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庐山_庐山旅游 >> 历史文化 >> 旴医读书会记第二次读书会现场
第二次读书会(年12月20日,周二,小雨)
继第一次读书会年12月13日(周二)之后,这是第二次读书会。谢老师和师母身体欠安,医院住院,也回来参加了读书会。虽然要求参会6人,由于申请参会的人太多(省内外有余人申请参加)无法控制,仍然有9人参会。
大家认为,今后读书会要求严格控制在6人范围内,确保老师和师母的健康。
医院的临床医生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民间中医济济一堂,和谢强老师及师母一起度过了丰富的九十分钟。
读书会的内容分享一、谢老师讲解病案
1 患者朱某,男,40岁,已婚,大学教师。耳鸣一年余。年12月30号初诊,自述右耳年12月患突发性聋,曾在二附院住院治疗。现在耳鸣,咽中痰多梗阻,左耳也鸣,脑中亦鸣,听力尚差,精神差,睡眠质量差,大便日一行,有时不成形,夜尿一次,有些怕冷,略口干,性格偏内向。检查:双耳鼓膜稍内陷。脉略弦滑,舌苔微腻。
处方:炙黄芪12g,葛根12g,白芍10g,五味子6g,黄精12g,骨碎补12g,瓜蒌皮10g,黄柏3g,川牛膝3g,甘草6g,钩藤10g,5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1次。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3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3次。
年1月8号。服药后耳聋、耳鸣大减,但在昨天吃了鸡汤后,耳症、咽症又出现,脉略滑,苔略腻。处方:守上方加生晒参6g,7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1次。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3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3次。
年1月15号。诉耳鸣微,鸣时有止歇,近来睡眠不好,咽中有痰。处方:守12月30号方加南沙参15g,7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1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1次。
年4月2号。诉耳鸣微,大便不成形,足凉。处方:守12月30号方去黄柏加菟丝子12g、金樱子15g,7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1次。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1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1次。
年4月9号。诉大便成形了,足温暖,休息好,耳鸣息,脉细,苔薄黄。处方:守上方加西洋参3g,7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1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1次。
年4月16号。诉耳鸣基本消失,有时有,近来有些失眠,脉细,苔薄黄。处方:守12月30号方去黄柏加菟丝子12g、金樱子15g,7剂。针合谷、百会、风池、太阳、咽安1号。耳穴贴压心、脾肾、内耳、神门,1次。针刀刺咽窍、咽窍吹药1次。
……
年12月6号。诉前几天感冒,但夜寐差,咽中有痰,尿中有泡沫,耳鸣等症状基本消失,脉细,苔薄黄。处方:守上方加金樱子12g、广木香6g,7剂。针耳压2次。
年12月20号。用药期间,尿中泡沫改善很好,但停药又有泡沫,胃胀不适,嗳气,咽略干,以前怕冷,现不怕冷,大便日1行,成形,脉细,苔薄黄。
处方:膏方:
女贞子g旱莲草g覆盆子g金樱子g五味子g
车前草g泽泻g菟丝子g 西青果g广木香g
神曲g海螵蛸g鹿角胶g龟板胶g白芍g
黄精g骨碎补g竹茹g孢子粉40g冬虫夏草10g
灵芝80g葛根g黄芪g
2 大家认为,病人突然发作耳聋耳鸣,其他症状不明显,如果要按照五官学教科书上相关病症的分型去对照辨证,则很难对应某特定证型,难于辨治。
谢老师指出,从病人说话语声不大,性格内向,怕冷,大便时有不成形等,当为气虚不足。气虚不能载精血上奉则久鸣,久鸣则有耗散精气之虞,气虚不化水湿故大便有时不成形,阳气失于温煦故怕冷,治疗应以益气及补敛精气为主。
谢老师说:耳病不简单囿于治肾,当据情辨治。头面五官处人体高巅,精微物质难以上达又易遭受邪侵。故本案首剂君用黄芪、葛根补气升阳,鼓舞脏腑精微上输以养清窍,清窍充实则虚邪自无可居巢穴。臣用白芍、黄精、骨碎补补精血,五味子收敛精气。黄柏、牛膝、钩藤、甘草、瓜蒌为佐,黄柏趋下焦配合牛膝引邪气下行,《本草》中记载黄柏有坚阴的功效;钩藤熄风,甘草、瓜蒌化痰(怪病多从痰治)。甘草,调和诸药寒热之性,亦为使。钩藤,引诸药上达清窍,为引。方中诸药,上下相合,清补相伍,补气补阴的药量大,清热药量小,突出重点,使缠绵一年多的顽症豁然而解。
谢老师说:针刺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此外,《素问·血气形态篇》云:阳明多气多血。可见,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补之可以补益阳气精血。临证,以针刺合谷为主穴,先微强刺激引虚鸣下潜,后弱刺激补益阳气精血,鼓舞原气。咽喉,为经脉多经之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气血其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以针刀轻点咽窍疏通经络,有助耳窍经气通畅,使阳气精血更易通达耳窍。由此,针药结合相得益彰。
