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_庐山旅游

品味建筑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2-5-2 17:41:25   点击数: 5 次

马君

东胜区美术教研员

教研是探索,交流是碰撞,让”教研回声”激发出的电光火石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品味建筑教学反思

徐巧荣

东胜区东联学校

有幸参与此次盛大的教学研究活动,收获颇丰,在初中八年级《如何欣赏建筑艺术》备课中,我有哪些思考呢?

我们为什么要去欣赏建筑?因为凝望建筑时,你会看到各种跌宕起伏的人生,你会明白在岁月流转中人的渺小与历史的宏大,你会试着用思辨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所有事物背后都有它蕴藏的秘密。每一处宫阙庭院、每一寸木石纹饰,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的诉说着肇建之艰辛,有的见证了王朝荣辱沉浮。建筑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笑看风云度春秋、漫听世事历沧桑,建筑不语,却悄然将一切沉淀等待大家去发现。

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孩子们欣赏建筑的方法呢?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它也是会说话的艺术,每一个建筑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如何从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读懂它的建筑语言呢?这些欣赏建筑的方法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敲门砖,也是他们往后余生无数次开启美妙建筑之旅的金钥匙。从儿童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而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自获其“渔”,更要引导他们互享“渔”利,这就是高效小组合作的红利。既能人人参与自主探究学习,又能互享探究的果实,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是在给课堂做乘法,知识倍增,效率倍增。

在实际备课过程中那么多的内容如何抉择呢?幸存下来的教学设计是我自己和自己Battle了无数次的战果。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我放弃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区,曾经精备的课程《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多元化——中西宗教建筑》,另择新题《如何欣赏古建筑艺术——中西宫殿建筑》;在教学方法上,我放弃了自己习惯的舒适区——传统的“以教为主”灌输式的欣赏课常用方法,挑战我神往已久的东方实验小学王锐、金萍老师团队的生本课堂“以学为主”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语言上,我放弃引经据典、好词妙句,尽量用朴素无华、浅显易懂接地气的语言来接近学生的认知语系,我的“平庸”让他们更敢于表达自己,改善初中生沉默寡言的学情;在知识体系构建上,我放弃将知识难点弱化或忽略的保守式做法,跨学科挑战用理科实验帮助理解艺术学科理论的问题,将力学与美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懂得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在无数次抉择中,慢慢回归自己的“初心”。

数以万计的建筑为何选“故宫和凡尔赛宫”作为切入点呢?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这是我选择古建筑“北京故宫”做本次课程探究实例的原因,建立多元的知识体系与欣赏世界文化艺术的大格局,是我选择“凡尔赛宫”和“故宫”作比较赏析的原因。从美术具有的视觉特性,将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建筑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更能清晰的让学生感受到建筑作品的独特个性,品味到中西艺术不同的魅力。虽然知识容量较大容易完成不了学习目标,但是十分开心经过无数次试验,反复推敲问题设置的个数与难度系数之后,我和孩子们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个挑战。而且他们在学习中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美不是单一的,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因不同而美丽。”也许老师们会和我一样曾经无数次想要放弃某个教学设计,但是我们碰到困难时要有一点勇气,相信学生,“为难”学生,最后才能解放学生,在教学中有意外之喜。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历经此次活动,对于建筑我又有哪些新的领悟呢?

建筑其实是有性格的。看到特色民居建筑时,不禁会思考“它是谁?它从哪里来?它为何如此特别?”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建造一座城。徽派民居含江南婉约之韵,四合院露北方豪放之气,我们总能从一座建筑品尝到它独有的风土人情味。遍览古今中外建筑时,你又会发现中国的古建筑因为受“礼”法的影响,“天不变,道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所以整体上特点是封闭性、完整性、稳定性,始终持续不断、完整统一。哪怕是外来佛教盛行的时期,也葆有中国特色,“佛塔”是最好的例证,中国古建筑具有一代宗师“以不变应万变”的淡然性情,而西方古建筑却是快速多变、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饱含热血少年不断尝试、蜕变的自由不羁,不同秉性演绎出建筑的万种风情。

