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历史文化 >> 老诗迷遇到不懂装懂的,就跟他论日照香炉
诗词圈有句话,叫做: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懂装懂。
是的。为了显得自己很有文化,有太多喜欢借诗词标榜自己“文化人”身份的人。笔者曾见过两个:
第一个,是一个小公司的老板。他在办公室里,贴了这样10个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但当我问他“你可知什么是逆旅”时,他说:“就是说人生处处是逆境,所以我们才要奋发前行嘛。”听到他这样说,我就知道他根本没明白苏轼的原意。事实上,所谓“逆旅”在古代是指旅舍、旅馆,苏轼的原意是:人人都是天地、岁月中的过客。
第二个,是一个自认有才的文艺青年。
他在自己的签名上,写了这样10个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而后,又在这10个字后,配上了一个努力攀登的图片,于是我问他:“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呢?”他告诉我:这10个字不就是说:让我们遇到山穷水尽的困境时,一定要努力拼搏,才能度过逆境吗?
其实,这10个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王维当时官做得不小,但因寄情山水,所以过着半隐居式的生活,因此他那时候的生活还真就没什么困难。而且,结合上下句就会明白,他全诗是讲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方式,这10个字的意思是:我闲情漫步在水的尽头,然后坐下来看着云朵飘动的样子。最后,王维还加上了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么闲适的隐居诗句,硬是被不少人当成了励志名言,也当真是让人无奈了。
像这种曲解诗词原意的情况,还有很多。当然,可能有些网友会觉得:上面这两个例子确实有点儿难,毕竟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错,也不能怪别人。
其实,对于如何鉴定“假文化人”,笔者身边的很多老诗迷有一个“绝招”。他们认为:遇到不懂装懂的,就跟他讨论“日照香炉生紫烟”,一般对方就会露馅。
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李白这首诗:
《望庐山瀑布.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写于公元年前后,当时李白正四处游玩,目的地是金陵。在路过庐山时,他为当时美景所吸引,便停留了一段时间。此诗传到现代,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了,要是哪位小学毕业生不会背,多半是要被老师狠批一顿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理解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思。事实上,早前《中国诗词大会》就前后3次考到过这句诗,但每一次百人团都有不少选手答错,以致连台上的康震等嘉宾都觉得不可思议。
之所以会理解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两个问题:“香炉”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何太阳照在“香炉”上,会生出紫色的烟来?
其实,所谓“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指当地一座名为香炉峰的山峰。这不是一个小景,而是一个太阳照在高高的山峰上的大景,唯有这样理解,才能读懂李白诗的大气。
而之所以会生出“紫烟”来,一般认为有两种涵义:一来,当阳光、瀑布的水雾气都照在香炉峰上时,是有可能生出紫色的雾气的;二来,紫色的雾气在古代代表着贵气,所以就算生出的并不是紫烟,李白也可以借虚写表达对大自然的欣赏。理解清楚了这两点,才能明白李白此诗的高妙之处。
所以,如果大家遇到有人认为这诗是说“太阳照在烧香的炉子上”,就劝他:不要再不懂装懂了,免得被人笑话。其实,在古典诗词里还有很多这种例子。现代人读古诗词,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只看字面意思,想当然地去理解。因此,曲解、误解、以偏概全,已经成了很多人的通病。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