国民政府赶走后,“党国”让牯岭成为了夏都,贪官污吏们在这里纸醉金迷,国家要亡了他们还只顾着自己享乐。美庐里爬满墙的美国凌霄花是宋美龄手植,金钱松是委员长亲栽,他们的爱情“佳话”怎么都觉得那么虚假,唯一真实的是美庐的卫生间里存在的笑话,这卫生间里并排着两个坐便器(一个是蒋的,一个是宋的,“亲密无间”的他们分床睡,连坐便器都绝不用同一个,真是“恩爱”)和一个蹲坑(毛主席专用,正好在两个坐便器的中间,这一“插足”既现实又反讽,令人啼笑皆非),真是热闹!

除了民国三大建筑(会址、图书馆、庐山大厦),国民党在牯岭少有好的建设。解放后,会址开了几次非常不愉快的会议,以致老革命们一谈到牯岭便叹息不已。每次到会址,都让人对中国的政治有一种苍凉之感。历史告诉我们,“庐山讲话”是西安事变逼出来的,“神仙会”更是云里雾里誓要把正常人弄疯。

平心而论,那洋人的遗存(建筑、景观、还有文化)和中国人对权力的深层膜拜早已成牯岭的浓重一笔,而所谓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在牯岭更像是一种点缀,聊胜于无。牯岭像香港,又像皇城,难以洗尽的殖民地气息,浓重的特权阶级官气,实在不清新!连同那晒不干的被褥,所谓名人、官人的人情味更似发霉,现实功利得要命。可能我又过激了。还好,时过境迁,这次上山,因改行从事了喜欢的文字工作,换个角度重新审视庐山,我的心情大好。所打交道的皆是珍视文化,尊重历史并保护建筑文物的学者、老师,他们是牯岭的清雅之士,隐逸君子。于是我们很乐意多谈谈建筑,少谈谈历史与政治。科学与艺术才是代表人类的真正文明,跟着这些纯粹的研究者,保护者边走边看,仿佛这庐山除了云雾,那阳光更美,那老树也发了新枝了,那如琴、芦林二湖似美人带笑的眸子更加迷人了。

墅语

编辑林落拓摄影蔡少敏部分图片由张雷提供

众多的庐山别墅,是庐山上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景观。它们风格多变,却无不被烙上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们曾经为贵族们所有,却都是由贫苦的中国工匠制造,这些工匠将中国传统工艺融入到建造别墅的工艺中,赋予了它们许多中国特有元素。

据统计,在庐山上修建一座别墅,平均需要八百吨石材,经过对它们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式样,不同的特色风格。那么,这些建筑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在一个午后,我们跟随着《营造庐山别墅的故事》的作者、庐山大冶石工的后人张雷,一起开始了庐山别墅的探访之旅。

建造别墅,石墙是主要工程。石墙厚60公分左右,墙脚最厚可达公分。有的整齐划一,有的大小组合,有的保留石材天然纹理特色,按种类划分,主要有“条石墙”、“整石墙”、“一面镜”、“乱石墙”等,这些石墙表现出不同风格的别墅建筑,有时,在同一栋别墅中,还会出现多种石墙风格的混搭。

法国天主教堂

条石砌筑的别墅代表之一。这座教堂年由庐山大冶石工建造,坐北朝南,长18米,宽9米,高约16米,共有4层,底层为地下室,一楼为经堂,二楼为唱诗台,顶上为钟楼。虽然建筑面积不是很大,但整体富有质朴的美感。张雷说:“这栋建筑的特色就是外墙和里墙相通,像双面绣一样,里外一致,连内边角与外墙都一致,有的别墅外墙平整,内墙毛糙,这栋却不会。”

建造这座教堂的时候,石工砌筑采用的多是整石,每一块石头都进行了精雕细琢,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整座教堂的外墙和墙柱、棱角等都由条石砌就,墙面均以不规则块石叠垒,水泥灰浆缝合,非常坚固。外墙面的多处线条,也并非石块堆叠的痕迹,而是由工匠精心打磨而成。张雷解释说;“设计师在别墅设计之初,对石料的相互咬合就作了精心安排,画图纸时,石头尺寸都标好了,采好石料后,将石料编好号码和左右顺序,安砌时严格按照编号顺序来,所以我们现在还能在一些地方依稀看见当年石工用毛笔蘸红粉(油漆工匠用的原材料)写在石料上的记号。”

