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由饶明芳牵头,饶贵生、饶洪仁、饶辉、饶国平、饶大春以及新余市饶良喜、新干县饶永金、吉水县饶钦彪、东乡县饶新民等一行来自南昌、宜春、吉安、抚州等处宗亲近20人,专程赶赴江西省临川区崇岗镇仙溪村饶家考察调研有关饶氏宗祠、古宅、饶家大院(仿古庄园)等设施,为即将设计重建的饶氏江南始祖元亮公墓工程提供更多的依据。
仙溪饶家,旧称周溪,为熊公支。熊公迁居临川招贤乡十四都述陂繁衍,其后裔分迁各地。北宋时期十纨裤子弟民瞻公由述陂迁居仅一河之隔的林苑,至元朝初年,十六世祖七一公自林苑迁居周溪,十九世祖德芳公生二子:伯诚,海诚……饶氏迁仙溪已时过七百余年了,自始祖元亮公至今已有四十三代,修谱十一届。
仙溪与凤岗圩毗邻,西边长山自南而东,西边小溪水由南往北再往东绕村流,东边的溪水由南往北流,周溪早期的房屋大多面东,面北,顾名思义,面溪而居,户烟隆盛,家之运,地之灵,为之周溪饶。可谓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历代先祖在此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因地理交通环境优越,抚州新火车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均征用村里山田修建。
饶家村距新火车站仅米,饶家宗祠原址就现高铁线上,现址为采用旧祠材料后移十米重建,为江西的高速铁路发展事业做了自己的贡献。抚州新火车站和汽车站征用土地为周溪饶家村,周溪饶氏拆祠为向莆铁路让行!宗祠代表的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这座千年饶氏宗祠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都没谁敢动一砖一瓦,可见在当地人心中的神圣和庄严,更可见抚州人民对这条铁路的渴望与支持态度。
仙溪饶家村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当铺有六进老屋六栋,其雕刻之精美,让人赞叹,可惜近年随着火车站的修建,居民纷纷搬迁新屋,石雕被盗严重。多座旧宅石雕门楼被盗贼整体切割剜走,在现场看得的人心都在滴血,这是面积超千平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规模并不亚于新建县汪山土库,外墙青砖整石内厅杉木镂空雕件处处可见。
5、宜黄仙桂乡宜黄县的立县过场有点像金溪县,主要区域是从崇仁县划出,所以地名也深受其影响。也有“仙桂、望仙、仙源“等地名。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丁丑,公元年),析江州立高州,宜黄仍属临川郡为侯国。隋朝初期改高州为江州,隋开皇九年(己酉,公元年)废临川郡设临川县,废巴山郡设崇仁县,宜黄并入崇仁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年),析崇仁地置宜黄,隶抚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年)复并入崇仁。从唐武德八年~宋干德五年(公元~年),宜黄未再置县,其时州郡建置时有变化,但宜黄地属崇仁,隶抚州不变。北宋开宝元年(戊辰,公元年),南唐后主李煜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仍属崇仁。县民胥仕隆等以“去崇仁甚远,民苦之”为由,请于南唐后主升场为县;宋开宝三年(庚午,公元年),后主准其请,遂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宋开宝八年(乙亥,公元年),南唐土地尽入于宋,改抚州为军州,抚州军归宋,自此宜黄设县及县名均未变动。
宋开宝元年(年)置宜黄场时,全县分为崇贤乡(简称祟乡)、仙桂乡(简称仙乡)、待贤乡(后改估贤·简称估乡)。来排列一下材料。