看过那么多有个性的建筑,窃以为建筑是人的另一层衣服。它赋予寄居者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就人们千万种不同人生。当我们说喜欢某种建筑时,其实是在表达对那个建筑里呈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陶渊明式田园之逸,杜甫式草堂之静,刘禹锡式陋室之馨,文征明式园林之妙,故宫式典雅,凡尔赛式奢华,北欧式极简......当我们在品读喜爱的建筑时,其实亦在品读自己,你能从喜欢的建筑墙壁上幻化出你生活的影子,建筑与你亦庄亦蝶。

建筑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与它对立时仿佛能穿越时空。时而能从一座建筑体会到建筑师的匠心,从紫禁城的雕栏玉砌、亭台楼榭、椽檐梁柱、感受到震撼人心的皇家威仪,体悟到皇宫建造者“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以重威”的王者气魄;时而又从它的残垣断壁、累累伤痕看到它过去的故事,令人叹息命运之坎坷;时而又感叹它的坚强给我们以力量,相信它会世世代代矗立于此,与天同寿与地共老。

建筑也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虽然气势恢弘是所有宫殿的特点,但唐朝彰显雄伟壮丽,宋朝独具绚丽华美,明清更重序列严谨。学识渊博、慧眼独具之人能从建筑看到某个时代的影子。说一段小故事,民国时期日本人遍访华土后曾狂言,中华再也没有千年以上的唐朝木质古建筑遗存,只有日本奈良才能赏到大唐盛世繁华的景象。不甘此辱的梁思成踏破铁鞋,几年之后终在一处敦煌画卷上寻得蛛丝马迹,带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于年6月来到了山西五台山佛光寺。远观佛光寺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度不凡,近看斗拱宏大怒放如花,广檐翼出平缓深远,梁架穿插如织、精密劲健、内构简单,严谨而硕壮的比例全部笼罩着豪迈的气象,殿内彩塑面型丰腴、线条流畅,联想起老祖宗殿堂级建筑杰作《营造法式》一书,梁思成一眼就断定它是唐代的建筑,后来不断发现的证据确实印证了他的推测。而在这之前日本人却与之失之交臂,关也真和长盘大定,虽然带着大型相机和厚重底片却没有拍下大殿的照片,仅拍下佛像,因为自信的他们断定五台山地区所有的建筑建造于明代以后,所以也就有了“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虽然我不是考古学家、建筑学家,但这一个故事总是提醒我要多见广识、格物致知、治学严谨、能识真金。

对于今后的欣赏课,我有哪些设想呢?

纵观此次活动,“中国式课堂”遗风犹存,普遍现象是“讲授量较多、灌输成分较大、学生受动性强”,由此产生的弊病有三“快、浅、短”。知识量多时必然导致课堂节奏快,然而欲速则不达;知识量多时会让学生少有咀嚼,更无“反刍”,只是浅显无深度思考,哪儿来想象与创意;知识量多而浅最终导致短效,变成耳边风。《道德经》有言“少则得,多则惑”,依然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碎片化的提问、过多的知识会阻碍思考,使学生无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变成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这种长期被投喂式培养的学生,必然在疑惑多多困难重重的人生路上无法独立行走。这一现象好的改进方法是另一种相对的教学理念“少就是多、大道至简”。这一点李美霞、金萍老师做的非常好好,她们的课堂就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然而少也不是无原则的少,应是当少则少,不当少处“一个也不能少”。大浪淘沙留真金,时间和空间有限的课堂只能浓缩精华、保留关键、具有可生成性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学会净化知识,秉持“少而精”之准则,搜寻具有高持久度、高迁移度、高关联度、高被依存度四高特质的知识点,多给学生一些自主体察、体验、体悟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慢慢成长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智慧型学习人才,他们将拥有更加自由舞蹈的思维、更能吐纳的胸怀、更为敞亮的心境。

我希望,自己以后的课程中少一些“快、浅、短”,多一些深入思考的空间。例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中国古建筑园林的特点,“宛自天开,却由人作”,又道出这些步移景异的绝妙设计是由人精雕细琢的,它折射出中国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探究造园者哲学观、艺术观的绝佳视角。在学习中,我们除了要知道是什么?还得发掘为什么?此处非常适合做一个深层探究的点,我可以尝试一下。

真心期待同仁们直言不吝,多提建议助我进步,帮我拨开云雾识得庐山真面,谢谢大家!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240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