而教堂内的装饰则更显出了设计师和石工们的独具匠心,教堂穹顶表面用白灰和米浆刷砌,和原生态的石头内墙形成强烈反差:光滑和粗糙、圆润与棱角、现代与古朴,造就了具有强烈个性风格的庐山建筑。

中十路16号

现中十路16号(原宾夕法尼亚路号)别墅,是一栋美国别墅,单层建筑,面积有平米,年建造,是庐山第一栋用乱石砌筑的石墙建筑。张雷向我们介绍,庐山最早的别墅从年开始建造,这栋由碎石垒就的别墅是在三十年代以后,洋泥(水泥)开始大量运用的时期建造的。

由于碎石有大小差异,安砌时不要求成水平状砌筑,因此更加自由多变。工匠们先将大块石料安砌在墙脚、墙角处,墙面用弃置不用的小石块掺杂其间。这种用小块乱石砌筑的石墙,坚固程度只能作为砌筑平房时使用,所以乱石墙别墅只有单层,没有多层。在建造时,石工们为了使建筑稳固,会在石墙不稳固和难以咬合的地方,用水泥沙浆黏结;在别墅四周的地基薄弱处,做扶壁柱增强石墙的稳固性。

这种用乱石安砌的方法,开了庐山石墙乱石砌筑的先河,成为了庐山别墅的第三代经济实惠的新品种,后来在庐山别墅建造中得到了大规模的运用。

美国基督教堂

美国基督教堂,修建于年。这座教堂所用外墙石料,都是未经打磨的“毛石”。教堂石构一层,石墙采用不规则的条石砌筑,仿佛是随意而为。张雷感叹:“你看这别墅粗糙的墙面觉得野趣十足,但你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工匠们的良苦用心。”教堂的外墙有不规则的自然凹凸纹理,石缝勾线的张力,凸出石墙的扶壁柱很有力度感,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斜面(尖角)突出来。这些尖角看上去突兀,其实是工匠们刻意为之,它们不仅对石墙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让乱石的组合乱而有规律,同时它们还能悬挑雨水下流,减少雨水对墙体的侵蚀。

此外,教堂的屋顶由片石铺就而成,这些片石巨大的荷载都要落到石墙上。工匠们为了加强石墙的承载能力,在石墙外缘增加了突出的扶壁柱,并采用大小不一的条石与墙一体砌筑,大大加强了石墙的支撑力,还能最大限度地使窗户高大、宽敞起来,让教堂内的光照更加充足。还有别墅的入口建得也很有特色,石窗采用哥特式建筑的图案进行透雕,与整个建筑融为了一体。

这幢用了一千余吨石料建成的教堂,被称为庐山别墅建筑的杰作。

苏格兰圣经会

这座建造于年的英国乡村式样别墅,采用的就是整石墙安砌。建造这类石墙的石料,采用六面加工,对外的一面细加工。形状和砖接近,但体量要大得多。它六面平整,高度的尺寸统一在一条水平线上。石料要求四角分明,因为只有这样,安砌墙体时缝隙才会小。安砌时,石料沿水平规整排列,给人严谨的感觉。此后,有一大批别墅采用这种石墙的建造方法。如朱培德别墅、协和教堂、吴楼等建筑就都是用这种石料砌筑的。

有些整石墙做工考究,外立面增加凹凸粗细不同的直曲线,很多石料都是在现场边安砌边加工。凹凸线用整石打凿拼接咬合而成,石墙立体感十足,显示了石工们高超的手工工艺水准。

除了这些别墅,还有很多单层的小型建筑,则是采用了一面镜石墙的砌筑方法:石料打磨成厚约15公分,长宽约60公分×60公分的石材,对外的一面细加工(每寸平均三条凿痕)成规整见方石料。砌筑时,内墙用小石块与外墙同时安砌,每隔一层用平盘石内外咬合形成整体。看上去像“外贴”,实际上是与小石块一体安砌。由于石料薄,立起来像一面面镜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一面镜”石墙。

庐山现存的别墅,当然不仅仅是文中提到的这几种面貌特色。它们风格迥异,静静地矗立在庐山山巅的牯岭。由于近现代众多名人的入住,使得它们有了足够的名气,而当年那些不知名的庐山石工们,却用他们艰苦的劳作和灵巧的双手,用石头做音符,谱出了一曲余韵悠远的庐山建筑之歌。

(本文资料来自张雷口述及所著《营造庐山别墅的故事》)









































被患者誉为白癜风克星
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yjq/196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