《太平囊宇记》卷一一0云,"干德六年,李煌割崇仁之仙桂、崇贤、待贤三乡复立宜黄县"。干德六年即开宝元年也。
棠阴吴氏:“序”云至天圣九年八府君讳竦者析居宜川仙桂乡之陂坪传至六世孙彦发之子。根据《江西省宜黄县地名志》记载,制成下表:
地名
吴氏析居地理位置
析居或迁居时间
饶家
棠阴北偏西8公里山脚边
清顺治三年()
牛脊背
棠阴北8公里
清初
龙家山
棠阴东面13公里山凹内
明末
“仙原观者,乃宜黄县仙原鄞氏之所创建也。鄞儒俗,世居县市之西隅。”吴文正集有记。
建昌南丰县可丰邹氏祖谱:《邹氏始修族谱序》:…太平兴国四年二月都纲承务郎随龙渡江伐汉。获上御遇,号珍珠廉下客,平定江南西路,经建昌南丰县可丰乡循仁里二石村市山,喜山水之秀,居之。娶曾氏。禧二年承务乡卒。子十五,太监寻葬地至抚州,宜黄,崇贤乡十都万德里仙源,山清水秀,人烟聚集,置到卯坪取辛一户,水田屋舍为家迁。承务郎葬祭下株溪,公墓坑雄,鸡鼓翼形,丙山壬向。曾氏葬建昌南城县雅俗乡安阳里,坑湿泥,亥山已向,十五公在仙源卯坪居上,娶危氏,生男三。……(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年)八世孙仲霖领职敬撰)
涂氏:江西宜黄是大埔涂氏祖地。族谱记载,唐干符广明间(—)黄巢之乱,钦公二十世孙,江州通判允公(埔谱称大一公)自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偕父兑公(一作宏公)徙宜黄崇贤乡八都港东之苍源,是为宜黄涂族始祖;二世汉公,后唐谏议大夫,因五代之乱迁宜黄崇贤乡一都石麓峰;,三世保公、俊公一宜黄一丰城衍为两大支,今分布东南八省。埔族是保公衍派,在宜黄有一十五祖,时跨晚唐至南宋约年,期间是大埔涂氏历史上辉煌时期。石麓关隘寨门遗址,族谱累累述及汉公“筑城拒寇”。
宜黄县蓝(兰)水仙源村:天圣七年(),杜子野寄于鹿岗香林寺内(现为江西省宜黄县中港乡境内)读书,并着手兴办鹿岗书院,名曰“拏云馆”,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一生中,杜子野最为出息的学生就是王安石。
宜黄南源乡:乡解放前夕属第五区仙源乡。解放后属第五区(后改棠阴区)的南源乡、村中、港口、东源等4乡,年撤区并乡后为南源乡,年建立人民公社时,划入棠阴公社,年撤区并乡后为南源公社,1年改名胜利公社,1年复原名,年6月体制改革时易名南源乡。
赵长卿,号仙源居士。江西南丰人。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饶氏在宜黄主要在东源神岗,主要为罴公后裔,将在下文介绍。
二、仙姑山系,南城麻姑仙源、华子仙源抚州中部存在着以南城麻姑山为中心,南城东从姑山,临川南亲姑山、临川华姑黄姑山的道教活跃区域。北宋李觏有诗《和君锡题尧辅斋壁》:“书林老仙头欲斑,近日卜居吴楚间。麻姑世界尽赢得,羲皇兴味选追还。川流切对夏无暑,山月出来门未关。笑杀区芪躁求者,不因贫病不曾闲。“
麻姑及周边,是南城饶氏的主要聚集区之一。
1、华子仙源华子冈,在临川南城县(今属江西)四十五里,谢客《游名山志》“华子冈,麻源第三谷。故老相传,华子期者,禄里先生弟子,翔集此顶,故华子为称也。”而所谓麻源,则是因女仙麻姑得名,南城有麻姑坛,其北为麻源,麻源有三谷,一为麻姑山南涧,二为麻姑山北涧,三即华子冈。谢灵运有诗《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年南城县在此兴建了一座蓄水量为万立方米的水库。这里把华子冈划入南城麻源的范围。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谢灵运: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铜陵映碧润,石磴泻红泉。既枉隐沦客,亦栖肥遯贤。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遂登羣峯首,邈若升云烟。羽人绝髣髴,丹丘徒空筌。图牒复摩灭,碑版谁闻传?莫辩百世后,安知千载前。且申独往意,乘月弄潺湲。恒充俄顷用,岂为古今然!
