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历史文化 >> 有诗为证,有事为证,拿出证据议论文如
有诗为证,有事为证,拿出证据
——议论文如何选择论据?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个段子:
A问:你为什么推人家小女孩?
B答:她扒拉我!
C反驳:我扒拉你?我扒得动你吗?
……
之后的场景便是开始陷入一场“诡辩”,怕是先口干舌燥的一方才会输,而我们看这样的争辩除了引人一笑,其实毫无意义,因为他们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写议论文,也需要证据,需要言之有据!那“证据”从何而来?
一、有诗为证——向诗人拿证据
议论文就像是一个理工男,擅长说事理、提主张,他的口吻是分析的、判断的、肯定的。他会唤醒“听众”理智的活动,使其明事理,辨是非。而诗更像是一个感性的文科女,可婉约亦可豪放。这原本似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的人常常引诗。
那议论文为何要引用“诗”呢?我们又该如何引用诗呢?
首先,诗的本身有时候也在说理。在诗歌中,不乏一些“哲理诗”。
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告诉我们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以保持人格的光明;而劝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的话不知有多少,常用的大概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若想要表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时候,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再合适不过了……这样的哲理诗有很多,我们在平时阅读中需要注意积累,并且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才不会“诗到用时方恨少”。
其次,诗中带有象征、比喻。
诗歌通过象征和比喻等表现手法,可以使别人对他所要证明的事理,有个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比如我们要谈论节奏的快慢,我们便可以引用诗句:
快节奏如跑百米,慢节奏如踱方步。但是慢节奏不能太慢,“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慢到这种程度,就成沉闷。快节奏也不能太快,“轻舟已过万重山”,快到这般程度就成了仓促。
这样引用两句诗后,我们便可以直观感觉快慢是怎么样的。
最后,诗的简练适合用于人物评论方面。
此时用诗,不必赘述人物生平经历,一句话即可,言简意赅,恰到好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西施的遭际富有戏剧性;允文允武的诸葛亮是“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可见当时杨贵妃的受宠程度;“生子当如孙仲谋”亦是一句中肯的评价……这些都是把一个人的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作最精彩的说明,并且用最少的字数。评论全面的同时又不失文采和说理性。
其实除了诗歌,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也可以引用名言警句,格言俗语等来作为道理论据支撑我们的文章!比如,很多人喜欢用“子曾经曰过”来开头,这可不是一个“段子”,而是一个很实用的写议论文的方法,只是,不一定都是孔子说哦!
在议论文里引诗,不论出于哪一种动机,都只能引很少的诗句。诗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诗可以把对方的壁垒加以破坏,使所说之理有隙可乘。毕竟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沉醉,使人的心灵融化。但议论文中过度引用诗句,也会失去议论文该有的味道!
二、有事为证
写议论性文章,单单有诗为证,还不能让人心服口服。得有有力量的证据,别人才能信服我们的文章。那什么样的证据才有力量呢?需要用事实作证据,事实是可靠的,人家会觉得你的意见也可靠,事实是真的,人家会觉得你的道理也是真的。
1.向“史学家”拿证据
论文里面的事例,需要公认的事实。
历史上发生过的故事,出现过的人物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证据”。这些人,这些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都变得真实可靠,但我们在写议论文时也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的“历史”都用起来,一定要切记要不落俗套。
马上我们就要迎来祖国母亲的70华诞了,这时候若要写一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议论文,我们该用谁的例子呢?脑海里首先冒出来的怕是屈原、岳飞、文天祥……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事例吧,可是80后用这些例子,90后用这些例子,现在的00后还是只有这些例子吗?我们何不举艾青、闻一多、钱学森、屠呦呦的例子。时代在进步,我们的“资料库”也应该实时更新。耳熟能详的故事固然好,但是用的人太多,文章反而没有出彩的地方,这也要求我们平时要涉猎广泛,注重积累!
2.向“小说家”拿证据
很多小说给我们留下很多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不像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那样是完全真实的,但是里面都有很深的含义。写议论性文章时可以从这些故事里借鉴。比如《红楼梦》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映射的是中国旧式的大家庭,后人讨论大家庭的缺点,就常常把《红楼梦》的悲剧提出来;若要讲起“反抗斗争精神”,那么《西游记》和《水浒传》又是可以借用的;而《飘》一书中的郝思嘉的母亲则是论述“人不可能忘记所爱之人”的好例子……
其实,除了小说,还有戏剧,影视化作品都可以成为我们“拿证据”的对象。故事谁都爱听,我们也经常看见说理时会先讲个故事的人。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用自己和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来劝谏齐王,让齐王不知不觉地走到自己的说理中来,岂不是很成功吗?我们把故事放在文章的开头,就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继续看下去。所以我们要用写议论文的眼光发现故事;用写议论文的头脑处理故事。
用故事来配合说理跟证据不同,证据是实际上有过这件事,故事只是一个故事。论文的证据,可以多举几个,故事只要一个就行。
3.向“记者”拿证据
现代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海量而多元的信息,有些事件还没到它成为“历史”就已被层层分析和解读。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向“记者”拿证据。记者对新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强的分析力,他们的新闻报道往往是该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们的专业性能让我们客观而又多维度地看待事件,从而能更好地将这个“证据”准确地运用到我们的议论文之中。
比如,我们即将迎来祖国七十华诞的国庆阅兵盛典,有关这里面的一些体现“国之力量”的细节,我们就可以参考央视新闻或者人民日报的报道。
用上这些与时俱进的“证据”,一是可以不落俗套,让自己的文章有新意,有亮点,有时代气息;二是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加丰满生动。所以平时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2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