最后,用膏方调理收功。膏方中,在原方主要药物基础上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加入二至,清养肝肾又无寒凉之虞,泽泻分清别浊,车前草去湿,菟丝子补阳气(弱补),西青果入肺肾心,广木香调畅气机为动药,与膏方之静相配合,海螵蛸治胃制酸,防鹿角胶过热配龟胶,竹茹清热化痰,金樱子养精气补肾,木贼决明子明目(患者常眼睛不适),百合养肺阴,麦冬养心阴,覆盆子和五味子一样有收敛作用,可补精气。
二、谢老师分享课件,江右医学和杏林文化对我国医学的影响
今天上午,谢老师应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邀在江西饭店为“江西省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培训班”的全省各地市县中医药管理干部作了《江右医学和杏林文化对我国医学的影响》学术报告。
谢老师以《江西通史》《江西省志》和江西的市县地方志以及《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旴江医学发展纪年》等文献为证,从公元前西汉下溯至民国,考述江西煌煌二千余年医学的兴起、发展,呈现江西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学群体和药帮技术及杏林医德文化的前后相袭传承之历史源流。
谢老师指出,江右是江西的古称,江右医学(即江西医学),自汉代因道教在旴江流域创立及以医传道而兴起,从而在江西的一湖二山三江形成了“四医两帮一都一旗”医药及文化。“四医两帮一都一旗”,即旴江医学、赣江医学、鄱江医学、鄱湖医学、樟树药帮、建昌药帮、樟树药都、杏林文化大旗。
谢老师认为,江右医学史,亦是一部旴江医学的发展史。江西的旴江流域,自汉代浮丘公、王方平、郭族、梅福、张陵、丁令威、张衡、张鲁、张盛、葛玄、董奉等道教先驱在南城麻姑山、清江阁皂山、南昌青云谱、新建西山等地创教传道行医,董奉曾长居南昌(后去庐山下)修道行医,孕育了杏林文化,促进了“四医两帮一都一旗”的形成和繁荣。旴江流域,出现了众多的大御医、大道医、大佛医、大儒医,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有八人诞生于旴江流域。因此,旴江流域是孕育“四医两帮一都一旗”中医药及文化的摇篮和温床,是旴江医学成为江右医学兴盛的标志。
中国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江右旴江医学的推动。因为,世界各国医学皆起源于巫。巫医以散在的形式存在,难于发展,只有医学群体的形成才能得到发展和成熟。中国医学,是在道教医学群体的推动下而发展成熟的。然而,中国的道教群体起源于江西,最早的道门和医门的祖庭及祖山在旴江流域及其周边,如张陵天师道(正一道)、葛玄葛家道(灵宝派)、许逊净明道等道门和医门产生和活动于旴江流域及其周边。江右的道医医门推动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江右的杏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以董奉在江西鄱阳湖滨庐山济世救人不求回报为标志。杏林文化,经历代医家的长期实践,成为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杏林精神,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济世活人”。受董奉杏林医风影响,江右仁医辈出,施医救众,千古流芳。如今,“杏林”已抽象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整个中医界的形象代表,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等丰富的内涵。
江右旴江医学,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亦促进了我国和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医学的发展。在日本,旴江金溪龚廷贤被公认为是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他的著作《万病回春》被奉为日本汉方医后世派的经典。近年日本对汉方医学尤其重视,将汉方成药种纳入保险,汉方成药制剂处方来源,除《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外,有约12%来源于龚廷贤《万病回春》。可见该书在日本是唯一与《伤寒杂病论》相提并论的中国医书,影响非比一般。朝鲜医学巨著《东医宝鉴》,全书主要纂辑自中国明万历以前流传的医药书籍,如《素问》《灵枢》《伤寒论》《世医得效方》《医学入门》等80多种,其引用频繁的10种书籍中,有4种属旴江医著,如南丰李梴《医学入门》引次(列第2),南丰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引次(列第4),金溪龚信《古今医鉴》引次(列第6),金溪龚廷贤《万病回春》引次(列第8)。
欢迎添加
谢强医生个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2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