注:南州--江西临川;炎德--天热地暖。铜陵--铜山(今江西南城西南)。羽人--仙人(指华子期)丹邱--仙人居住的山;筌--捕鱼工具(指代言语)。图牒--图书谱牒。碑版--金石上刻的文字。17句:独往--(道家语)任情而为。
浙江山阴人(今绍兴),礼部侍郎王思任有《重游麻源三谷记》。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六江西四: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叠,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下图:同治七年,《江西全省舆图》南城县图,从下图来看,与《读史方舆纪要》描述较为接近。
2、《游麻姑山志王祖嫡(编修)》季冬朔,游从姑山。次早,辞王延入内殿,奏雅乐。日已过午,王曰:“从姑虽胜,然以麻姑得名。游从姑而下登麻姑,犹见小巫而不见大巫也。”已,屈宪使朱君陪,薄暮尚可返。予敬诺。
出南门升仙桥,折而西,村落不断,舆行畦上,两旁俱水数里,朱公已候于竹舍。因却驺从,并舆行十里许,一平阪,松杉苍郁,则登山径也。舆以熟练拽之,萦回屈曲,又三里,至半山亭。又二里,有贞姑墓。里人云:“此龙首也,往有葬此者,辄有雷击。姑孝而烈,葬此乃安。”又二里,有亭曰“观瀑”,山峡二飞泉,如二白龙奋怒争下,又如二素练拖翠微中,奔激霆震,溅沫百尺。稍下,则万壑争流,四时不绝。庐山瀑布,自升仞直下,信天下伟观,然止一耳。此虽巨崖,仅十数丈而二,亦甚奇也。观久则山风四来,寒不自禁。朱公取鹤氅衣我。又二里,有亭架两石之巅。朱公曰:“此桥亭也,渡桥即神功泉。”泉由石隙细流,池可数尺,掬饮之,微温而味甚甘美,即麻姑仙源也。道人云:“天久旱不竭,有气蒸起必雨。农以为候,而灵异无敢犯者。”池旁小碣,漫漶不可读。泉侧有亭,侍御姚江邵公匾曰“一勺之多”。此处多腴田,一望平坦,不知为绝顶也。麻姑坛祠,去泉未半里,甚宏敝,而栋宇摧落。门前小峰五,亦曰五老峰。姑像如好女子,玉指莹然。殊不类鸟爪。祀以七月七日,仙降期也。祠左为滁州胡公松去思祠,右为三贤祠,祀唐颜鲁公、宋文文山公、李忠定公也。祠前一松甚巨,勒石其旁,曰“大夫松”。护以石槛,真千年物也。
道人请至别墅,饭毕,出所藏金龙云:“唐留此并象简为镇宝。”象简,成化中为贵人持去,仅遗金龙。龙仅三四寸,盖铜而饰以金者,制作精绝,古色苍苍,非近代手也。时日已入西晻,乃汲仙源水,以予所携虎邱茶烹之。予与朱公各啜三碗。昔玉川子嗜此至七碗,不知何水。予二人共交碗,得毋为长须赤脚笑耶?又索一碗分饮之。登舆而下,入城约二鼓矣。客有问麻姑何如从姑,予曰:“麻姑山高,气象宏远,徒以仙源瀑布胜耳。从姑虽小,而奇丽之极,莫能殚纪。以闺闼言,麻姑其青裙白发之贞妇,从姑其靓妆炫服之妖姬乎?”客曰:“子喻甚善。第从姑灵境,而以鄙亵方之,不几于巫山黄陵之诮乎!”予曰:“否!否!大姑小姑,彭郎十姨,流传指点,孰真孰赝,人间天上,尽虚幻尔。独奈何疑于从姑?吾家方平苟闻斯言,亦必大笑,不忍鞭我矣。”
全国各地有三个自称为“麻源三谷”地方,仅在江西就有南城华子冈和临川华子冈之争:
3、临川华子冈年,原临川县修订出版的《临川县志》在“文物胜迹”这一章回中,将铜山列为该县第六大名胜古迹:铜山,又名铜陵。唐天宝六年,改名峨峰,海拔.6米。山顶有峨峰寺,山腰有龙泉观,稍西是东林书院,下有小峰名华子冈。岗上建有华岗庙,祀秦代华子期。据谢灵运《名山志》载:“华子期乃角是先生弟子。”他曾在次隐居。庙于年拆毁。铜山下左右有3条垅即麻源三谷,景色优美,历代文人多有吟诵。(按,建昌府麻姑山亦有铜山,即铜陵及华子冈、麻源三谷等处。此地铜山如果一名铜陵,又其下有华子冈,有麻源里,是谢诗古迹。显然唐时必不敕改铜山为峨峰矣。颜鲁公“麻姑山仙坛记”但言:麻姑西北有麻源,谢诗恐其处也。如果此地亦有麻源,何以绝不疑在此处?疑宋时附会谢诗,始有此铜陵、华子冈诸名耳。然,今华子冈、麻源俱在铜山脚西南与山内,稍东北明水山下,涧泉、石磴出青莲山口者,景不相属。姑志此附考--《旧志》)。
清雍正版《抚州府志》:“铜山在城(抚州)西三十里,一日铜陵,唐天宝敕改峨峰,其下有小峰,庙祀华子期,日华子岗,谢灵运名山志云:华子期乃角(用)里先生弟子,翔集此岭,因此为号。”(按,谢灵运“华子冈麻源第三谷”诗: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昔人或以为即此铜山、华子冈诸山也。)
《临川县志》中记载的“麻源里”,即临川区温泉镇铜山村《铜陵钟氏族谱》:钟惠淑“因有田于华子冈,爱其鹅峰耸翠,林谷秀丽,”遂于宋绍兴五年(年)由钟家岭迁于铜陵之南华子冈。“华子冈即今之铜山之下也。”村谱中还记载了清康熙55年,该村修族谱,村人请文人墨客撰写的“铜陵八景”诗,中有“华冈匿贤、九曲莲沼、碧涧流长、红泉源远、曹公晚霞、灵谷孕秀、张泉石说、十里松阴等……”。土地改革刊刻公章时将铜字误刻成桐字,自此沿用”桐山下”之名。
临川北这个华子冈距离述陂很近,铜山,桐源是否有关联?
青莲山——海拔米,南北走向,北连明水山,南接铜山,西邻大路岭。清同治版《临川县志》载:“青莲山在明水山之左,景最奇绝,臣石俏岩,如虎如狮如罗汉,上有石洞空旷,登览最胜。山足与铜山环距约数丈许,中有桥,名瑞莲,有九曲莲花之日。涧水自明水山一路曲折而下,中有石蹬,大小错落,水触石声如雷,至此出口,或以为谢(灵运)诗碧涧即此。”青莲山山体清秀挺拔,景色奇绝,山地起伏跌宕,坡度变换不羁,且多峭壁怪石,巨石叠岩。(青莲山石洞,土人曰仙岩,或附会指名华姑洞,谓黄姑修炼上升之处。华姑事迹详颜鲁公、饶昌胤仙坛记。鲁公距华姑未远,记所不及,不足据也--旧志)。附后有几位先贤的文章。
明水山——在铜山内稍东北。昔人谓:温泉冷泉有日月之象,故曰明水山。由青莲山入口,循涧而上,双石碧立,曰石门。又里许至寺。众山环绕,独开生面,非凡境也,向有碧涧书堂,红泉精舍,危公祠…
石井——在城西十五里,井山之下。其井之灵异,将雨则兴云雾,与灵台乡石井同。世传黄华姑炼丹之所。国平注,吴氏谱中记,石井属抚州临川长乐乡近富州(今丰城)界,宣公来江南时初徙之地,以中子经公居之(长乐乡在今临川、进贤、丰城、南昌四县交界处,具体待考)。清代饶昌胤《重修会仙观记》说临川叫井山的有二:“吾邑之井山有二:一在郡城西南四十里许,与雷公凌云诸峰相峙;一在金石、仙桂之间,并有石井,皆有井山,将雨则出雾兴云。”
龟石——位于青莲山寺旁,俯首临溪,憨态可掬。石块纹理自然,挺拔露骨,多空窍,筋络明显,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皱、瘦、透、漏”的特点。整体看起来酷似一只活灵活现的下山乌龟,姿态优美的矗立于青莲山间,欢迎着来往的游客。
仙人洞——位于青莲山上,既青莲石洞,又名华姑洞,相传是黄华姑修炼上升之处。洞中地势起伏不平,宽窄不一,结构复杂,洞中有洞。洞口进入大约10米,地势下降,遂见一狭窄通道至另一小洞。洞内景物集中,造型奇特,景景各异,步移景换,异彩纷呈。
华冈庙——在三十七都。铜山稍西南。祀用里先生弟子华子期,因名其山为华子冈。宋时孚济侯.
洞灵观——在石井山下半里许。有自然石井,横直丈许,深可四尺。其占云雨与九都井山无异。颜真卿《魏夫人仙坛记》云:夫人渡江至临汝水西,立坛置精舍;又于石井山建立坛场,往来游憩。岁久沦翳。黄华姑寻访得之。景云中,睿宗使道士叶善信束修法事,仍于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后易名西临寺。明陈锺盛题其额曰:洞天碧府。咸丰七年毁。同治四年马氏重修。
明水寺——明水湖上的山谷中,曾有寺曰明水寺,唐朝始建。明朝修缮时,大殿后加建藏经阁,寺宇虹梁彩壁,藻焕明敞,规模宏大,古为抚州府郊外最好寺观。寺内有僧众百余,和尚撞钟声震荡山谷。《抚州府志》载:“元天庆二年大旱,乡民请明水寺孙禅师祈雨。三日不雨,孙禅师遂积薪自焚,雨大作,尸不毁,漂尸寺前,止石岩下,人言岩乃华姑仙人所居,异之,立为祠。”清道光年间,该寺因藏辱前来敬香的官家妇女而为官家所抄。
尧山——临川县西北60里处,旧名免水山,相传尧时洪水滔天,不少山峰被洪水吞没,而免水山得以免于沉溺,唐代改免水山为尧山。
尧山庙——在三十五都。祀尧舜禹,相传尧时居民避水处。
华姑黄令微——临川人,少好道,风神卓异,天然绝粒。年十二度为天宝观女道士;年八十,发白面红如处子,时人谓之华姑。蹀履而行,奔马不及。闻魏夫人仙坛在州郡南,求之不得,访于洪州西山胡天师超,乃得于所居之南二百步乌龟原中。姑尝于想象间,忽有告曰:坛南九曲池汝可开之。姑从而获焉。砖砌尽在。他日梦有人谓曰:井山道场,何不修葺。迟明入山,果获坛殿余址,半峰有自然石井,深可三尺,阔丈余,故名井山。姑既建置精舍,时闻仙乐之音,环坛五七里莫敢樵采。人或不洁,必遭蛇虎怪异之难。有野鹿为猎人所射,姑为拔箭,每至斋时,即衔莲藕以献。开元九年,欲上升,谓弟子曰:吾棺不用钉,可以绛纱幕之。数夕雷电震绕,视纱顶孔如鸡卵,屋穿容人,棺中惟有被覆木简而已。弟子奠瓜,寻生蔓数匹,结实二颗,大如桃。弟子黎琼仙亲觌其事。后亦仙去。
蔡洪堂着《饶漱石》一书中,介绍了饶漱石组织弋横暴动后便回到省委汇报工作,省委领导临时交给他一个特殊任务,回家乡临川策反驻军杨如轩师士兵起义。在临川青莲山的仙人洞里,饶与黄申棋,刘景宽等曾多次秘会策划,黄申棋是中共临川县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临川县委由抚州城秘密迁至温泉榆坊村的祠堂里。刘景宽是温泉五虎晏人,比饶漱石大一岁,年11月入党,是临川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和饶漱石曾一同在临汝小学读书,后又到省立临川第三师范读书。当过临川总工会委员长。去年8月10日,“八一”南昌起义军路过抚州时,他和李井泉等多名青年党团员、学生参加了起义部队。部队在广东汕头被打散后,刘景宽逃回了温泉五虎晏老家。这五虎宴同榆坊村共畈种田,相隔不过二里地。
附:黄华姑仙坛记,唐颜真卿华姑者,姓黄氏讳令微,抚州临川人也。少好道,风神卓异,天然绝粒。年十二度为天宝观女道士,年八十发白面红如处子,妆时人谓之华姑。蹀履而行奔马不及。闻魏夫人仙坛在州郡之南,草木榛翳,结庐求之不得。长寿二年冬十月朔,访于洪州西山胡天师,天师名超,能役使鬼神。见其恳切,遥指姑所居南二百步曰:乌龟原中有石龟,每蹂践田苗,百姓患之,乃击断其首即其处也。既还至州,虔诚寻访,遂获石龟于坛中央。掘其下,得刀锯油饔灯盏之属,姑尝于想象之间,忽有告曰:坛南九曲池汝可开之。姑从而获焉。砖砌尽在。他日,梦有人谓曰:井山道场何不修茸。迟明入山,果获坛殿余址。半峰有自然石井,深可三尺、阔丈余,姑名井山。天欲雨,即云雾先起。姑既建置精舍,时闻仙乐之首,环坛五七里间莫敢樵采。人或不洁不诚,必遭蛇虎怪异之难。至今犹然。有野鹿,为猎人所射,来姑前为拔箭,每至斋时,即衔莲藕以献。开元九年,姑欲上升,谓弟子曰:不须钉吾棺,可以绛纱幕之数夕,有雷震电绕,视纱顶孔如鸡卵,屋穿容人,棺中惟有被覆木简而已。弟子奠瓜数日,生蔓长数尺,结实二颗,其大如桃,姑弟子黎琼仙六七岁时亲靓其事。大历二年,真卿获剌是邦,明年春三月,山下有女道士曾妙行,梦一女师令上七层花树,层层掇餐及寤犹饱,因是不食,尝于观中见黎琼仙拜曰:梦中所见乃尊师也。因请依之虔修香火于此山,遐迩骇慕焉。于戏,麻姑得道于名山,南真升仙于龟源,华姑腾翥于兹岭,琼仙、妙行接踵而出,非夫天地肝乡从古已然,则何以仙气氤氲若斯盛者。真卿幸因述职亲觑,厥猷若默而不言,则来者奚述铭曰:绰约华姑,真仙品徒,芳莲比色,逸骏争驱。南郭从魏,西山访胡。灵迹既获,曲池犹污。鼎新庙貌,焕发规模。鹿来藕献,纱穿上徂。勒铭翠琰,永播元都。
重修黄华姑仙坛记,清饶昌胤黄华姑升仙,本未信而有征,非荒诞不经,无可准据者也。唐大历三年,鲁公颜真卿出守吾郡,尝为之记。仙灵不朽,藉鲁公而名益彰。但世传华姑得道实自井山,而吾邑之井山有二:一在郡城西南四十里许,与雷公凌云诸峰相峙;一在金石、仙桂之间,并有石井,皆有井山,将雨则出雾兴云。此其异也。先是南岳夫人魏,从任城渡江抵临汝水西,创构精舍,又于石井建置道场,往来游憩。及夫人领上真司命位为紫虚元君,之后,岁久湮沦。华姑慕其遗迹,访而求之,夜梦人语曰:井山道场何不修葺。故弃家,时遂结茆于今所则,此山盖其修炼之所始也。后诣天师胡超,指示魏夫人殿坛址复徙而南,于开元九年,姑尸解去,繇是仙灵显奕而其大有功于吾里者,无若辄祷雨而应,辄祷嗣而又应。岁癸卯夏旱,脱五日不雨,将无民。余率众岁祷焉。占曰三日雨。大雨已果然。里人诣谢,会僧为予言,将修葺状。予不禁喟然曰:华姑女流也,而志学仙而仙即成,仙之利益吾民与否,原不可知。而自姑为之彰彰,感应若此,独是千二百年,聪明魁杰,代岂无人。然学为圣贤即至于圣贤者,不可概见,岂非猥庸无志,适蒙华姑之所丑与。夫圣贤之道,济苍生其得心于天下,能使阴阳和调,风雨效顺,必使祷而后应,所被几何。以姑之灵,曷不抱取数十辈,真正圣贤男子畀诸积德者之家,以自释其倦倦斯民之意,为事不较逸而为功不愈大乎。吾故因其祷而辄应,而思有以进之也。夫盛治所期无过,时和年丰,户口藩息,姑乃能为吾民坐而致之。则今使富有者出财,贫者出力,相与克襄,兹役亦其宜耳。传曰:有功德于民者祀之。如华姑者,岂止修其服道孑孑自全,若彼荒诞不经弗可准据者哉。古今所称,节义文章昭如日月,甚至颠跌蹶撼而不惑,于死生祸福之际,孰有逾于鲁公其人者,然且不惜表扬元懿,以昭垂永久,则余又曷可以无言。
(华姑灵异,素着神像,已经数代。咸丰丁巳,粤匪踞郡,示梦于僧为之迁置,得以不毁。昔陈锺盛母祷嗣于此,生锺盛及锺盛贵显,特新寺宇题其楹曰:葆节葆身一蹴寒泉成道果,锡嗣锡雨四时恩泽惠生民)。
重修(仙桂峰)会仙观记,清饶昌胤仙桂峰,古会仙观也。相传王郭两仙,自玉笥徙麻姑,卜止华盖,修炼既就,乃周历名山。冀得异人指授以图冲举。浮邱故相接引,岁大旱,特先化身祷雨于此。王郭见,拜伏坛下,遂师事之。元康二年壬子,并乘鸾升去,故名云。此山三面带河,春夏新涨平铺,舟行树杪,秋冬红叶萧疏,村烟杂布,山阴为雷坛嵊即祷雨处。樵竖陟其巅辄,风吼如雷震,不敢伫视。麓有度济岩,初,由穴下若井,横折为洞,土龟裂如巨石,穴风自扫,坚洁可席。腹背有小石门,仅容人入,甫入如漆,稍定,则光可瞩字,虺蛇狐兔未尝一宿其中。东岩丹桂一株,亦相传为浮邱公手植,根不甚深,盘绕石外,每岁四仲俱花,花而香,间亦不花而香,都人士以祈梦至者,闻则必贵,故山以仙桂传而观之名反隐。余幼时所见,仅一轮困,枯本上茁数条已遭劫秃,取以供燎荡无存矣。亡何西岩特出一株,但以人迫罕至,今始视焉,岂非时不见耶。抑山种固有,犹有代谢也,尤可异者,山僧钟定后,时有天灯盏盏,浮空而降,先君子素否之。丙辰重九,偶偕帅从升登高倦反,夜坐庭阶,突有若流星坠怀者,比惊讶振衣起,则乱落如雨,逾时乃息。山僧谓,天灯之见未有繁于此夕,似为先君示信。然变革后,倾圯殆尽。余与张用卿始召老僧常悟,俾司香火甫拮据十余年,忽思改建,会天下不少假,郁郁未竟,以属今僧慈慧,慈慧素谋于余,谓当一语以为之倡。余惟佳山福地所在而有必远资善信恐笔予而实不至者,俗相沿也,所幸此山大有造于余里,而尤大有造于同人。其有造于余里者,则水旱祷祀而应,疾疫祈禳而应也,里之人犹得而私也。其有造于同人者,则迷者为之顿悟,贪者为之知止也。里之人不得而私也,是宜乐助者众也。往岁,慈慧自殚所积,得若干金,庀材今上二载始鸠工,鼎构顾垣墉涂茨,犹将有待倘诸善士,毋或笔予而实不至,即聚毛而何尝不可裘乎。呜呼,积土以成高山,而神仙宅之,则灵气之所锺,为时和年丰,为端人杰士,积学问以成文章,而君相求之则灵光之所发,为福被苍黎,为功存社稷,若徒曰浮生梦也,终其身梦,梦焉者,不独可丑亦可哀也。余故为此山悉所从来俾异时告成立言,君子有所采择而为之记。
未完待继……
(以上内容节选自《饶氏春秋》。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祥细内容请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比较好白颠疯能要孩子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htty6677.com/lswh/17327.html